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玉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玉生
出生 1964年12月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師
知名於 2003年當選為南京市人大代表,同年任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李玉生,男,主要從事中國法律史、中國法制現代化及民商法學的教學研究與審判實務工作。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2003年當選為南京市人大代表,同年任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2]

1987年、199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法律系,分別獲法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3]

1990年起在南京師範大學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期間,先後擔任法律系民商法學教研室主任、法學院理論法學教研室主任、院長助理、副院長。[4]

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簡稱南京師大,坐落於六朝古都南京市,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建,是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1995-1998年任中國法制史研究會理事,1998年至今任中國法律史學會理事,1999年至今任中國國際私法研究會理事;2003年當選為南京市人大代表,同年起任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出版論文

​《唐六典》性質論 , 刊於《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6期。

魏晉律令分野的幾個問題 ,刊於《法學研究》2003年第5期。

唐代法律體系研究, 刊於《法學家》2004年第5期;該文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5年第1期全文轉載;《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5年第1期轉載。

中國古代法與現代民法債和契約制度比較研究 ,刊於《法學家》2005年第5期;該文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

中國古代法與現代民法物權制度比較研究, 刊於《南京師大學報》2005年第6期。

關於唐代律令格式的性質問題,刊於《金陵法律評論》2002年秋季卷。

《洪範》法律思想芻議 ,刊於《南京大學學報》1989年法學論集。

文化比較與法制現代化 ,刊於《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

論唐律對行政管理效能的保障,刊於《法律史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中國古代直訴制度述論 ,刊於《法律史論叢》第4輯,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

略論中國古代令的發展及其特點, 刊於《中州學刊》1998年第6期; 該文《新華文摘》1999年第4期作"論點摘編"。

深入開掘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內在底蘊 ,刊於《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8年春季號。。

司法改革運動述評 ,刊於《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第9期。

關於唐代法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刊於《法史思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再論唐代律令格式的性質問題 , 刊於《法律史論集》第5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當代中國教育法制現代化論綱, 刊於《法制現代化研究》第6卷,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1世紀的亞洲與法律發展, 刊於《學習與探索》2001年第1期。

票據法與我國的票據制度, 刊於《江蘇司法》1995年第11期。

論破產的條件, 刊於《江海學刊》1999年綜合理論版。

當代中國民商法制發展概覽 ,刊於《法制現代化研究》第7卷,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國際私法調整對象新論 , 刊於《南京師大學報》1997年第4期。

法律效益的立法探討 , 刊於《法制現代化研究》第2卷,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著作

《唐令與中華法系研究》(專著),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唐律論析》(合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中國法制通史(隋唐卷)》(合著),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當代中國的法律革命》(合著) ,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著名事案集粹》(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國情叢書(射陽卷)》(合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版。

《現代理論法學原理》(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法律效益論》(合著) , 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年版。

《中國教育的法律基石》(合著),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民法原理與審判實踐》(合著) ,河海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現代商法》(主編),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中國民法概論》(副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交通事故與索賠》(合著) ,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專利判解與研究》(副主編) , 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成就

先後主持、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7項;科研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獎勵。[5]

科研成果先後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3次、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次、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次。

南京師範大學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