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 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嘯 鎖定 本詞條由藝術家詞條權威編輯與認證網絡平台 參與編輯並審核 。 1967年生。現任江蘇省書法院院長、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楷書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評審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名城聯誼會副會長、文化部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滄浪書社社員、江蘇省文聯書畫考級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文聯委員、江蘇省美術館展覽資格評審專家、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江蘇省海外聯誼會理事、《書畫藝術》特邀編審、南京財經大學兼職教授、江蘇省高級職稱藝術類評委、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江蘇省「333」工程學科帶頭人、中國國家畫院沈鵬精英班成員 [1]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文名 李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1967年生 職 業 江蘇省書法院院長 主要成就 國家一級美術師 目錄 1 個人簡歷 2 藝術簡歷 3 藝術評價 4 作品欣賞


個人簡歷 李嘯 1967年生。現任江蘇省書法院院長、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楷書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評審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名城聯誼會副會長、文化部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滄浪書社社員、江蘇省文聯書畫考級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文聯委員、江蘇省美術館展覽資格評審專家、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江蘇省海外聯誼會理事、《書畫藝術》特邀編審、南京財經大學兼職教授、江蘇省高級職稱藝術類評委、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江蘇省「333」工程學科帶頭人、中國國家畫院沈鵬精英班成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2]


藝術簡歷 獲獎、入展 書法作品獲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2006年); 林散之書法雙年展――「林散之獎」(2008年); 中國江南文化節――「翁同和書法獎」(2009年); 世界華人中國書畫藝術精品大展優秀獎(2007年); 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大展銅獎(2004年); 中國書協主辦「中國書壇蘭亭雅集42人展」(2007年); 「中國美術館第二屆當代書法名家提名展」(2007年); 「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30周年會員優秀作品展」(2011年); 中國書協主辦全國首屆「三名工程」(2012年); 以及全國展、中青展、行書展、草書展、正書展、楹聯展、扇面展等專業展覽100多次,10餘次獲獎。曾多次擔任中國書協展覽評委,如新人展、冊頁展、扇面展、老年展等。 論文、專著 文章見諸《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法》、《書法》、《書法賞評》、《書與畫》、《書畫藝術》、《南京大學學報》等數十種專業刊物。 「語文新課標準讀本」《李嘯書法藝術欣賞·古詩導讀》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12年),出版《李嘯書法藝術》、《腕底清風――李嘯書法作品集》、《李嘯楷書冊頁》、《書畫等級考核輔導叢書》等。 收藏、勒石 書法作品被日本、法國、德國、新加坡、韓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專業機構收藏。作品及辭條收入《中國書法大典》《中國藝術家辭典·書法卷》《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當代書法名家·李嘯卷》《中國當代實力派書家李嘯研究》、《中國60年代代表性書家》等。 作品被全國100多處碑林勒石,中國美術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榮譽及其他 2005年率江蘇省青少年書法家代表團訪問日本; 2007年隨中國書法家代表團訪問韓國; 2008年被授予「書法百傑」稱號; 2009年被《中國書畫》雜誌評為「江蘇十大青年書法家」; 2010年被《書法報》評為「蘭亭諸子」; 2010年隨中國書協代表團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漢字之美書法展覽」; 2011年被授予「江蘇省第三屆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榮譽稱號; 2011年在《書法報》舉行的全國百位優秀書法家評比中,網絡投票名列第一。


藝術評價 李嘯書法解讀 文/尉天池 李嘯的書法諸體兼擅,尤以小楷、行草書的創造性、高品位,在當代可謂成就傑出。 他的小字楷書,以師承北朝墓誌中簡約的筆法、多變的筆勢、豁朗的布白、奇逸的體態為主幹,兼取鍾繇橫向寬舒雍容的氣度,王羲之、王獻之縱向修長清通的風姿,並以些許隸書波磔的筆法增添飄灑優遊的意味。從而以碑帖兼容、取法寬泛、融合渾然為內質,創作出質妍並茂、體勢峻拔、氣息清脫、韻致醇雅的自家風範。他那小楷之所以能標立高格,還在於他對小楷的形體雖小,但要小中見大等藝理的深透認知。因此,他用筆力避繁縟、務求簡約,甚至筆畫的細節也有所省略;點畫寧短勿長、不求平直;點畫之間寧讓勿粘。尤其在形體的構成中,他以誇張的手法,使攲正、收展、虛實、動靜等各個矛盾着的情勢,由強烈的對立轉化為和合相依。以上諸多因素的互為作用,使形體甚小的小楷書生髮出了體勢開豁、氣局宏闊、氣象博大的藝術效應。小楷在當代已退出實用舞台的狀況下,他以自己的藝術理念、情思和手段追求小楷的創變與出新,並力排密實、刻板,遠離單調、平庸,這對拓展小楷藝術的表現力,維持小楷藝術的生命力有着現實而長遠的意義。至於他那方寸以上的楷書,與其所作小楷的法理相通,這是出自一人之手的必然。但也有顯然不同之處,這就是在體制上汲取唐代褚遂良楷書嚴整中筆勢靈動,寬舒中神凝氣暢的特點,加之採用北朝楷書中剛強厚重的方筆技法及注入行書爽快率意的用筆情味,於是形成了既寬展豐厚又生動流便的藝術風格。 他的行書,以王羲之、米芾、董其昌等為師範,以風格清靈為概要。他的草書,以王羲之、懷素、董其昌的風範為歸向,以風格暢逸為主導。他師承古典行書、草書,注重遺貌取神、探求法則、領會意趣,從而朝着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的創作趨向進展。筆者認為,他將行、草兩種書體整合成篇的行草作品,具有開闢新境的意義。他充分調動行、草書多變性的活質,在行書的構成部件中引入草書筆法,使行書更加活潑,並與草書使轉、引帶的筆法、筆情、筆意、筆勢應接及變通,從而凸顯出在草書引領下的行草聯動成篇的嶄新格局。他的行草書以草法居多,且意氣軒昂,正是其以寫草書的心懷,體現情的注入、氣的流動、神的交融、韻的生髮的結果。又因他的行草書走筆之際一任自然、變化多端,使得清麗、瀟灑、率真、宕逸等多種風情隨心而出,從而顯現出他那境由心造、和而不同、異彩紛呈的創作能力。特別是他在師承東晉以來行草軌範的基礎上,在行草的血脈融匯、意氣勃然等方面創出了特色、開闢了新境。從而對當代行草書的創作與發展,起到了推進的作用。 2014年6月於南京 (作者為中國書協顧問、江蘇省書協名譽主席、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