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杏壇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杏壇鎮位於順德西南部,全鎮總面積122平方公里,下轄24個村,6個社區,戶籍人口13多萬人,2015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190.18億元,工業總產值488億元。杏壇是珠江三角洲知名水鄉,文化氛圍濃郁,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國家衛生鎮」、「廣東省生態示範鎮」、「廣東省環保材料專業鎮」。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2019年9月11日,入選「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2019年10月8日,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1]

中文名: 杏壇鎮

別 名: 夏譚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順德區

面 積: 121.98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下轄24個村民委員會, 6個居委會

政府駐地: 杏壇鎮杏龍路333號

電話區號: 0757

郵政區碼: 528325,528326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59319人(2017年)

著名景點: 逢簡水鄉,尤列故居

車牌代碼: 粵X

地理位置

杏壇鎮位於順德西南部,距順德區政府所在地大良街道13公里,距廣州市約50公里,香港80海里,澳門108公里。

全鎮總面積121.98平方千米(2017年),轄24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2011年常住人口159319人(2017年)。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5萬多人。鎮內絕大部分是江河沖積平原,河網交錯,土地肥沃,是珠江三角洲知名水鄉,水鄉文化氛圍濃郁,榮獲「國家衛生鎮」、「中國民俗文化之鄉」、「廣東省教育強鎮」等稱號。

改革開放以來,杏壇鎮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打造「科技工業、生態農業、水鄉文化」三大品牌戰略,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進步。2018年,杏壇全鎮實現地方生產總值239.25億元,同比增長6.15%;工業總產值669.29億元,同比增長11.79%。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建制概況):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順德建縣後,杏壇一帶屬馬寧都。(按:馬寧都轄17堡:昌教、馬齊、馬寧、龍渚、古粉、北不、逢簡、甘竹、白藤、水藤、龍山、龍江、勒流、江尾、雲步、鼎新、福岸)。

清代順治、康熙年間建制沿襲明代。乾隆二年(1736年)村數有變,村名亦有更改。咸豐年間,村落略有變更,堡名仍沿用舊制。光緒末年取消都、堡建制,劃分自治區域,杏壇屬第八區,轄34村。

1924年,全縣分10個區,八區轄36村。(人稱杏壇鎮為三十六鄉由此而來。)具體為高贊、上地、北頭、光輝、江逶、昌教南約、昌教北約、西岸、馬坑、馬齊、光華、甘竹東村、西馬寧、東馬寧北鄉、東馬寧南鄉、麥村、西渚、逢簡南約、逢簡北約、杏壇、鷺涌、南華、羅涌、古粉、桑麻、官村、上灣、安教、羅水、霍村、平寧、北水、南朗、龍潭、古朗、吉祐(共36村)。

1946年,順德設6個指導區,轄38個鄉,6個鎮。八區(杏壇與九區(均安)為第六指導區。原八區所屬有6個鄉:登雲鄉、保良鄉、龍渚鄉、高贊鄉、馬昌鄉、灘南鄉。

解放後:1956年4月,八區稱齊杏區轄五大鄉。

1958年2月,撤銷區建制,只有杏壇、龍潭兩大鄉。

1958年10月,改設為杏壇人民公社,轄16個大隊。繼而順德與番禺合併稱番順縣。

1959年6月,撤銷番順縣,恢復兩縣建制。

1961年,全縣改為十個區,杏壇區轄五個小公社。

1968年,公社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為革命委員會。

1983年,撤銷公社建制,復稱區,大隊稱鄉。

1987年,撤區建鎮,鄉一級改稱管理區。

政治

黨委書記:柯宇威

黨委副書記、鎮長:譚燦榮

基礎設施

交通發達,運輸方便,鎮內有順德區主幹道路順番公路橫貫東西,百安公路縱穿南北,城鄉交通網絡完善,距順德港客運碼頭、貨運碼頭僅10多公里,河運十分快捷方便。

杏壇近年以完善道路布局、優化道路功能為重點,打通「斷頭路」、拓寬「卡脖路」、改造破損路,積極構築由區域快速路、鎮域主幹路和進村大道組成的三級路網體系。

對外交通方面,重點推進高富路(佛山一環南拓線)、江珠高速北延線、江順大橋等工程的建設。鎮內交通方面,重點推進杏壇二環路北段、齊寧路南延段等主幹路網建設,杏壇鎮將成為佛山市「九橫七縱」公路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路網本身以外,杏壇還將優化綜合交通設施,發展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其中,重點推進的建設項目包括新涌橋導向交通改造、杏龍路人行天橋、二環路員工村人行天橋、杏壇貨車停車場等。至2016年,杏壇TC鎮巴線路增至10條,鎮巴數量達到90台,高峰期班次密度縮短至10分鐘/班,實現每萬人7台公交車的標準。同時,藉助公共自行車,解決公交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實現公共自行車網點23個,提供公共自行車500輛。

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加快城鎮化建設,中心城區建設漸成規模,公共設施日趨完善,城鎮環境不斷美化,「一河二岸」的城鎮景觀凸顯水鄉特色。鎮內供電、供水、通訊、銀行、醫療、保險等配套設施齊全,移動電話、因特網、電子商務等網絡遍及城鄉。

各大銀行、保險公司在鎮內設置眾多網點,隨時為客戶提供優質快捷的服務。鎮內有設施完善的杏壇醫院以及30多家衛生所。酒店、文娛康樂、電影院、有線電視等設施齊備,服務優良。

文化教育

杏壇鎮有源遠流長的文教傳統。南宋時由夏、譚兩姓開村,因讀書者甚眾,取古語:「孔子居杏壇,賢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杏壇」二字為名。

杏壇鎮文風長盛,近代出過不少著名的文化教育名人,自有科舉制度以來,廣東九名文狀元之中,杏壇就有明朝黃仕俊、清代梁耀樞兩狀元。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歷史遺蹟和文化遺產,具有濃郁的嶺南水鄉民俗文化,2000年被定「廣東省民俗藝術之鄉」。

改革開放以來,杏壇人民繼續發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通過加快集約化辦學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2003年被評為「廣東省教育強鎮」。全鎮擁有中小學校28所,其中完全小學20所,初級中學5所,普通高中1所,職業高中1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幼兒園28所。在各類學校中,有縣區一級學校5所,地市一級學校14所,省一級學校1所。全鎮中小學教職工1200多人,中小學學生24000多人。

經濟發展

2010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2010年全鎮共有技改擴能項目10多個,其中德冠包裝、東方集團、達美粘膠等企業擴建、新建生產線,預計每年可以新增產值18億元;康寶集團、威捷公司累計增資4億多元,發展智能廚房、汽車配件等項目,預計可以實現年產值22億元。

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營企業加快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建立。2013年新增1家省級自主創新百強企業,2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和2個區級技改項目;5家企業7個項目納入區級產學研合作項目。現代都市農業加快發展。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開拓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效顯著。2010年,全鎮實現農業生產總值11.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08元。城市服務業同步發展。海峻達「上苑」、君怡「金海岸」等大型房地產項目陸續建成開售,高標準建設四星級商務酒店,加快引入麥當勞等國際連鎖巨頭,規劃發展逢簡水鄉游項目,城市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城區商業氛圍更加濃厚,第三產業實現躍升發展。

產業發展平台加快構建。配合順德西部生態產業區完成征地15000多畝,完成拆遷量近6成。重大投資項目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浦項首期完成拆遷92.67%,回填工程穩步推進;美的產業園500畝啟動區完成拆遷及回填,市政設施開始建設。西部生態產業區的開發建設,為推動杏壇「產業提升、城市轉型」注入新的動力。

工業

杏壇鎮以工業立鎮為指導思想,加快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全力打造「科技工業」品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扶持民營企業的壯大發展,逐步形成了塑料、五金家電、飼料、農產品加工、紡織製衣、建材、化工、電子、機械製造、汽車配件等的多元化工業體系。

全鎮共有1700多家工業企業(含個體經營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100家。來自美國、南韓、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80多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擁有「康寶」牌消毒櫃系列產品、「甘竹」牌系列罐頭、BOPP塑料薄膜等一批暢銷國內外的廣東省著名產品。2011年工業總產值325.8億元。

商貿業

杏壇鎮已形成了以中心城區為高潮區,遍布城鄉的商貿網絡,全鎮現有商貿服務業經營戶近1500家,相繼開設了農副產品、塑料、家電、建材、服裝等各類專業市場,形成了一個商賈雲集、貨如輪轉、購銷兩旺的集鎮。近年來,杏壇鎮以規劃為引導,大力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積極營造宜居宜商的生活環境,投資價值得到大幅度提升,吸引了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產業,先後有順寶花園、御景軒、明珠樓、港杏豪庭、明日桃園、景泰花園等大型樓盤落戶中心城區,帶動容山商場、肯德基等商業巨頭進駐杏壇,促進商貿服務業快速發展,2011年全年商業銷售總額達到70.8億元。

視頻

廣東順德杏壇,一個正在「甦醒」的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