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村居苦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村居苦寒》
白居易寫酷寒季節農民生活的艱辛詩作

《村居苦寒》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此詩寫酷寒季節農民生活的艱辛,與自己的溫飽相對照,深感不安和自愧,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也反映了自己作為一個基層官吏享受俸祿的慚愧不安之情。全詩語言通俗,敘寫流暢,不事藻繪,純用白描,詩境平易,情真意實。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白居易因母親逝世,離開官場,回家居喪,退居於下邽渭村(今陝西渭南縣境)老家。退居期間,他身體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濟。這首詩,就作於這一期間的元和八年(813)十二月。 唐代中後期,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為減少。但它卻供養了大量軍隊,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侶、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農民負擔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對此深有體驗。他在這首詩中所寫的「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同他在另一首詩中所寫的「嗷嗷萬族中,唯農最辛苦」(《夏旱詩》)一樣,當系他親眼目睹的現實生活的實錄。

作品原文

《村居苦寒》[1]

唐代: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褐裘覆絁被,坐臥有餘溫。

倖免飢凍苦,又無壟畝勤。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白話譯文

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連五天大雪紛紛。竹子柏樹都被凍死,何況那缺衣的農民!

遍觀村里所有人家,十有八九戶小家貧。寒風吹來好似利劍,衣衫單薄不能遮身。

只有點燃蒿草取暖,終夜愁坐盼望清晨。我才知道大寒年歲,農人更加痛苦酸辛。

反思自己在此時刻,緊緊關上草堂屋門。穿着皮袍蓋着棉被,不論坐臥都有餘溫。

慶倖免遭饑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想起他們我很慚愧,叩問自己算是何人? [2]

詞句注釋

①「五日」句:形容天氣極度寒冷,連經冬不凋的竹子和柏樹都凍死了。

②回觀:遍觀。村閭(lǘ):村落、村莊。閭,里巷的大門,因以作里巷的代稱。

③蒿(hāo)棘(jí):泛指柴草。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多種。棘,荊棘,多刺的灌木。

④農者:種田的人。苦辛:痛苦酸辛。

⑤顧:可是。當:值,在。此日:指在酷寒的時候。

⑥草堂:茅草蓋的房子,舊時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深:隱藏。掩門:閉門。

⑦褐(hè)裘(qiú):布面的皮袍子。絁(shī)被:綿綢被子。

⑧壟(lǒng)畝勤:種田的辛苦,壟畝,田畝,田間。

⑨彼:指農民。深:甚。

⑩是何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句的意思是說自己無壠畝之勤,卻憑什麼過着優裕的生活。

作品鑑賞

全詩可分為兩大部分。 「八年十二月」至「農者尤苦辛」為前一部分,描寫了農民的艱難生活。這首詩寫在北風如劍、大雪紛飛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的村民,痛苦地掙扎在死亡線上。「竹柏皆凍死」,說明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嚴冬。「十室八九貧」,說衣不遮身的農民,只能靠燒蒿棘艱難度日,可以想象那些衣不蔽體的百姓怎麼抵擋得了這嚴寒的襲擊。

「顧我當此日」到「自問是何人」是第二部分。詩人目睹村民的「苦寒」,回首看看自己:居住在私宅草堂,大門深閉;身穿褐色皮袍,蓋着絲織綢被,或坐或臥都很暖和。每天待在宅內,不僅倖免了像村民那樣的凍飢之苦,而且沒有在壠畝田間辛勤耕作之累。最後感嘆地說,想着你們村民的境況,自己深感慚愧,不禁自問:我是什麼人呀?此幾句寫出了詩人的內疚心理,表達了對村民們的深切同情。

古典詩歌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很多,把農民的貧困痛苦與剝削階級的驕奢淫逸加以對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詩中把農民的窮苦與詩人自己的溫飽作對比的卻極少見,尤其這種出自肺腑的「自問」,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難能可貴的。除對比之外,這首詩還具有這樣幾個特點:語言通俗,敘寫流暢,不事藻繪,純用白描,詩境平易,情真意實。這些特點都體現了白居易詩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藝術風格。

名家點評

野客叢談》:樂天詩有記年月日者,於以見當時之氣令,亦足以裨史之闕。如曰:「皇帝嗣寶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夏,不雨旱爞爞。」有以見憲宗即位三年,久旱如此。又詩曰:「元和歲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陰犴飛雪。連宵復竟日,浩浩殊未歇。」又以見元和六年二月晦為寒食,當和暖之時,而𩃎霈大雪,其氣候乖謬如此。又詩曰:「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又見元和八年十二月大雪寒凍,民不聊生如此。按東漢書,延熹間大寒,洛陽竹柏凍死。

襄楷曰:「聞之師曰:柏傷竹槁,不出三年,天子當之。」樂天此語,正所以紀異也。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3]

白居易,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075篇詩文

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4]

視頻

百家講壇.白居易

金樽溫酒大寒極,窗外還有無衣人:白居易《村居苦寒》

參考資料

  1. 《村居苦寒》 古詩文網
  2. 唐代白居易《村居苦寒》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搜狐網 ,發布時間; 2019-08-23 08:34
  3. 百家講壇白居易03錚錚鐵骨—莫礪鋒20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6年12月25日
  4. 白居易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