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柳枝·宜春苑外最長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柳枝·宜春苑外最長條》

作品名稱: 《楊柳枝·宜春苑外最長條》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楊柳枝·宜春苑外最長條》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溫庭筠的幾首《楊柳枝》詞描寫的是京城長安的楊柳,聯繫作者的生平,這首詞很可能是作者中年進京應考時遊覽宜春苑時所作。每當春天之時,微風吹拂,猶如十三女兒的舞腰一般嫵媚動人。溫庭筠寫下了八首《楊柳枝》,這首即是其中之一。[1]

詩詞正文

譯文

宜春院外楊柳輕拂低垂,伴着那春風扭擺着腰肢。

那御河之上的紅欄橋畔,多少情人在此傷心別離。

賞析

起句,點明詠柳本題。「宜春苑外」四字,點出楊柳所在之地。「最長條」三字,簡約的勾勒柳枝的「長條」形狀。柳,向以「垂柳」為美,冬去春來,發芽抽枝,很快長條拂地。因而詠柳的作品,總是渲染柳條的柔長。溫詞言柳,也先寫其「長條」,既將柳之所以區別於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徵表現出來。而着一「最」字,分明已將人的觀感溶於其中。那麼,詞人不寫其他花樹,卻獨言柳,可能只是因為柳的「最長條」,或是另有別的什麼原因。但仔細分析即可知,細長柔軟的柳條,最能勾起人的離情別緒。柳條隨風搖擺,與人難捨又難分,好像還有許多惜別的話,沒有說出來,飽含着激情。細細地柳絲,似人的情思。因此,描摹柳的「長條」,已暗示人的傷懷,以物喻人。緊接「閒裊」句,承首句,詠柳枝柔細而俏美的樣子。美人舞腰纖軟,用以媲美楊柳樹枝在春風中舞動的輕柔美妙景象,十分生動可愛。「伴舞腰」,其一「伴」字,描摹柳條與春風結「伴」,即與春風共舞 ,擬人化手法更為濃重,甚得物之神韻。自然地引起下文「玉人」的感懷。

三、四句,借柳而賦離情。說「玉人」腸絕,表明她的悲傷;而用虛詞「正是」蟬聯,便與首句「最」字挽合,既有開合震盪的節奏感,更強化了此句與上兩句之間的一意貫連,即標明,正是春風中搖動的柳條,牽惹起「玉人」的離情別緒。至此,感悟傷懷的題旨充分表露,唱嘆之間,使物我無間。「一渠春水赤欄橋」,再以景結拍。此句,表面來看,正與首句景色相合:宜春苑外,碧水紅橋,映襯綠柳,為畫面增添許多春色。這景象,明麗可人。但是,聯繫上片「玉人腸絕」,便顯然可見眼前景含無限情。作者借「橋」的意向,喻示橋頭折柳送別,令人腸斷,像漢人送遠行者至灞橋傷別一樣。故「赤欄橋」一經溫詞採用,便頓現光彩,使得後世亦常用以描寫離別情境。而「一渠春水」的意向,既比擬愁如春水,也象徵別易會難、別情無奈,「恰似一江春水流」,空留感傷。

這首《楊柳枝》在藝術上很有可取之處。言簡意深,詠物與寫人和諧地結合,不露一絲痕跡,形成景與人統一的意境。「正是玉人腸絕處」,在寫柳之可愛以後,結合寫了古代的女性,既豐富了詠物的內容,又創造了不同的意境。作者客觀地詠物寫人,春風、春水、赤欄橋,卻皆染上離人的意緒,讀來令人感慨,讀者從中自可領略所詠之物的形象,感受作者所寄託的情感。這首詞的詠物和表達情意,作者用了暗示、聯想等手法來實現的。一、二、四句均在詠柳,描寫柳,但並未點出柳字。而分別用了借代、比喻、典故等修辭方法暗示出來。這種手法既是造成這首詞婉約含蓄風格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增加了讀者想象的餘地。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