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梅鏽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梅鏽病

楊梅鏽病
原圖鏈接

楊梅屬小喬木或灌木植物,酸甜可口,在我國種植面積較大,用途較多,受到很多種植戶的青睞。但是在楊梅的種植過程中,常常會有鏽病的發生。

症狀

楊梅鏽病
原圖鏈接

該病對楊梅的芽、花、葉和枝梢,均有危害。受害樹提前開花,花的數量減少;剛發出的新芽生有黃色斑點,斑點破裂後,從中散出橙黃色粉末。花被害時,常還原成葉形,且多呈肥厚的肉質葉,上面生有橙黃色的病斑。肉質葉不久腐爛掉落,大部分形成禿頭枝梢。

發生規律

引起楊樹鏽病的病菌原菌在我國有馬格柵菌、楊柵菌和圓痂夏孢菌。目前普遍承認的在我國主要是前兩種。這兩種病菌在夏孢子和冬孢子以及側絲的形態和大小上差異不大。夏孢子堆為黃色,散生或聚生。冬孢子為桔黃色,圓形或橢圓圓形,表面有刺。側絲呈頭狀或勺形。淡黃色或無色。冬孢子堆於寄主表皮下,冬孢子近柱形。上述病菌可以菌絲狀態在冬芽中越冬。隨着春季溫度升高,冬芽開始活動,越冬的菌絲也開始逐漸發育,並形成夏孢子堆。受侵冬芽不能展葉,形成滿覆蓋孢子的繡球狀畸形,這些病芽成為田間最初侵染的中心。枯梢潰瘍斑內的菌絲也可越冬。病落葉上的夏孢子經過冬天后雖有萌生和侵染能力,但隨着夏季氣溫逐漸升高,其萌發力迅速喪失,因此在初侵染中的作用遠不如帶病的冬芽重要。在自然條件下,雖然也形成冬孢子,但數量不多,所以從田間發病實際情況可以肯定冬孢子在侵染中並無重要作用。[1]

防治措施

1、老樹更新7-8月采果後,截去主幹基部的大樹叉,掘斷一些浮根系,並施草木灰等肥料,促使隱芽萌發新枝。更新要適時。過早更新,其嫩芽易受凍;過遲更新,傷流過大,所以,過早過遲都不利於楊梅的生長和發育。

2、追肥壯樹萌芽前的2-3月份和采果後的7-8月份,每株施入畜糞肥或*雜肥40-50kg。施氮、磷、鉀肥的比例,幼樹為3:1.5:3,結果樹則以2.5:1.5:5為宜。

3、選擇合適的品種新開墾的果園,要選擇丘陵地、北山坡和半山坡的紅、黃壤酸性*壤。同時,要選用抗病、優質和高產品種,如福建大粒紫早紅梅二色梅等。

4、化學防治萌芽前,噴4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比1比100波爾多液。結果期,可用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進行藥劑防治。同時注意抓好白蟻的防治。用滅蟻靈毒殺。及時作好老樹更新。對發病重的老樹採用骨枝更新,掘斷部分浮根群,促發隱芽。[2]

相關視頻

楊梅樹發病半年多 愈演愈烈是何故?

專家講經-果樹鏽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