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松姓,中國人名姓氏之一。最初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沂水縣一帶。是黃帝孫顓頊玄孫皋陶子伯益後人。

松姓源出

1、松姓的起源與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和松樹的故事而產生的。據《史記•秦本紀》《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的記載,原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不可一世,曾經帶着朝中的大小官員前呼後擁,浩浩蕩蕩親登泰山祭天,等辦完立石、封祠祀一連串的為自己歌功頌德的"例行公事"後,不料在下山途中突然間下起傾盆大雨,而山上卻沒有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正好山上有五棵大松樹,枝葉繁茂,圍起來像個大亭子,於是秦始皇就跑到松樹下躲雨。

不久風息雨停,秦始皇很高興,認為這棵大樹護駕有功,就當場賞封五棵松樹為"五大夫松"。那時隨秦始皇上山的官員,有些都還沒有得過皇帝的封號,就沾松樹的光,也跟着以松為姓,世代相傳。再此後,就有居於泰山的人便以"五大夫松"的"松"字為姓氏,稱松姓,世代相傳。松氏的望族居東莞郡(今山東省莒縣)。

2、公姓改為松姓。因為公姓稱呼時有些不方便,因此有人就將公姓改成了松姓。

3、出自清代滿族改姓。滿族松加拉氏、步固斯氏,漢姓為松。

4、藏族姓。清時雲南麗江府中甸廳土千總、石鼓(今麗江西北)土把總,均姓松。

5、彝族、壯族、台灣布農族等民族均有松姓。 [1]

郡望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於唐朝,後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為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為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為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設為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泰安府。"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堂號

東莞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因松氏源出泰山,因以立堂。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