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山空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松山空襲發生於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為中華民國首度對台灣轟炸的事件,也是日本所面臨到的第一次領土被轟炸事件。空襲時間自1938年2月23日早上11點5分開始至當日下午3點42分,行動內容即是對日屬台灣松山飛行場實施的空中攻擊,選在這天發動攻擊是因為這天是蘇聯紅軍節。由蘇聯航空志願隊以中華民國空軍名義執行,並且在蘇聯飛機上,都漆上代表中華民國空軍的青天白日徽,但由於戰後中華民國蘇聯因冷戰而決裂,這個歷史事件與蘇聯航空志願隊一同被大多數史料所忽略、淡忘。蘇聯志願航空隊指揮官雷恰戈夫少校策劃了這次攻擊行動,並由轟炸大隊長費多爾·波雷寧上尉負責執行轟炸任務[1]

緣由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打下南京國民政府遷都武漢。1938年2月初,駐守武漢的中華民國空軍司令部發現一個重要的情報,日本海軍航空隊在台灣的松山機場附近建立極大的軍事基地,可以源源不斷補充物資幫助日軍拿下武漢,並且正在組裝從意大利得到的菲亞特BR.20轟炸機,空軍司令部將此情報分享給蘇聯志願航空隊,並希望雙方能合作、共同派飛機奇襲松山。

2月22日,蘇聯志願航空隊的指揮官雷恰戈夫少校和政治委員列托夫抵達漢口。他們指示當時的轟炸機大隊長費多爾·波雷寧上尉率領部隊空襲松山,並預定與駐南昌的12架中國轟炸機部隊一起行動,返航時在福州降落加油,再回武漢。

作戰經過

原本預定由兩隊同時進行行動,一隊是駐在南昌機場的12架SB轟炸機,由中蘇混合編隊;另一隊為駐在漢口機場的28架SB轟炸機,均由蘇聯飛行員駕駛,南昌出發的機隊由於領航員計算錯誤、偏離航線不得不返航,其中一架轟炸機在返航時誤降落到湖中而造成機組員罹難,任務由漢口的28架編隊單獨進行。由於距離超越了護航戰鬥機的航程,此次轟炸行動並無戰鬥機護航,且飛行員必須在5500米高空低溫缺環境飛行以節省燃料。高度飛行的戰術同時也避開了日軍的警戒,日本的戰機來不及起飛,轟炸行動幾乎沒受到阻礙,在順利完成投彈後,編隊返航先降落在福州機場補充油料後,才回到漢口。

作戰結果

根據中蘇估計,此次行動共投彈280枚,炸毀敵機40餘架、兵營10座、機庫3座,擊沉擊傷船隻多艘,松山機場完全陷入癱瘓。但是日本海軍提報給內閣的損失則是損失輕微,僅有少數居民遭波及。

根據俄羅斯出版的歷史傳記─「日俄戰爭1904|1945」,此戰役當時在國際社會造成很大反應,日本政府在事件發生後將台灣總督撤職,松山機場的大部分人員移送法辦、機場指揮官甚至切腹。

成功大學研究員張幸真認為,此次轟炸以宣示性為主,主要目標是告訴日軍,中華民國在蘇聯支援下,已經有能力跨海轟炸日本領土。

此次轟炸是台灣的第一次,也是日本所面臨到的第一次領土被轟炸事件,台灣開始進入戰爭警備狀態,並開始加強對台灣地區的防空戒備[2]

視頻

松山大戰 相關視頻

台灣松山機場,軍民合用機場,有45個民用固定翼機位
《檔案》:回顧抗日戰爭統一戰線形成過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