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楓嶺頭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楓嶺頭鎮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下轄鎮,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境中西部,浙贛鐵路南側。因福建沙縣王姓遷此,以地處多楓樹的山嶺前而命名。建國前分屬第一區羅橋、紙坊、太平鄉和第二區清水鄉;1950年分屬坑口、皇固區;1958年成立前進(次年改為楓嶺頭)公社;1961年分為楓嶺頭、王家店兩個公社;1964年合併為楓嶺頭公社;1972年設立楓嶺頭鄉;1995年12月12日,撤鄉設鎮。。鎮政府駐楓嶺頭村(320國道600公里處),東距廣信區6千米。2017年,楓嶺頭鎮行政區域面積83.0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264人。[1]

中文名稱: 楓嶺頭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

下轄地區: 轄1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楓嶺頭村

電話區號: 0793

郵政區碼: 334111

地理位置: 上饒市西部12千米處

面 積: 83.06平方千米

人 口: 34264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713礦遺址

機 場:上饒三清山機場

火車站:上饒站、玉山站、弋陽站

車牌代碼: 贛E

歷史沿革

宋代已有村落,村南有月岩洞,村西有溪,山水相連,景觀奇特。辛棄疾、陸游、韓元吉等文化巨子曾到此覽勝,均有詩句留世。陸游詩中「幾年不作月岩游,萬里重來已白頭,借問嬋娟何所以,平羌江上半輪秋」句,為當地歷代文人傳頌。民國19年,上海資本家燕春台在賣果亭和石壙凹兩處開辦煤礦,楓嶺頭地處兩礦中心,遂有商業興起。21年,至上饒的公路通車。24年,浙贛鐵路建成並在村北設站,成為西鄉交通中心,今楓嶺頭西有國家辦的「713」礦,北有5.68千米的鐵路支線,東南有1.7公里鐵路支線,商業繁榮。現代化的楓嶺頭糧油加工廠,米、油在此裝車外運,有水泥、磚瓦、料石、小五金等鄉鎮企業,有醫院、中學、小學、電影院等文化衛生設施,是西鄉文化中心和貨物集散地。

特色產業

楓嶺頭鎮的「小五金」歷史由來已久,在中國小有名氣。楓嶺頭鎮共有小五金及相關生產企業480餘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年產值達到6億餘元。楓嶺頭鎮的小五金產業起源於民國初期,當時以生產鐮刀、剪刀、炒鍋為主。家庭作坊式的小五金加工廠變成了現代化的大企業。楓嶺頭鎮五金行業已註冊的商標不下30個,產品也擴大到低壓電器、精密機器零配件、電線電纜等多個種類,銷售區域出鎮過縣跨省,有的已走出國門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

區位優勢

交通便利

獨特的區位優勢,楓嶺頭鎮與上饒市區鄰連,具有極強的「近水樓台」區位優勢。楓嶺頭鎮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浙贛鐵路複線、320國道縱貫全境,浙贛鐵路在境內設有兩個貨運站,上(海)瑞(麗)高速公路、上分線(上饒至武夷山)擦境而過,其出入口距鎮1.1千米。從楓嶺頭鎮出發至杭州、上海、福州、廈門等發達地區,均可朝發夕至,具有便利的交通條件。便利的交通條件,浙贛鐵路橫貫鎮域,在鎮內設楓嶺頭、坑口兩貨運站。江西省第一條出省的高速公路311滬瑞高速公路(上海到雲南瑞麗)進出口、國防二級公路上分公路距鎮1公里。

氣候特徵

優美的自然風光,楓嶺頭鎮境內氣候與浙江省相似,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8℃,年平均降水量1737.8毫米。平均年無霜期269.2天,年平均太陽輻射量為11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7%,非常適宜農副畜牧產品的生產和繁育。

旅遊資源

楓嶺頭鎮內景色秀美,位於320國道600公里處的月岩自古就是旅遊勝地,歷代文人墨客均有月岩詩留世,其中陸游的七言絕句「幾年不作月岩游,萬里重來已白頭,借問嬋娟何所以,平羌江上半輪秋」最為膾炙人口。

物產資源

豐富的物產資源,楓嶺頭鎮礦資源埋藏淺,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其中以石灰石為各種礦藏量之最,約為40萬噸,楓嶺頭鎮內煙煤礦藏儲量相當豐富。

投資環境

優越的投資環境,鎮內有一工業園區——黃源工業小區,屬上饒市名縣管鎮自主開發經營,為楓嶺頭鎮重要的招商投資載體,是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鎮發展的新區。

經濟發展

楓嶺頭鎮林地面積寬廣,以油茶林為主,是「中國油茶之鄉」---——上饒縣的油茶重點產區,且地下富藏石灰石、紅石、煙煤、石煤等資源,具有很大的資源開發潛力。在做好產業招商的同時,楓嶺頭鎮還實施「質量興鎮、名牌興企」戰略,引導扶持引進企業爭創名牌以適應上饒市場激烈競爭的需要。楓嶺頭鎮制定了品牌創建實施方案,明確扶「名」扶「強」政策,推出了星級評比、技術改造、人才培訓等一系列鼓勵企業發展的舉措,開展「三廠一品牌」活動,尤其對質量管理體系健全、產品質量較高、上饒市場份額較大、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予以重點培育,打造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叫得響的企業品牌。楓嶺頭鎮引進企業中,共有13家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3C體系認證。由浙江客商投資的天峰建材集團,2005年初獲得「江西省名牌新產品」稱號後,產品知名度迅速提升,上饒市場銷售量比上年翻了一番。楓嶺頭鎮還堅持「環境就是競爭力、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理念,推行引進項目報批「代辦式」,跟蹤服務「保姆式」,實行駐廠式服務、定期式走訪,在第一時間協調解決企業生產中的困難和問題,為引進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鎮幹部為企業辦理各種證照和排解難題200餘次。優良的投資環境凸現了吸引投資者的「窪地效應」。2010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4億元,是2005年的3.89倍;完成工業銷售收入30億元,是2005年的3.75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億元,是2005年的3倍;完成財政總收入1.1億元(已剔除政策性退稅8000萬元),是2005年的5倍,年均增長38%。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三產結構比由2005年底的20:74:6調整為現在的8:82:10,工業經濟推動力明顯增強。轉型提升,開放經濟取得新成果。累計引進項目86個(其中過千萬元項目36個),累計實際進資6.2億元。目前,全鎮已擁有個私企業182家,招商引資企業實現稅收占全鎮財政總收入的85%以上。華豐銅業、遠翔實業、天峰建材等一批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國最大的鏈條生產企業恆久鏈條、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恩泉油脂順利落戶、福事特液壓等項目建成投產,先後建設了有色金屬產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五金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屬、機械製造、建材、五金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強鎮新格局。建管並舉,鎮村面貌呈現新變化。堅持以打造縣城副中心為總體定位,深入實施「百鎮示範工程」,以集鎮建設為中心、以新農村建設為根本、以規範農民建房為重點,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鎮村面貌煥然一新,城鎮化率以年均2%的速度遞增。累計投入資金6000萬元,用於鎮村各項建設。集鎮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鎮區「四橫三縱」道路框架基本建成;完成130公里的通村、組公路硬化,全鎮所有行政村實現村村通,70%以上的村民小組道路實現硬化,較好地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對全鎮所有重點山塘、水庫、乾渠進行了除險加固,着力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在永豐、永樂、丁家等9個村進行了新農村試點建設,在全縣率先新建鄉鎮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我鎮新農村建設工作多次被授予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其中,永樂村新農村建設點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莊」稱號。2010年,我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建設先進單位和「文明(和諧)村鎮」等殊榮。改善民生,人民生活達到新水平。累計兌現糧食直補等各項惠農補貼資金1450萬元;農村低保擴面966戶、1569人,年發放保障金143.2萬元;城鎮低保覆蓋99戶、137人,年發放保障金30.8萬元;累計落實各類醫療(大病)救助金122.4萬元;鎮財政配套資金260萬元,建成全市最大的中心敬老院,提高了「五保」對象供養水平。五年來,我們累計投入資金425萬元,完成10個村的整村推進建設任務;投入資金560餘萬元,分別完成中學、中心小學校舍改造和衛生院住院大樓建設、12個村級衛生所進行達標建設;新農合工作成果不斷鞏固,農民參合率達到95%以上。五年來,基本解決了村幹部、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問題。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20元,年均遞增500元。2011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6億元,同比增長16%;完成工業銷售收入40億元,同比增長33%;完成財政收入1.2096億元(剔除政策性退稅5000萬元);新增投資項目50個,增長25%,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8.5億元,同比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20元,淨增600元。工業規模發展壯大。全鎮工業企業達到18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0家,企業總數和規模以上企業總數均位列全縣第一。對外開放成效顯著。全年新簽約引進匯拓環保蓄電池、科翔實業和佳園實業等工業項目9個,其中過億元項目6個,落戶茶亭工業園項目6個,成為在茶亭工業園內落戶項目最多的鄉鎮。內外資進資額、企業上交稅金、安排就業人數三項指標名列全縣鄉鎮前茅。農業得到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增長,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恩泉公司被評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成功引進康泰生態農業項目。鎮財政投資78萬餘元新打造了楓嶺頭村至丁家村3公里綠色長廊和長塘村1000畝高產油茶基地,受到市、縣林業部門的充分肯定凸重點、創特色,鎮村建設亮點紛呈。新郊區進程步伐加快。理念上,對接打造城市新郊區戰略;措施上,啟動了鎮區1-2平方千米的總規和詳規調整和村莊規劃的編制;管理上,初步建立「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社會監督」機制,村容村貌整治紮實開展,建築控違工作取得明顯實效,國土管理力度加大,形成齊抓共管的鎮村管理格局。新農村建設特色鮮明。按照讓廣大農民「種上放心田、走上平坦路、穿上保障衣、栽上產業樹、住上生態村」的思路,鎮財政配套資金100餘萬元,全面實施了丁家、泉塘村共五個組以「六改四普及」為重點的新農村示範點建設。特別是丁家村以康泰生態農業項目為產業支撐,以「村民主體參與、政府配套投入、企業捐助補充」的多元投入模式和融入本土元素的文化特色,使其成為全縣乃至全市新農村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重民生、辦實事,群眾滿意度逐步提升。全鎮各行政村道路硬化實現全覆蓋。在鎮財政配套資金200餘萬元的基礎上,通過項目扶持、群眾自籌等多元投入的模式,完成井邊村田青至冬毛窩,坑口村賣果亭至鄢家,稠川村嚴家、龔家和塗家自然村道路,永樂村孫家塢至富源,丁家村麥田坂至高橋等通組公路硬化改造20公里,全鎮80%以上的自然村都走上了平坦的水泥路。水利設施不斷完善。累計投入530餘萬元,用於病險山塘、水庫除險加固和人畜飲水工程,完成了坑口村三角塘等重點山塘的除險加固和茗洋關乾渠安吉嶺隧洞和明渠清淤,提高了防洪、灌溉的能力;對鎮自來水廠進行了改擴建,實施永樂村龍井灣自然村、楓嶺頭村郭家和大路口自然安全飲水工程,徹底解決當地400餘戶近2000餘人飲水難問題。社會保障穩步實施。農村和城鎮居民實現了應保盡保,新農合、新農保工作均達到95%以上,其中:新農合工作被評為「全縣先進鄉鎮」。抓統籌、促全面,各項事業和諧推進。教育事業全面進步,中學、中心小學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日益提升;公共衛生得到加強,農民就醫更加方便;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穩中有進,低生育水平得到鞏固。順利完成了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村幹部隊伍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基層政權得到新鞏固。「六五」普法順利開展,鎮村幹部法制意識不斷加強,村民法制觀念深入人心。民主決策機制不斷完善,政務公開有序推進,政府工作透明度明顯增強,反腐倡廉責任制全面落實;政風行風評議紮實開展,督查督辦力度不斷加強,政務環境更加優化。此外,民兵預備役、徵兵等工作成效顯著,雙擁工作紮實有效,其他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新的進步,全鎮在統籌推進中得到和諧發展。

工業發展

楓嶺頭鎮工業企業起步較早、基礎較好。早在2001年,楓嶺頭鎮就確立了「工業立鎮」的發展思路。楓嶺頭鎮一直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不動搖,按照「建載體、扶支柱、創品牌」的工業發展思路,利用與上饒市區鄰連、城區相接的區位優勢,積極打造好有色金屬綜合基地和小五金基地,努力培育支柱產業,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使楓嶺頭鎮有色金屬冶煉產業、小五金產業、建材產業等得到迅猛發展。楓嶺頭鎮有色金屬冶煉產業的龍頭企業華豐銅業實現稅收2305萬元,遠翔實業有限公司納稅1600萬元,漢邦貴金屬有限公司納稅340萬元,楓嶺頭鎮有13個企業納稅過百萬元,成為楓嶺頭鎮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作為工業重鎮,楓嶺頭鎮也是廣信區招商工作的窗口。楓嶺頭鎮結合楓嶺頭鎮工業支柱的實際,以現有的建材、有色金屬冶煉、光學儀器、低壓電器等工業為基礎,突出「招商引資是一號工程」的地位,揚優成勢,進行主題招商,引進外地工業「鳳凰」前來「安巢落戶」。楓嶺頭鎮嚴格把好企業引進的審核關,杜絕污染重、耗能高、效益低的企業落戶,大力發展新型工業項目,使楓嶺頭鎮的鎮域經濟駛上了高速前進的快車道。楓嶺頭鎮共引進項目95個,工業項目達87個,其中與楓嶺頭鎮建材、冶煉、五金等支柱產業相關聯的企業達90%以上,為楓嶺頭鎮工業形成「拳頭」產業贏得了先機。工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脊樑,環境則是工業發展的「生命線」。楓嶺頭鎮幹部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競爭力、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理念,在搞好硬環境建設的同時,着力打造軟環境,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楓嶺頭鎮推行項目報批「代辦式」,跟蹤服務「保姆式」,發放了「服務企業聯繫卡」,實行駐廠式服務、定期式走訪,在第一時間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落戶楓嶺頭鎮的超升有限公司,僅在三天之內就完成了項目洽談、看地選址與合同簽訂,並一次性將廠房建設征地款支付到位,創造了廣信區落戶企業時間最短的新記錄。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人流、物流、車流的迅速發展,創造了大量勞動就業機會,也引領着經濟社會的快速前行。2007年,楓嶺頭鎮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億元,有6條近40公里的通村公路水泥硬化,5個村辦公樓新建、改建順利實施,共投入資金274萬元對7個自然村進行了新農村試點建設,投資280餘萬元栽種各類苗木10萬株進行生態文明村鎮建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30元,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視頻

楓嶺頭鎮依法拆除坑口村違法違章建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