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柏埔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柏埔鎮位於紫金縣西北部,東連黃塘,西接臨江,南鄰義容,北毗河源市東源縣。鎮政府駐地柏埔圩,距縣城48公里,柏埔河自東向西貫穿全鎮。2004年全鎮總面積13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36.3公頃,山地10,553公頃。下轄14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委會,18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646戶,33,102人。柏埔鎮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方面,建國前,有製革、小木船製造等作坊。

歷史沿革

相傳因鎮府東南山坡上生有眾多柏樹而得,以致現在柏埔人家的門前都喜歡種一些柏樹。明代分屬寬得都柏埔、平湖社。清代分屬寬得都柏興、平湖約。民國18年(1929年)屬第二區平湖鄉、柏埔鎮,民國34年為柏平鄉。建國初屬古柏區、第四區,1952年5月為第十區,1958年10月成立柏埔公社,1961年分出臨江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設柏埔鎮。

區劃人口

北毗東源義合鎮。東南距縣城48公里,省道河汕線貫穿全鎮。鎮內「黃毛嶂山茶」馳名東南亞等地,稀土礦花崗岩石英石、水力資源豐富。2005年全鎮總面積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240畝,山地17萬畝。下轄14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委會,18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 6689戶,33356人。

經濟發展

2005年6月,柏埔鎮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襲擊,生產和生活遇到較大困難,鎮委、鎮政府帶領全鎮幹部、群眾努力 恢復生產,開展災後重建工作,完成年初所提出的各項經濟指標和工作任務。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280.4萬元,農業總產值 9543.7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462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5%、18%、3.5%和5.6%;財政總收入1452.2萬元,同比增長 23.5%。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7億元,比增19%,其中,工業總產值0.5億元,比增0.2%,農業總產值1.07億元,比增19 %,第三產業總產值0.33億元,比增0.2%;2014年全年完成稅收總任務652萬元,比增18%;其中國稅101萬元,地稅538萬元,耕地占用稅3萬,契稅10萬元,生豬稅完成4600頭。農村人均純收入7820元,同比增長11%。

經濟以農業為主,有水田1.45萬畝,大部分分布在柏埔河沿岸,河道彎而窄,洪水季節經常泛濫,給農業造成損失。建國後進行了大規模整治。1988年,水稻播種面積2.5萬畝,總產0.64萬噸;小麥0.31萬畝,總產465噸;花生0.25萬畝,總產221噸;水果0.78萬畝,總產273噸。有松、杉、雜林5.2萬畝。鎮辦奇山林場有杉1300畝,油茶2200畝。

工業方面,建國前,有製革、小木船製造等作坊。1988年,鎮辦工業有表鏈廠螢礦廠竹器加工廠磚瓦廠水電站建築隊等企業。紫河公路通過境內,車輛通縣內外。

商業網點集中在柏埔圩。建國前為境內及臨江、黃塘等地商品集散地。1988年有大小商店100餘間,其中集體商業40餘間;全鎮個體工商戶208戶,年集市貿易額258萬元。福田村因緊靠紫河公路,逐漸成為新圩,1988年有大小店鋪10餘間。[1]

柏埔鎮-財政稅收

公益活動2004年全鎮實現本級財政收入92.3萬元,完成農業稅14.85萬元,生豬稅25.9萬元,國稅54.6萬元,地稅19.8萬元;信用社年末存款餘額5,500萬元。

2004年投資36萬元,完成福田村榴坑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興建方湖村「三面光」水圳1,000米和南昌、利民、黃果陂等一批農業水利設施。全年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5期,參加人數548人次,新建科技示範基地2個,科技示範戶5戶。全鎮全年水稻播種面積16,738畝,總產5,297噸,其中優質稻13,469畝,占80%。全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1,734畝,擴大蔬菜種植面積706畝,花生321畝,其他經濟作物707畝。年底生豬存欄量為8,353頭,「三鳥」飼養量7.5萬隻。全年新種水果1,410畝,新發展小莊園42個,全鎮累計水果面積12,449畝。荔枝、春甜桔、三華李等水果及西瓜種植等收益提高,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柏埔鎮-招商引資

御臨門溫泉度假村2004年全鎮合同引進資金7,630萬元,到位資金1,810萬元。一是河源市茂源速生豐產林基地鄧仁先老闆,計劃投資800萬元在方湖村種植速生豐產桉1.5萬畝,到位資金100萬元;中山市長興實業有限公司郭贊輝老闆計劃投資300萬元,在格塘村種植速生豐產桉1.5萬畝,到位資金180萬元;河源市泰富林業發展有限公司潘家傑,計劃投資5,000萬元在大小魯種植速生豐產桉8,000畝,到位資金600萬元;二是亞洲創建(河源)木業有限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國營東門林場林科所投資180萬元,在復興村興辦苗圃場;三是引進順華飾物工藝(河源)有限公司落戶臨江金珠工業園,計劃投資總額1,000萬元,到位資金300萬元;四是博羅縣老闆陳東馳投資450萬元,在永豐村對漁潭電站進行增容改造。

柏埔鎮-基礎設施建設

風景區抓好圩鎮規劃建設,努力改善交通條件,不斷推進圩鎮範圍的淨化、亮化。2005年,全鎮投入資金560萬元共完成了東升、南昌、復興、新豐、群星的村道硬底化改造工程,全長共16公里,最邊遠的大魯村道改造正在推進,全長3公里。外出鄉賢楊會興、邱春媚夫婦為東升、東方村道硬底化改造工程捐資52萬元。災後重建工作:投入10多萬元在方湖村規劃建災民安置小區,全鎮59戶全倒戶全部在春節前按上級要求住上新房;供電部門投入13.5萬元搶修供電線路,電訊部門投入25萬元搶修通訊線路;投入80多萬元興建柏埔敬老院(其中外出鄉賢陳建浩先生捐資30萬元),建築面積868平方米,可安置五保老人34名。

柏埔鎮-社會事業

全鎮紮實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鎮文化站長陳道生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紫金縣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分子。2004年12月,柏埔中心小學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紫金縣文明單位,永豐、洋坑、福田、良洞、復興、利民、東方、大魯、小魯、居委會等10個村(居)委被評為文明村。

基礎設施建設 認真抓好圩鎮街區的規劃建設,抓好圩鎮街道的淨化、亮化工程,規範市場擺賣秩序,整治圩鎮亂、髒、差,圩鎮面貌改觀,秩序好轉。年內爭取各級各界支持,投入80萬元新建梅中大橋,解決了梅中、東方、永豐3村的交通難問題。東方、南昌、復興村道水泥硬底化改造工程上馬,計劃全長8.5公里,總投資195.5萬元(其中柏埔退休教師楊偉雲捐資12萬元)。完成了政府上網工程,全面完成了電視光纖改造,年底縣至鎮的電視電話會議網絡開通。

計劃生育 認真落實計生工作重心下移到村方針,2004年全鎮累計完成計生「四術」362例,其中結紮113例。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1.37‰,計劃生育率為84.82%,自然增長率為7.24‰。

文化教育活動教育 爭取上級布局調整撥款80萬元興建柏埔中心小學科教大樓,祖籍福田村的東莞老闆蔡偉國捐贈30萬元興建的梅中小學教學樓交付使用。柏埔中學在2003年通過「市文明學校」、「縣一級學校」驗收後,通過嚴格治校,創新環境,調動師生積極性,教育教學質量有新起色。教師鄔科良、學生張靜霞等師生獲縣級以上表彰。2004年中招考試紫中錄取19人,高考入圍錄取36人,均取得歷史好成績。現全校有27個班,學生1,700多人,教職工104人,慶祝2005年建校60周年的獻禮工程,《柏埔中學校志》編寫已經啟動。

文化廣播電視 全面完成了電視光纖改造,增加了電視收視頻道,縣至鎮的電視電話會議網絡於年底開通。

醫療衛生 積極幫助支持衛生院籌資,添置醫療器械設備,年內全鎮動員農戶參加合作醫療14,807人,完成縣下達任務,參保人數占農業人口的50%。

扶貧工作 以良洞村為示範點投入30多萬元開展以山水田林路為重點的「大禹杯」活動。爭取省及深圳市扶持7萬元,支持大魯和良洞合股參與漁潭水電站改建;爭取為梅中村90戶貧困戶無償發放雞苗4,000隻,安排良洞村90戶貧困戶農房改造,扶持資金36萬元,每戶補助4,000元。

武裝工作 加強民兵集訓與整組,超額完成徵兵任務,徵集兵員12名。社會事務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優撫救災救濟工作落實,殯改工作力度加大。

相關視頻

2018年廣東省柏埔鎮五顯華光大帝誕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