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柏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柏溪鎮原名柏樹溪,地處四川、雲南兩省結合部,金沙江下游和六盤水國土、資源開發的"金三角"地帶,地理坐標東經104°30′,北緯28°01′,是敘州區政府所在地,距宜賓市區13公里,距宜賓火車站8公里,距宜賓菜壩機場20公里。東連翠屏區西郊街道和菜壩鎮、南隔金沙江與普安鎮相望、西銜安邊鎮、北接喜捷鎮。公交已與宜賓市區同城化,1路、10路、22路、23路、25路、K01路直達宜賓城區,時間僅25分鐘;城區環城公交開行有21路和35路。柏溪鎮城北新區已納入宜賓市金江新區,天柏組團。宜水高速公路、宜賓繞城高速公路過境,距離成貴高鐵宜賓西站僅15分鐘。境內宜賓南站為川南最大火車編組站。

2019年,撤銷喜捷鎮和柏溪鎮,設立柏溪街道辦事處,以原喜捷鎮和原柏溪鎮所屬行政區域為柏溪街道的行政區域,柏溪街道辦事處駐三角街76號。[1]

位置境域

柏溪鎮是敘州區政府所在地,位於金沙江北岸,地理坐標東經103°30′,北緯28.4°01′。

資源人口

全鎮2010年末戶籍總人口78143人,其中非農人口51389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常住人口約9萬人,其中鎮區常住人口約8萬人。

總人口136600人(2017)。

全鎮幅員面積51.67平方千米,森林覆蓋面積6571畝,覆蓋率18.1%

行政區劃

鎮轄17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164個村民小組,43個居民小組。

地形地貌

柏溪鎮以淺丘地帶為主,地形特點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周邊構成不規則的圖形。年降雨量在898.1-1027.6毫米之間;日照時間全年約1138.2小時;夏季最高氣溫38.4度,冬季最低氣溫-0.9度,年平均氣溫18.1度。[2]

交通狀況

柏溪鎮緊鄰宜賓市中心城區,已與宜賓市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交通便利,從市區乘公交車(1路、10路、21路、22路、23路、25路、36路)即可到達。

經濟狀況

柏溪鎮主產水稻、玉米、花生、紅苕、林果、蔬菜等。農業經濟以向規模型發展,形成了糧食、林果、生豬、蔬菜基地 2001年和2002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分別為7279萬元、7572萬元;企業總產值分別為45091萬元、45144萬元;糧食總產量分別為11987噸、12242噸;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1358萬元,同比增長13%。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496萬元、13170萬元、12692萬元,與2001年比分別增長62%、40%、110%。2002年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48.1萬元,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643元,比2001年增加1.52元;

招商引資

圍繞鎮黨委政府走"農業穩鎮,工業活鎮,科教興鎮,民營強鎮"的思路,按照"積極扶持,突出重點,加快發展"的指導方針,在成立了柏溪鎮企業發展及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的基礎上,新成立了柏溪鎮工業園區籌建小組,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把發展民營經濟納入了全鎮經濟發展計劃的重要議事日程,2002年,柏溪鎮共簽約鎮外投資項目11項,履約9項,協議引資269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1326萬元,同比增長19%,引進和新辦5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8個,2002年實現銷售稅金1500萬元,新發展個體工商戶402戶;成功引進了"宜賓鑫榮華輕金屬粉沫公司、宜賓佳藝包裝材料有限公司"等9個企業,落戶該鎮投資開發,協調解決了"西發建材有限公司,天源離子交換樹脂廠、新興保溫材料廠"等一批企業在生產中的各種問題,讓其留得住,並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全鎮經濟發展重要的增長點,帶動其他企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科教文衛

全鎮共有中學3所,柏溪鎮育才中學,柏溪鎮長沙初中,柏溪鎮私立育才中學,在校生10000多人,小學12所,在校生8000多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有醫院、衛生院工9所。

衛生技術人員114人,加快了養老、失業、醫療、社會救濟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確保了"兩保"人員資金按時足額發放。

人文景觀

柏樹溪又名黑河,源出柏溪鎮於公興村,經長沙納發自八一村小溪和發自少娥山南北兩小溪,往東折南繞柏溪鎮入金沙江。河長18.3公里;少娥湖位於解放村境內,面積1200餘畝,四周森林茂密、鬱鬱蔥蔥,清淨幽雅,空氣清新;少娥山又名筏竹山,位於鎮西北,海拔726米,山體巍峨,主峰繡麗,與柏溪階地相差441.6米;古遺址:弓字山東漢石棺畫像,有12幅畫像均屬浮雕;古建築有:接龍橋位於柏溪鎮:戒關西,架於黑河橋上,南北走向、石質三孔卷頂平橋。中孔上鑿飾一龍頭,形像生動;中孔頂題記:"自明失禮,大清乾隆壬寅年培修,道光己酉年更修中硐,培修小硐";大南坳牌坊位於南京村,代道光十七年建,保存基本完好。坊上圖象雕刻精工,其龍昂首朝天,奮欲如雲。正面及橫額題刻:"聖旨","蜀水逾清"。歷史人物有:王光蜀(1876一一1961年),清末秀才,以辦學有方,蜚聲教育界。建國後被選為宜賓市第二、三屆人民代表,1958年受聘為四川省省政協二亡史研究館研究員。[3]

重特要事

教育"兩基"全面達標

2001年,鎮政府投入600多萬元資金, 完成了育才中學、長沙初中的擴建及長沙小學的基礎工程建設,完成了集體村小、長江村小、羊灣村小的重建及對仁和村小的選址新建及其它幾所小學的修繕,總建築面積7441平方米,各校園集綠化美化於一體,教育"兩基"全面達標。

舉辦柏溪鎮調整建制十周年慶典活動

2001年9月12-22日開展了慶祝柏溪鎮調整建制十周年活動;舉辦了籃球邀請賽、書畫攝影展、座談會和文

藝晚會,充分展示亍柏溪鎮十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

2001年鎮政府投人資金23萬元完成了對長沙村一忠英村宜二井6公里、長沙村一南京村8公里村級公路的全面改造,使兩村道均達到國家四級公路建設標準。柏溪-樂川村客車經過長沙土地中英,到達喜捷鎮樂川村,票價3.5元,時間15分鐘。

2002年1月18日召開柏溪鎮第四屆二次人大代表會,會議選舉產生了以鄧德為鎮長的柏溪鎮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稱號。

2002年8月獲得"四川鄉鎮綜合經濟實力200強"稱號

2002年10月24日經過省綜治委的複查驗收,繼續維持"四川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稱號。

2002年12月順利通過省級文明單位和省級二衛生單位的複查驗收,繼續保持"省級文明單位"和"省級衛生單位"稱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