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柳池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柳池鄉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東北部。清嘉慶十七年(1812)建馬家場,1932年改為馬家鄉,1940年與土主鄉合併為馬土鄉,1949年復置馬家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柳池公社,1984年置柳池鄉。距縣城8公里,210國道14公里,為川陝公路宣漢縣城出口所在地。

2016年12月,撤銷柳池鄉,設立柳池鎮。[1]

沿革

清嘉慶十七年(1812)建馬家場,1932年改為馬家鄉,1940年與土主鄉合併為馬土鄉,1949年復置馬家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柳池公社,1984年置柳池鄉。1996年,面積38.4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新安、蟠龍、楊合、甘龍、金竹、石堰、涼峰、柳坪、池坎、鍋坪10個行政村。2004年,原新紅鄉併入柳池鄉,鄉政府駐馬家場。2011年,撤銷新安村第6、7村民小組,新建隆鑫社區,下設2個居民小組,調整後新安村轄5個村民小組。

柳池鄉

全鄉幅員面積69.15平方公里。現有11個行政村,100個社,30125人。平均海拔500米,立體氣候明顯,是一個典型的內陸貧困農業大鄉。

轄新安、蟠龍、楊合、甘龍、金竹、石堰、涼峰、柳坪、池坎、鍋坪1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糧油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養殖業有生豬、牛、家禽為主。.

2009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17125萬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13649萬元,全年財政收入302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213元。

農業

全鄉農業以水稻、玉米為主。常年種植水稻1.5萬畝,其中優質稻面積在4500畝以上,水稻制種面積1500畝;玉米種植面積6000畝以上。2004年,被省政府確定為"三百"糧食示範鄉,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良種繁育基地。

畜牧業

在畜牧業生產上,除穩定發展生豬及雞、鴨等小家禽生產外,做大做強"牛"經濟。全鄉黃牛改良面達100%,牛飼養量在5000頭以上,其中澳牛、安格斯、西門塔爾等優質肉牛2500頭以上,每年出欄各類肉牛3000頭以上,是全市優質肉牛生產基地。全鄉的農業總產值中,畜牧業產值占了半壁河山。

果蔬

全鄉有各類水果35萬株,年水果產量50萬公斤以上。官欽蜜柚、臍橙、黃花梨等優質水果遠銷縣內外,供不應求。

水產

全鄉有5座水庫和210口山坪塘,既帶動了全鄉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也吸引了眾多縣內外遊客和釣魚愛好者旅遊、垂釣,更重要的是能充分滿足全鄉農田灌溉,確保農業生產旱澇保收。

特色產業

2010年來,全鄉在11個村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發展袋裝黑木耳36.5萬袋,成功吸收了青壯年勞動力回鄉創業;占地6.35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落戶柳池,將快速推進全鄉工業化進程,成為建設工業重鎮的強力引擎。

示範村

柳池鄉金竹村與清溪鎮毗鄰,距柳池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該村共有10個社、535戶、2187人(勞動力990人),全村幅員面積7.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0米。現有耕地面積2040畝(其中:田1200畝、地840畝)。因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種植模式十分落後,致使人均年收入僅2800元(大部分屬外出務工收入),其中貧困戶156戶,528人,占全村總人口24%。全村村社道路總里程38.1公里,均屬泥結碎石路面。農業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畜牧業主要以飼養生豬為主,養殖業以養雞、養鴨分散養殖為主。該村無水泥路,村社道路路況較差,屬典型的革命老區貧困村。

工業園區

宣漢縣普光經濟開發區柳池工業園區位於柳池鄉柳坪村,始建於2008年,園區交通便捷,配套設施完善,服務政策優惠,產業布局合理,是企業界朋友創業發展,實現夢想之地。園區征地280餘畝,拆遷安置農戶26戶。園內居民安置小區的規劃設計、安置房的戶型設計及宅基地平整工作已全面完成。

區位優勢明顯

柳池工業園區位於宣漢縣普光開發區經濟帶,地處宣漢城北大門近郊,距離縣城11公里,宣雙公路穿境而過,是達陝高速公路宣漢段出口之地。園區規劃面積6.35平方公里(含原來的方斗鄉),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物流網絡完善。

基礎設施完備

包括南北幹道、水庫堡坎在內的園區基礎設計建設紮實推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700萬餘元。園區內道路縱橫交錯,水、電、氣、通訊、光纖、排污等管網逐步完善,有5座大中型水庫,能夠充分滿足各類企業的建設和生產需求。

發展政策優惠

園區根據企業投資總額和強度,在稅收、規費和土地政策方面給予企業最大優惠。萬象建材企業於2009年8月入駐並投產,三星公司60萬噸商品混凝土攪拌項目、10萬噸複合肥加工項目、9000噸獼猴桃原果深加工和鐵合金加工項目已完成規劃選址。

服務環境優越

按照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快"的要求,柳池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舉全鄉之力傾力打造優良的投資環境,使園區的政策環境、生態環境、服務環境、人文環境、法制環境全面提升和優化。同時,建立了全方位立體式服務網絡:在服務層次上,做到"三個服務"暨鄉黨政領導掛點服務、引資單位跟蹤服務、管委會全方位服務;在服務方式上,做到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由事後向事前轉變、由階段性向全程轉變"三個轉變"。全力抓好征地拆遷安置工作,當好"潤滑劑",積極融洽和諧企地關係,協調解決各方困難,確保開發區建設快速推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