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柴可夫斯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柴可夫斯基
原圖鏈接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語: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樂派特徵,但仍以浪漫風格為基準。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二十二歲時柴可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並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一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柴氏在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俄國鐵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產而終止時,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鬱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後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於猜測,真正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對旋律性的重視;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對於瓦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瓦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可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早年生活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儒略曆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里曆的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個現在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的小鎮子。他的父親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辦礦廠的採礦工程師,母親是父親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羅斯人。他是歌劇作家舞劇作家翻譯家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的兄長(年長十歲)。

柴可夫斯基有4個兄弟(尼古拉,伊波利特,雙胞胎阿納托利和莫傑斯特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2個姐妹(亞歷山德拉和季娜依達)。季娜依達是他父親前妻的女兒[2]。柴可夫斯基和亞歷山德拉以及雙胞胎兄弟十分親近。阿納托利後來擁有很成功的法律事業,莫傑斯特則成為歌劇作家舞劇作家翻譯家[3]。亞歷山德拉嫁給了列弗·達維多夫[4],並生有7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弗拉基米爾·達維多夫Vladimir Davydov與柴可夫斯基很親近,還給他取了外號「鮑勃」[5]。達維多夫一家讓柴可夫斯基體會到真正的家庭生活[6],他們在卡緬卡的住所成為柴可夫斯基的一個避難所[6]

柴可夫斯基從五歲開始學鋼琴,幾個月以後,就能熟練演奏弗里德里希·卡爾克布雷納的作品Le Fou。1850年,他的父親被任命為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校長。於是,年輕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礎教育,並且在音樂系主任的指導下,繼續鋼琴的學習[7]

與此同時,柴可夫斯基和意大利大師路易吉·皮喬利Luigi PiccioliLuigi Piccioli)相識,後者使他的興趣從德國音樂,轉向了吉奧阿基諾·羅西尼文琴佐·貝利尼葛塔諾·多尼采蒂。柴可夫斯基的父親放縱了兒子對音樂的喜愛,他資助了兒子師從一位從紐倫堡來的知名鋼琴老師Rudolph KündingerRudolph Kündinger。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柴可夫斯基恢復了對德國音樂的興趣,並且持續一生的對莫扎特音樂的喜愛也在開始在心中萌芽。當柴可夫斯基的母親於1854年死於霍亂後,十四歲的他作了一首圓舞曲來紀念母親[8]

柴可夫斯基於1858年離開學校然後進入司法部做部長秘書,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團。後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

音樂生涯

柴可夫斯基自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之後,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和聲學教授尼古萊·魯賓斯坦聘請他做音樂史的教師。當時的柴可夫斯基父親已經退休,經濟上頗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教職,接下來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學和創作。教書的待遇不特別好,僅能餬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從事這份工作能夠有很充裕的時間創作,所以在從事教職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但聽眾反應不佳。沒多久,他就因為壓力太大又過度工作,在1877年時精神崩潰離開學校。休了一年假後,他嘗試回到學校繼續教書,但是沒多久就放棄,決定退休。在瑞士休養一陣子之後,便搬到基輔與妹妹同住。

1868年開始,柴可夫斯基與俄國國民樂派的成員逐漸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議之後,便寫了有名的管弦樂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9]。但於此後,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風格越來越偏向西歐風,而逐漸與強調民族素材及風格的國民樂派漸行漸遠。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臨陣上場替代指揮他自己的歌劇「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後便開始常態性的從事指揮工作。克服與生俱來的舞台恐懼症之後,他逐漸開始習慣在舞台上指揮自己的創作,並常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結識不少當時的音樂家。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國指揮自己的作品,當年的5月5日,他在卡內基大廳的開幕儀式中指揮紐約音樂協會交響樂團演出。美國一行中,他也演出著名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以及弦樂小夜曲。這首堪稱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萊的惡評,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閣遲遲未演,未料在美國首演卻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柴可夫斯基 第6號交響曲 悲愴
原圖鏈接

1893年,在首演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九天後,柴可夫斯基死於聖彼得堡的家中。有些音樂學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認為,柴可夫斯基對於死亡早有覺悟,而第六號交響曲正是他寫給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題之後緊接著快速的弦樂變化旋律以及強而有力的和聲,隨後出現的長號旋律和前後的旋律都沒有關連,此種突兀插入的樂段(non sequitur),一般認為是俄羅斯東正教死者彌撒典型的曲式。

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還有《睡美人》,這些都是他創作的作品,而且都是享有盛名的。柴可夫斯基憑藉着自己的音樂才能,給世界上的芭蕾舞劇留下了太多的有名作品了,而且全部都是經典的。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還有很多很多,其中不缺少有名的作品。比如說有世界名曲《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還有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悲愴(第六)交響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也有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序曲》。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都是有他自己的獨特風格的,只有這樣的音樂才能成名,才能被大家所喜歡。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創業源泉,就是來自於農村跟一些特殊的民間音樂。所以,人們說他的音樂作品總有一種特別的感覺。[10]


參考資料

  1. Inogolo.com
  2. Holden, 6, 13; Warrack, Tchaikovsky, 18.
  3. Poznansky, Eyes, 2.
  4. Holden, 31.
  5. Holden, 202.
  6. 6.0 6.1 Holden, 43.
  7. Brown, Early, 31; Wiley, Tchaikovsky, 8.
  8. Holden, 15; Poznansky, Quest, 11–12.
  9. Brown, Man and Music, 49.
  10. 柴可夫斯基怎麼評價. 歷史趣聞. 2016-11-30 [2019-02-0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