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柴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柴姓,中華姓氏,部分源於炎帝的姜姓,部分出自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柴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山西、河北多此姓,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如今柴姓人口一百三十五萬多人,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姓氏淵源

淵源一

源於姜姓。據《通志》載:"柴氏,姜姓。齊文公子高之後。高氏傒,以王父字為氏。十世孫高柴,仲尼弟子。柴孫舉,又以王父字為柴氏。漢有棘蒲侯柴武。裔孫守禮。五代後周周太祖無子,以守禮子榮為嗣,是為周世宗。"《姓考》載:"齊大夫高張食采於柴,因氏。"又《千家姓》載:"平陽郡。"焦作柴氏為明初平陽郡洪洞柴家垣(莊)移民。

淵源二

源於鮮卑族和氐族、羌族等,出自東漢時期鮮卑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東漢初期的鮮卑吐谷渾部,亦稱阿柴氏、阿貲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柴氏、貲氏。正確讀音作zhài(ㄓㄞˋ),今音讀作chái(ㄔㄞˊ)亦可。

淵源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蒙古族柴爾吉惕氏,源出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開國功臣阿剌忽失所屬的吉惕忽里部,在成吉思汗大分封時,阿剌忽失管轄五個汪古千戶,柴爾吉惕氏是吉惕忽里部的一個分支,以部為姓。在明朝中葉以後,明朝賜降明有功的蒙古人柴爾吉惕氏即以原部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即改漢字姓為柴氏。

⑵.蒙古族海鳩特氏,源出成吉思汗鐵木真左帳衛隊的稱呼,蒙古語"海鳩特"的漢義即為"偏坡、旁側",延伸義為"左側護衛"。其在元朝末期即有改漢字姓為柴氏者。 ⑶.蒙古族哈吉古特氏,原為回鶻民族,其實為西夏党項民族的一支,後在大蒙古汗國時期歸附於成吉思汗,稱"哈吉古特",漢字義為"遵從聖者",後多改漢字姓為柴氏。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賽密哷氏,亦稱塞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白號姓氏,以姓為氏,滿語拼音為Saimire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 布列亞河流域)、齊齊哈爾、長白山區和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改漢字姓為柴氏、賽氏等。隨後達斡爾人中也出現柴姓。 [1]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安陽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西晉時期亦為置縣,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南西南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改位長川縣置郡,治所在安陽(今河南息西),領安陽、烏水二縣。西魏時期改為北秦州,後又改為交州。隋朝開皇三年廢黜,但在隋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州為紀州,安陽稱為長川;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州,又廢烏水入焉州,在今河南省沁陽縣西部一帶地區。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安陽堂:以望立堂。

壽聖堂:柴氏鼻祖高柴是孔子的弟子,他是個長壽者,活到一百二十八歲,史稱壽聖,後人因立"壽聖堂"。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