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柴桑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柴桑區隸屬江西省九江市,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下段南岸。東倚廬山,南鄰廬山市德安縣,西毗瑞昌市,北與湖北武穴市黃梅縣和安徽宿松縣隔江相望,中插九江市城區,使區境分成東、西兩部分。總面積873.33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柴桑區下轄3個街道、5個鎮、4個鄉,區政府駐沙河街道,總人口33.56萬。

柴桑區交通便利,有九江廬山機場、廬山站、九江南站、九江西站、沙北編組站、京九鐵路、昌九城際鐵路、武九高鐵、安九高鐵、福銀高速公路、九江繞城高速公路、都九高速公路、105國道等,北有長江黃金水道54公里。柴桑區境內的岷山鄉一帶地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贛北革命根據地;同時也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故鄉,民族英雄岳飛的第二故鄉。

2019年,柴桑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0.02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23.46億元。[1]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晚期,區境便有先民聚居。

夏、商、西周地處荊、揚二州界。

春秋,為吳之西境,俗稱「吳頭楚尾」。

秦朝,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地屬九江郡。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柴桑縣,隸豫章郡。新莽改郡名九江、縣曰九江亭。東漢復舊稱。

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置武昌郡,柴桑為之屬。

晉元康元年(291年),割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和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永興元年 (304年),分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合立尋陽郡,屬江州;永嘉元年(307年),北民流入,境內增置九江縣,不久廢入尋陽縣;義熙八年(412 年),省尋陽縣入柴桑縣。

南朝宋、齊依前制;梁太清二年(548年),分柴桑置汝南縣,同屬江州尋陽郡;太平二年(557年),立西江州,領尋陽及四僑郡;陳天嘉六年(565年),罷西江州,尋陽郡還隸江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及柴桑、汝南縣,復立尋陽縣,十八年改為彭蠡縣,直隸江州;大業三年(607年),廢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為湓城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郡復州,分湓城置潯陽縣;武德五年(622年),又分湓城置楚城縣,皆隸江州;武德八年(625年),廢湓城;貞觀八年(634 年),廢楚城,俱入潯陽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江州為潯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郡為州;五代十國楊吳仍前制。

南唐升元三年(939年),江州設奉化軍,改潯陽為德化縣屬之。

宋朝,德化縣屬江州潯陽郡,是州;開寶八年(975年),降為軍事;大觀三年(1109年),升為望郡。初隸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年),改隸江南東路;建炎元年 (1127年),升定江軍節度;建炎二年(1128年),置江州路,以州屬焉;紹興二年(1132年),江州路省,江州改隸江南西路。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於江州置江東西宣撫司;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為江西大都督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江州路,德化縣先後分屬司、府、路。江州路先隸江西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黃蘄等路宣慰司;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復隸江西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為九江府,德化縣屬之;明洪武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五道,九江府隸九江道。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道名分巡兼分守九江道;雍正九年(1731),為分巡廣饒南九道;咸豐四年(1854)三月,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以九江府為江西省,德化縣在其轄下;太平天國失敗,清復原制。

民國初,廢府存道,江西省劃四道;民國三年(1914年)1月,因避福建、四川轄縣之同名,改德化為九江縣,隸贛北道(6月改稱潯陽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直隸江西省;民國十六年(1927年)3月,縣城另設九江市政廳,次年改稱市政府;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撤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省分設13個行政區,縣屬第三行政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重設九江市政委員會;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 月,減為8個行政區,縣屬第五行政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裁入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冬,因贛北淪陷,區轄範圍劃小,全省增至11個區,縣屬第九行政區,區署一度設境內岷山;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8 月,江西省調為9個行政區,縣先後隸屬第三、第五、第九和新的第九行政區。

1949年5月17日,九江解放;6月4日,城區潯陽鎮成立九江市人民政府;15日,成立九江縣人民政府,人民政府仍駐市區,隸江西省人民政府九江分區行政督察公署(後改稱九江地區行政公署)。

1959年1月,九江市、九江縣合併。

1961年9月,九江市、九江縣復分治。

1968年,九江縣人民政府從九江市區遷沙河街鎮,為九江市市轄縣。

1983年7月,撤地並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九江縣隸屬九江市。

2017年8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西省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7〕104號)文件已同意撤銷九江縣,設立九江市柴桑區,以原九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柴桑區的行政區域,柴桑區人民政府駐沙河街道廬山北路168號。[2]

行政區劃

南吳乾貞元年(927),升潯陽蒲塘場為德安縣。

宋元豐年間,境內有楚城、丁田、馬頭3鎮。

清光緒年間,九江縣發展為5鎮15市。

2019年7月,撤銷柴桑區城門鄉,設立柴桑區城門街道辦事處。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8月,柴桑區設2個街道、5個鎮、5個鄉,另設3個場、1個開發區、1個管理處鄉級管理區域。即沙河街道、獅子街道、江洲鎮、城子鎮、港口街鎮、新合鎮、馬回嶺鎮,城門鄉、新塘鄉、湧泉鄉、岷山鄉、永安鄉(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國營新洲墾殖場、國營賽城湖水產養殖場(八里湖新區管轄)、國營岷山林場,沙河經濟技術開發區,赤湖管理處。鄉(鎮、區)下轄村民委員會108個(其中屬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1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5個,村民小組1815個(不含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場下轄分場10個、生產隊(組)44個。區人民政府駐沙河街道廬山北路168號。[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柴桑區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下段南岸。東倚廬山,南鄰廬山市(星子)、德安,西毗瑞昌,北與湖北廣濟、黃梅和安徽宿松隔江相望,中插九江市城區,使區境分成東、西兩部分。地理坐標為北緯29°21′—29°51′、東經115°37′—116°15′之間。東西廣62千米,南北袤57千米,總面積873.33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4.64%。縣城沙河街,按鐵路里程南距省會南昌116千米,北距九江市城區19千米。

地形地貌

柴桑區境地處長江中游下段沖積平原邊緣,屬江湖平原與低山丘陵相混交連的地區。地勢大致西南高而東北低。東、西、南三面區境邊界以低山丘陵為主,中部廣大地區低山崗地、盤地相間,北部平原地帶河湖密布。因地質構造、氣候、河流等內外營力作用,逐漸演變成相對穩定的平原洲地、崗地壠畈、中低丘陵、高丘低山四種不同的地貌形態類型。其中平原洲地海拔高度小於20米,長江中心新洲三角洲海拔10米,為全區最低處,平原洲地面積達319.33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36.56%,全部由第四紀全新世的沙泥組成;崗地壠畈海拔高度界於30~70米之間,面積138.67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15.88%,大多為第四紀更新世碳酸鹽岩風化殘積紅土及黃土和第四紀全新世沖積層構成;中低丘陵海拔高度界於50—300米之間,面積達330.47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37.84%,主要由石炭紀、二疊紀、中下三疊紀碳酸鹽岩類組成;高丘低山地貌以高丘為主,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間,500米以上的低山範圍甚少,與廬山交界的大步尖海拔901米,為全區最高峰,高丘低山總面積84.86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9.72%,低山範圍的山峰主要由堅硬的變流紋岩、石英砂岩組成,眾多高丘主要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砂礫岩及志留系砂頁岩組成的碎屑岩丘陵。

柴桑區境南半部處於廬山和幕阜山余脈間隔地帶。東面廬山向南延伸境內海拔標高300米以上的山體,有大步尖、黃石岩、雞公嘴、張家山、大水叉、康家坡、大垴坡等;東南屏有面陽、馬頭、桃花尖諸山,合稱柴桑山;西南岷山、西北長山、中部株嶺為境內三大主要山系,皆秀出幕阜余脈,分別向東和東北蜿蜒。聳峙岷山的金盤峰海拔637米,為柴(桑)、德(安)、瑞(昌)三區縣市之界山。全區大小山嶺共160座,其中海拔100米以內31座,100—200米以內64座,200—500米以內58座,500米以上7座。

氣候

柴桑區境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濕潤季風氣候帶,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2017年氣候主要特徵是,平均氣溫較歷年同期偏高0.1℃,年極端最高氣溫39.8℃,極端最低氣溫-2.8℃;年降水量較歷年同期偏多3成;年日照時數較歷年同期偏少16%,年日照百分率為32%;全年共有大風日數9天、霧日14天,未出現積雪。 3—7月對流天氣多發,主汛期降水仍偏多,暴雨範圍較廣。特別是6月底至7月初,柴桑區連遭暴雨襲擊,臨江沿湖連續超警,16個鄉鎮(場、區、處)均不同程度受災。

水文

柴桑區境內水系以長江為主體,中、小型湖泊15座,較大的湖泊有賽城湖、赤湖、七里湖,流域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21條,全長303.6千米。全區水域總面積1.61萬公頃,占全區國土總面積18.47%。水域流向主要以岷山、黃老門分水嶺主界南北分流。南流經德安博陽河入鄱陽湖的流域面積218平方千米,北流經賽城湖、七里湖入長江的流域面積433.2平方千米,經赤湖流入長江的流域面積54平方千米,直接注入長江的流域面積167.8平方千米,江、湖、河融會貫通。[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柴桑區境內土地總面積8.73萬公頃。據1991年土地詳查和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實有土地總面積9.16萬公頃。其中,農用地6.33萬公頃,占總面積69.10﹪;建設用地1.21萬公頃,占總面積13.25﹪;其他用地1.61萬公頃,占總面積17.65﹪。在農用地中,耕地面積2.72萬公頃,園地面積180.29公頃,林地面積3.02萬公頃,草地面積698.89公頃。建設用地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9639.12公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099.06公頃。其他用地中,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2萬公頃,其他土地面積1078.09公頃。

植物資源

柴桑區有植物資源種類1109種,其中按現代植物分類法劃分,有外來栽培植物315種,外來逸生植物28種,本土植物766種。全區森林覆蓋率25.9﹪。珍稀植物有國家二級保護的樟樹、喜樹等8種;省二級保護的白玉蘭、紫薇等6種;省三級保護的三頭杉、重陽木、黃連木等23種。

動物資源

柴桑區有動物資源8大類227種,其中獸類20種,禽類50種,魚類53種,貝類5種,蛙類6種,蛇類13種,昆蟲類67種,野生珍稀動物13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白鶴、白頭鶴、白鸛、黑鸛、雲豹、蟒蛇、中華秋沙鴨等;國家二級保護的有天鵝、白枕鶴、穿山甲、猴面鷹、貓頭鷹等;省級重點保護的鼬獾、黃腹鼬、赤麂、銀環蛇、黑眉綿蛇、金環蛇、尖吻蝮蛇、竹葉青蛇、蜥蜴、鴻雁、豆雁等。據賽城湖越冬候鳥保護區組織調查,發現越冬候鳥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5種,江西省級保護候鳥47種,越冬候鳥數量多達數萬隻。

礦產資源

柴桑區已探明的地下礦藏有金、銅、鐵、煤、硫、銀、磷、鋅、鉬、花崗岩、石英、石灰石等21種,其中銅儲量183萬噸、硫鐵4153萬噸、滑石2000萬噸、鋅1.51萬噸、石灰石15億噸。區境腹地城門礦山屬有色金屬綜合性礦床,不僅是江西省5大銅礦之一,也是全國18個大型銅礦山和9個特大富稀散礦床之一。礦產資源地質勘查程度在九江市全市相對較高,已發現的38處礦產地中,進行詳查或勘探的礦區有7處,其中9處金屬礦產地中進行詳查或勘探的有6處。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14種,列入江西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13種、礦產地10處。

水資源

柴桑區境內873.33平方千米集雨面積降水地表水徑流量,多年平均為6.81億立方米,2010年屬豐盈降水年,地表水徑流量8.49億立方米;境外流入長江、賽城湖、赤湖過境客水多年平均為7.45億立方米,但利用率很低,平均5﹪左右,可用量0.4億立方米。全區有蓄水工程4027座,總蓄水量8525萬立方米,占區內地表水徑流量的10.04﹪。全區地下水總儲量1146萬立方米。全區水資源總量為9億立方米,基本滿足全區人、畜和工農業生產用水需要。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柴桑區總人口為33.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98萬人,鄉村人口22.57萬人。根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統計,年末常住總人口29.1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83萬人,鄉村人口14.3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0.86%,比2017年提高1.54%。

漢族人口占全區人口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回族、苗族、壯族、朝鮮族、蒙古族、侗族、瑤族、滿族、白族、土家族等。[5]

經濟

綜述

2018年,柴桑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42.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7年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88億元,比2017年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71.69億元,比2017年增長8.6%;第三產業增加值52.67億元,比2017年增長11.8%。人均生產總值4.79萬元,比2017年增加6273元,增長15.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二產業仍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三產比由上年的13.8:52.7:33.5調整為12.6:50.4:37.0。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比2017年下降1.2%和2.3%,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比2017年提高了3.5%。

2018年,柴桑區實現財政總收入21.66億元,比2017年增長16.7%。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39億元,比2017年增長6.3%。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達15.2%,比2017年上升0.4%。全年稅收收入18.45億元,比2017年增長22.6%。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達到85.2%,比2017年提高4.1%。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5.76億元,比2017年增長27.8%。

2018年,柴桑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2017年增長10.9%。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比2017年增長16.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比2017年減少7.7%,其中房地產業完成投資比2017年增長43%。

2018年,柴桑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82元,比2017年增長9.3%。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41元,比2017年增長8.2%。

第一產業

2018年,柴桑區農業總產值29.16億元,比2017年增長3.0%,農業增加值18.6億元,比2017年增長3%,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3.1%。

2018年,柴桑區糧食播種面積24.5萬畝,比2017年下降9%,糧食總產量達8.65萬噸,比2017年減少2.1%;棉花播種面積2.95萬畝,比2017年下降44.2%,棉花產量2810噸,比2017年下降51.1%;油料播種面積11.24萬畝,比2017年增長0.9%,油料產量1.63萬噸,比2017年增長11.4%。

2018年,柴桑區肉類總產量1.47萬噸,比2017年減少2.2%。生豬出欄14.5萬頭,比2017年減少3.5%;生豬存欄8.65萬頭,比2017年減少4.5%。

第二產業

2018年,柴桑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17年增長9.2%。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9%。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13.13億元,比2017年增長13.6%。實現利潤總額19.74億元,比2017年增長20.9%。

2018年,柴桑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7.58億元。其中食品製造業完成18.17億元,比2017年增長14.7%,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8%;紡織服裝業完成79.01億元,比2017年增長9.7%,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2%;醫藥化工業完成17.35億元,比2017年增長35.7%,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5%;冶金建材業完成108.91億元,比2017年增長26.5%,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8%;機械製造業完成41.7億元,比2017年減少1.1%,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3%。

2018年,柴桑區園區工業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62.41億元,比2017年增長21.22%。

2018年,柴桑區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1.67億元,比2017年增長18.8%。其中資質內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23.61億元,比2017年增長23%。

第三產業

2018年,柴桑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91億元,比2017年增長11.7%。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46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9.8%。實現出口總值2.27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1.5%。

截至2018年末,柴桑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64.74億元,比2017年末增長20.3%。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34.12億元,比2017年末增長39.3%。其中中長期貸款餘額為93.64億元,比2017年末增長57.4%。[6]

交通運輸

柴桑區是江西的北大門。區境獨得近城、近江之利,構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長江黃金水道在境內長達48千米,占全省境內長江里程143千米的33.6%,水運上達漢渝,下抵寧滬,內通五河,外輪直駛港澳、日本和東南亞。京九與武九鐵路在區城南端廬山站交匯,大型列車編組站建在北郊。105國道和南九高等級汽車專用公路縱貫南北,九瑞、雙瑞幹道橫跨東西,境內公路總長629千米。位於城區以南20千米的九江廬山機場,可起降波音737等大型客機。境內已建成縱橫連貫的公路網。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柴桑區普通中學19所,在校生1.71萬人,其中高中在校生6212人,初中在校生1.09萬人。普通小學100所,在校生2.12萬人。幼兒園學生數9521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柴桑區共有衛生機構13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7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3個,婦幼衛生機構1個。醫院、衛生院編制床位1015張。全區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284人,其中醫生數618人,護士551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柴桑區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1.12萬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27.34萬人,參加職工醫療保險2.49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3.37萬人。[7]

地方特產

桂花酥糖

桂花酥糖,是九江副食的傳統名產。桂花酥糖選用富強粉,白麻仁,白砂糖,飴糖及糖桂花為原料,精製而成。其色乳白,質地細嫩,具有骨脆、麻香、油潤、甜爽、香醇等特點;並且有潤肺、健胃、止咳的功效。

黃老門生薑

黃老門姜,屬蘘藏科,多年生根植物,普遍作一年生蔬菜種植。表呈淡黃色,芽帶淡紅色,肉質蠟黃,故又名「紅瓜姜」。姜的植株長勢強,高60-80厘米。姜塊大,單株塊最重約500克。產量高,畝產1500公斤左右,最高可達2500餘公斤。

桂花茶餅

桂花茶餅,是以精粉、芝麻、茶油、桂花、飴糖、綿白糖等為源料,經制皮、拌餡、成形、焙烘、復烘精製而成。其色澤金黃,圓形,直徑約5厘米,厚約2厘米,中間鼓起;其皮薄如紙,具有小而精,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入口松爽的特點,為茶食細點。現為江西省四大傳統糕點之一。採用傳統配方;它選用當地茶油、本地麥面、坡地黑芝麻、百年桂花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研製而成。其特點:小而精、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選用鄱陽湖畔的黑芝麻,採用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烘培技術,全手工精製而成。[8]

風景名勝

民生·大千世界夢幻樂園

民生·大千世界夢幻樂園,坐落于山清水秀的九江鳳凰島,北臨長江,南望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廬山風景區,占地1100畝,總投資約15億元人民幣,是九江市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和旅遊產業重點項目。夢幻樂園融科普教育、科技文明展示、地方文化交流三大功能於一體,通過高新科技、寓教於樂的方式展現人文及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激發廣大青少年走進科學、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是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

中華賢母園

中華賢母園,位於柴桑區,是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彰顯地方文化特色,以岳母、陶母文化為核心,以賢母文化為內涵,以旅遊休閒為外延,構建集文化展示、生態休閒、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寓教於樂、寓教於游的賢母文化主題公園。規劃面積約1100畝,總投資5億元,已於2013年11月7日建成開園。

陶淵明紀念館

陶淵明紀念館,位於江西省廬山西麓柴桑區沙河街東北隅,占地1600平方米,為紀念東晉詩人陶淵明而建立。1985年7月30日開館。館址原是陶靖節(淵明)祠。該祠原座落在縣南25千米麵陽山靖節墓左前麓,明嘉靖十二至十七年(1533—1538)重修,江南民居風格,面積約250平方米,1982年按原貌遷建於今址。祠的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磚木結構,明清祠堂式建築風格,又像古書院的建築形式,分正堂和前廳兩重,中隔天井,兩側配有廂房,簡樸大方。正堂塑立了2米多高陶淵明身像,相貌莊重,頭部扎漉酒巾,手握着一卷《山海經》。兩壁鐫刻陶淵明四十一代孫、明邑庠生陶享所撰《陶靖節祠祀文》,又清翰林劉延琛所題書的匾額:「羲皇上人」、「望古遙集」。大門首有明嘉靖年間進士薛應旗為題書的「陶靖節祠」石匾,兩耳門分別通向菊圃和柳巷。

獅子洞

獅子洞,座落地柴桑區獅子鄉的獅子山麓,隱藏於獅子山腹石壁之中。因山形狀像頭巨獅臥着,洞依山得名。獅子洞的特點在於:象形景物甚多,複雜變幻,步移景換,妙趣隨生,而且曲折迴環,彼此串繞,上下溝牽,處處貫穿,幽奧雅寂。

湧泉洞

湧泉洞,位於柴桑區城西30千米處,以洞中有一股泉水湧出地面而得名,已是一個規模較大的石灰岩溶洞。清朝時期的縣誌曾有文字記載,洞內藏有明朝的瓷器骨針、圍棋子等歷史文物。湧泉洞面積13000多平方米,遊程1400多米,其中水域3900平方米,遊程680多米,有10個景群120多個景觀。風景名勝]

著名人物

陶淵明(365年—427年),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周羅睺(542年—605年)字公布,南朝尋陽柴桑人。少任俠,善騎射,暗習兵書。初仕陳,以軍功授開遠將軍、句容令。後從大都督吳明徹與齊師戰於江陰,為流矢中左目,尚躍馬突進、斬獲不計其數;進師徐州,與周將戰於彭城,勇冠三軍,拜光遠將軍、鍾離太守。

羅大佑(1846年—1889年),號谷臣,清九江府德化縣人。同治六年(1867年)舉於鄉,十年中進士。分發福建以知縣即用,歷任建安、惠安、永安、晉江、閩縣等知縣。

吳懋松(1885年—1974年),清末出生於九江府德化縣農村。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考入安徽講武堂,宣統三年(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民國二年(1913年)隨李烈鈞討袁。後累任護法軍和護國軍營長,孫中山所部粵軍第二師中校副官,朱培德部參議,汕頭和九江公安局長,湖南省政府高級參議,十九路軍總指揮部副官,福建龍溪及江西永新、清江、銅鼓縣長等職。

榮譽稱號

2019年3月,柴桑區被確定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6月,被評為2019年度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二類先進縣(市、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