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株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株林鎮位於大別山南麓,蘄春縣西北部。鎮政府駐株林新街,人口41064人(2017年),面積147.43平方公里。1979年以來,株林鎮經濟社會發展迅速,重點培植了「優質稻、中藥材、水產,畜牧」四大主導產業。古蹟有毛家咀三角山老龍洞、筆架飛瀑、西周遺址、達城廟等,是鄂東著名的旅遊勝地。[1]

建制沿革

以株林河得名。1984年為株林區,下轄達城等鄉。1987年撤區並鄉,分設縣轄株林鎮、達城鄉。1996年,株林鎮面積83.4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轄株林、長塘、郭咀、豹子山、陳壩、黃泥塘、方沖、宋塘、礦山、街後、陳應城、桂花垸、石板岩、黃城河、泡桐樹、夏典鋪、鋪頭坳17個行政村;達城鄉面積82.5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轄柏條鋪、葉家咀、達城、榔木沖、湖塘角、許家山、亭子學、幕義畈、華河、姚家垸、下屋樓、唐店、華家畈、黃泥坳、會龍池、三角山、大旗山17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達城鄉,併入株林鎮。2004年,鎮政府駐株林新街,人口51751人,面積165.2平方千米,轄新華1個居委會和株林、長塘、郭咀、豹子山、陳壩、黃泥塘、方沖、宋塘、礦山、街後、陳應壠、桂花垸、石板岩、黃城河、泡桐樹、夏典鋪、鋪頭坳、柏條鋪、葉家咀、達城、榔木沖、湖塘角、許家山、亭子學、慕義畈、華家河、姚家垸、下屋樓、唐店、華家畈、黃泥坳、會龍池、三角山、大崎山34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轄村民委員會34個、社區居委會1個(株林、街後、姚塆、葉嘴、郭嘴、桂花塆、許家山、華河、華畈、方沖、大崎山、宋塘、陳壩、唐店、長塘角、會龍池、榔木沖、豹子山、慕義畈、下屋樓、陳應壠、柏條鋪、黃泥塘、礦山、石板岩、黃城河、泡桐樹、夏典鋪、鋪頭坳、達城、湖塘角、亭子學、黃泥坳、三角山、居委會)。

地理環境

株林鎮位於大別山南麓,蘄春縣西北部。面積147.43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41064人(2017年),現轄34個村,1個居委會,338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2萬畝,水面積0.68萬畝,山林面積10.08萬畝。境內花崗岩、蛇紋石、水電等資源豐富。

名人勝跡甚多,素有「痴仙里」之稱。清代陳璞,字仰瞻,號痴仙,民間多稱之「陳細怪」,其趣聞軼事在鄂東廣為流傳,被譽為「漢族的阿凡提」。福興寨系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率兵所建,遺址大部分尚在。三角山乃鄂東四大名山之一,旅遊景點達56處,集旅遊觀光、避暑休閒、宗教文化三位於一體,建有旅遊賓館。古蹟有毛家咀西周遺址、達城廟、三角寺等,是鄂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自然資源

株林鎮礦產資源豐富,金屬礦產有:磁鐵、鈦磁鐵、釩鈦磁鐵、錳、鉻、銅、鉛、鉬、金、銀、鋯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白雲石、蛇紋石、石英石、石灰石、鉀長石、花崗石、等23種。其中石英石儲量也比較多,含硅量達99.98%以上,品位居全國之冠;花崗石儲量也很多,花色品種獨特,已進入大量開採和加工階段。

此外,還有大量的優質礦泉水資源。株林鎮水產資源非常豐富,水產品有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鰱魚、鱖魚、黃顙、蝦、蟹、龜、鱉、鱔,以及蓮、藕、菱、芡實、蒲草等。株林鎮山清水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土肥沃,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水陸交通十分方便。蘊育着種類繁多且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生動植物,漁業資源十分豐實,是湖北省重點淡水漁生產縣之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2]

經濟

1979年以來,株林鎮經濟社會發展迅速。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培植了「優質稻、中藥材、水產,畜牧」四大主導產業,着力抓好了一批主導產業基地建設,大力扶持了一批種養大戶,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現代化進程。

鄉鎮企業圍繞「石材、水電、建築建材、鑄造、加工」五大體系,盤活老企業,盤強新項目,使鄉鎮企業呈迅猛發展態勢,如紅石橋水電公司、亭子學的鑄造廠、葉咀的加工業效益明顯、市場看好。民營經濟已有700餘戶個體工商戶,近百家私營企業在唐店個體私營經濟小區和株林大道民營經濟小區安家落戶。小城鎮建設步伐快。

株林的中心集鎮的建設基本完成「五化」任務,正趨於修編完善、樹立形象的階段;達城邊貿「口子鎮」的建設實現了四大配套,正着手以「文化、旅遊」為主題的完善工作。

2000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04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實現了5.78億元,財政收入為547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2027元。

2017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達12.6億元,農業總產值達到4.3億元,同比增長6.2%;工業總產值達到7.3億元,同比增長2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93億元,同比增長15%;限上商貿企業完成商品零售額7.8億元,同比增速21.8%。

社會事業

株林鎮「十百千萬」計劃出自新農村建設主題調研活動。蘄春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農辦、城建、交通等部門進村入戶,調查了解民情民意。縣委、縣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株林鎮自然地貌千姿百態,農村情況千差萬別等實情,實施「十百千萬」計劃。因村制宜創特色,典型引路抓示範。向橋鄉橋上垸村針對農戶居住分散,採取政府引導、村組補貼、搬遷式移民等舉措,在統一規劃和農戶自願的前提下,24戶農民依山就勢,集中建房,形成農民別墅小區。針對蘄春地形多樣,按照「一村一個景,一垸一幅畫」的要求,先後在湖區、平畈、丘陵、山區等不同地貌上建成雨湖、九棵松、方橋等10個特色典型示範村。立足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區分層次,分類指導,唱響中心村、文明村、小康村建設三部曲,逐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該縣通過老垸改造和搬遷式移民,在山區建設20戶以上,丘陵、平畈建設50戶以上「中心村」;以此為台階創建文明村和小康村。

為落實「十百千萬」計劃,加大政策支農和投入力度,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縣國土、城建、電信、文電等部門減免、降低辦證等收費標準,對改灶、改廁的農戶給予政府補貼。170家縣直單位與對口援助駐點村掀起「城鄉手拉手,合力建「三村」的熱潮。[3]

旅遊景點

株林鎮所轄地區旅遊景點甚多,其中福興寨系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率兵所建,遺址大部分尚在。三角山乃鄂東四大名山之一,旅遊景點達56處,集旅遊觀光、避暑休閒、宗教文化三位於一體,建有旅遊賓館。

三角山天然石洞引人入勝。主峰東南有老龍洞,進洞口上鐫「松結龍源」四字,出洞口下刻「津液龍涎」四字。洞內有三泉,其間煙雲出沒,當地人常據此預測陰晴。令人驚奇的是龍洞的泉水象海水一樣,一日分子時和午時兩次漲潮,故有「子午泉」之稱。

漲潮時,隨泉水溢出的泡沫中,夾雜蘆葦的殘渣,更為龍洞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此外,烏龜洞、碧仙洞、月亮洞、菩薩洞、桃花仙洞都有獨特的傳奇故事。

三角山宗教興盛,宗教活動場所較多,是信男善女朝佛的樂土。名山古寺,交相輝映。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紫雲禪寺、金輪寺、龍洞寺,是鄂東地區重要的宗教活動中心。紫雲禪寺始建於唐太宗貞觀三年,有1370年歷史。傳說祖師開山之時,有紫雲縈繞山峰,故名紫雲寺。此外,還有白雲庵、天然庵、慈姑堂、五豐庵、觀音閣、清風客等宗教寺觀。據史志載,興盛時期三角山曾有「道人八百,和尚三千,游者如朝,朝者如市」的盛況。[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