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核子醫學檢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中央社台北26日電)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大流行,Delta變異株肆虐,斐濟首度承認社區傳播普遍;俄羅斯莫斯科新增死亡病例創單日新高;以色列恢復室內戴口罩規定;澳洲雪梨市中心和郊區封鎖一週。
  • 根據路透社取得的內部文件,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年長者等感染COVID-19風險較高的群體,每年都將須接種追加疫苗,以免感染病毒變異株。

核子醫學檢查(nuclear medicine examination)受檢者需經由靜脈注射,口服或吸入微量放射性藥物,藥物分佈到特定器官後放出來的放射線,可經由核醫攝影器予以顯像(此過程稱為造影)。

  • 核子醫學醫師即可依據底片不同的顯像來判讀是否有病變,並計算其功能差異。
  • 核子醫學掃描檢查是利用不穩定的核子標記在診斷用藥劑上,經過特殊處理,做成各式各樣的試藥。
  • 把這些試藥注射到病人體內,或是讓病人口服吸收,依據各種試劑不同的特性,分佈到某些特定的器官,例如心臟、骨骼或甲狀腺病變組織。
  • 這些不穩定的核子,便可放射出極微量的加瑪射線,這些微量的加瑪射線是對人體無害的。
  • 我們可以利用特製的強而有力的儀器照像,看看這些試藥在各該器官內怎麼分佈,並拿來和正常人的影像比較,從而判斷病人到底患了什麼病,這就是核子醫學的掃描檢查。
  • 常見的核醫掃描檢查,包括心臟掃描檢查、骨骼掃描檢查、甲狀腺掃描檢查等。
  •  核子醫學是利用微量且短半衰期放射性藥劑(或示蹤劑)反映體內生理、生化變化以達到疾病診斷及治療目的的一門科學。
  • 由於醫學知識、儀器及藥學科技的進步,現代核子醫學的使用也從器官組織影像進入分子醫學領域,除以生理、生化主導之功能影像之外,強化其解剖解晰能力亦為近年發展特色之一,其目的不外是希望藉此讓疾病獲得更早期診斷與治療。
  • 當臨床醫師對病患評估後認為需要時填寫申請單並轉介您到核醫部作檢查,為的是要進一步了解您的疾病情形,以便對您的病情進行最適當的處置。 
  • 核醫學是採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新興學科。
  • 它是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核醫學可分為兩類,即臨牀核醫學和基礎核醫學或稱實驗核醫學。
  • 早在1913年,海韋希就應用放射性元素作為化學及物理學的示蹤劑。
  • 1923年他利用Pb在豆類植物進行生物示蹤實驗;1934年用氘水測全身含水量,第一次在人體應用穩定性核素;1935年他首次用P於生物示蹤研究;同年,又創立了中子活化分析法,所以,在核醫學界,海韋希被稱為「基礎核醫學之父」,1943年獲諾貝爾獎。

核醫檢查為何要打針與注意事項

  • 檢查一定要打針嗎?檢查時使用核醫藥物,身體不同部位組織有其獨特的生理特性,核醫藥物是將放射核種結合到不同化合物上,透過化合物帶著核種進入到身體,再利用核種釋放的放射線進行檢查,多數藥物是透過打針進入身體,只有少部分藥物是透過吃藥或是吸入的方式給予。
  • 每項檢查要觀察的部位都不同,需要使用不同化合物搭配核種,所有藥物都是依照您安排的檢查時段及種類特別「客製化」量身訂做的。
  • 核醫藥物本身就帶有輻射,但都是使用足以配合檢查的最低合理劑量,而且放射核種在自然狀態下會隨時間消逝,一般來說,核醫科使用的藥物「保鮮期」不會太久,所有藥物都無法「事先庫存」,配合檢查時段,準備好隨即使用完畢。
    • 當藥物放置過久、劑量過低時,就沒辦法進行檢查,因此檢查時務必準時報到,避免因藥物消逝而影響檢查。
  • 依照檢查種類的不同,核醫藥物會透過打針、吃藥或是吸入的方式給予到您身上。
    • 藥物進入到身體後,會因為身體的代謝作用,分布在不同組織中,因此核醫檢查能夠真實反應每個人身體代謝與吸收情形,屬於個體化的檢查。
    • 由於每種藥物擴散或吸收時間不同,因此不同檢查等候時間不相同,短則數小時,長則數天;多數檢查當天即結束,少數檢查要連續多次(天)造影,取得不同時段影像進行判讀。
  • 檢查時接受到最少輻射是首要目標,因此核醫藥物都是使用最低合理劑量,選用的藥物除了「保鮮期」短,釋放的放射線行走距離也都不會太遠。
    • 由於劑量少,行走距離短,因此檢查時,機器需要盡量您的靠近身體,以得到更好的影像品質。
  • 檢查完成後,身上還有微量輻射。雖然不同藥物代謝方式不同,但大多數藥物是透過小便排出,因此在核醫科常常被提醒要多喝水多上廁所,主要是希望透過水分加速代謝,使體內藥物減少得更快。
    • 藥物原本「保鮮期」就短,而且會隨時間減少,因此即使無法攝取水份也無須緊張,輻射仍然會隨時間消逝。
  • 檢查後身上仍然有一小段時間存在輻射,但輻射量非常微小,而且會隨時間消逝,藥物也會隨時間排出體外,無須太過擔心。
    • 輻射大都不會殘留在使用過的物品上,即使衣物不小心沾染尿液(通常已很微量),只要將衣物靜置1天再清洗即可恢復使用,無須因為擔心輻射問題而將衣物或生活用品丟棄。
  • 可以遵循「時間、距離、屏蔽」三原則進行輻射防護。檢查結束24小時內,減少與家屬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例如睡覺、緊鄰同桌用餐等(少數檢查防護時間大於24小時,會再另行通知)。
    • 輻射射程有限,與家人保持1公尺左右距離,便幾乎沒有輻射,無須太過焦慮。
  • 輻射防護小叮嚀(核醫科檢查結束後 24 小時內)
    • (1) 與受檢者接觸時間越短越好
    • (2) 與受檢者距離保持越長越好
    • (3) 不要接近孕婦及嬰幼童 [1]

核子醫學檢查的應用心肌灌注掃描

  • 心肌灌注掃描(Nuclear stress test)是一種核子醫學的心臟診斷方法(核醫檢查)。
  • 檢測者需要藉由口服或靜脈注射放射性同位素,透過伽馬攝影機(Gamma camera),例如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儀(SPECT/CT),或是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PET/CT),拍攝心臟的血流影像,以觀察心臟血液是否有供應不足、受阻等問題。
  • 根據檢測的部位不同,核醫檢查也並不是只有「心肌灌注掃描」這一種檢查,比方說,如果要檢查病患的甲狀腺,就可能會採用碘-131(I – 131)或是鎝-99m(TC – 99m)等放射線同位素,以便進行甲狀腺掃描。
  • 在冠心病患的診斷上,較早開始廣泛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是鉈-201(Tl – 201),不過由於使用鎝-99m可以獲得更清晰的成像,而且造成的輻射量也比較少,所以鎝-99m成為核醫檢查經常會用到的放射性物質。
  • 醫師會建議進行心肌灌注掃描的原因包含:
    • 醫師懷疑你有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
    • 追蹤血管成形術或心血管繞道移植手術的術後狀況。
    • 心臟問題被確診後,心肌灌注掃描也可以用來協助治療的進展。
    • 幫助自己了解心臟能夠承受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可用來協助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推薦閱讀:心臟病患運動守則:注意心率 有氧運動為主)
    • 常規檢查無法診斷的胸痛或呼吸急促等症狀。
    • 醫師評估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心肌灌注掃描
  • 心肌灌注掃描前須知:
    • 醫師會與你討論適合進行心肌灌注掃描的時間。
    • 若有懷孕或可能懷孕的狀況,請事先告知,視情況可能不宜接受檢查。
    • 檢查過程可能會使用跑步機或飛輪,建議穿著運動鞋。
    • 需在檢查前的4~6小時開始禁食(可以喝水);於檢查前24小時內避免攝取含咖啡因食物及飲料。
    • 應將日常服用的藥單提供給醫師,並和醫師討論檢查當天是否有需要暫停服用的藥。糖尿病(Diabetes)患者和或服用其他非處方藥的人,應特別注意。 [2]

nm_2_17.jpg https://www.ntuh.gov.tw/nm/Fpage.action?muid=1509&fid=1314

參考來源

  1. 核醫科醫事放射師龔瑞英、核子醫學科主任蔡世傳. 核醫檢查一定要打針嗎?檢查完身上還有輻射嗎?放射師叮嚀3原則防護輻射. 聯合線上. 2021-06-29 [2022-06-26] (中文). 
  2. 賴建翰醫師. 核子醫學檢查|心肌灌注掃描的用途、須知、風險、流程. Hello 醫師. 2022-03-17 [2022-06-2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