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欒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欒姓,晉國六卿之一,欒音Luán,姓氏多源,主要有三:1、出自姬姓,晉靖侯的孫子欒賓的後代。2、出自姜姓,齊惠公的兒子名堅,字子欒,他的子孫用他的名字的"欒"作為姓氏。欒姓人口並不多,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3、出自少數民族。

姓氏源流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為炎帝的後代,是用人的名字作為姓氏的。

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被封於齊地,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齊國。

春秋時期,齊惠公姜元(公元前608~前582年在位)有個兒子叫姜堅,字子欒,為齊國上大夫。在姜堅的後裔子孫中,大多以先祖之字為姓氏,稱欒氏,世代相傳至今,望族出於西河郡。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候周文王之子唐叔虞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西周的時候,周文王的兒子唐叔虞被封在晉地,建立了晉國,他的後代中有著名的晉靖侯。


晉靖侯在西周歷史上赫赫有名,本名叫姬宜臼,與周平王同名,是晉國的第六任君主,晉厲侯姬福之子。 由於周厲王姬胡殘暴不仁,被周人在周厲王三十七年(晉靖侯十七年,公元前842年)趕出鎬京,共推舉周定公(周平王之後,名待考)、周召穆公姬虎共同當國,史稱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前771年)。晉靖侯在此期間大力支持"共和行政",使其順利實施,但他於次年(晉靖侯十八年,公元前841年)不幸病逝,其子晉厘侯(晉僖侯)姬司徒繼位。

晉厘侯有個庶子名叫姬賓,被晉厘侯封於欒邑,史稱其為"欒賓",又稱靖侯孫賓。

欒邑,古稱趙州,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上的記載,春秋時期,趙州之地就在平棘西北八公里的古欒城(今河北趙縣),他的後代於是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欒氏,世代相傳至今。

欒氏家族世代為晉國卿士大夫,著名的有欒共叔(欒共子、共叔成)、欒枝(欒貞子)、欒盾、欒書(欒武子)、欒黶(欒桓子)、欒針、欒糾(弁糾、卞糾)、欒盈(欒懷子)、欒魴、欒樂、欒豹等人,欒氏家族曾一度把持晉國朝政達十四年之久,最後在氏族各家的權利之爭中,被范氏家族所滅。欒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後來逐漸成為魏郡欒氏望族,史稱欒氏正宗。

欒氏族人大多尊奉欒賓(姬賓、靖侯孫賓)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欒氏,源出蒙古晃豁壇氏部族,晃豁壇氏亦稱晃合丹氏.宏豁氏等。

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次子腿快,行路如飛,喘息鼻聲如搖鈴,由此得名"晃豁壇"(脫忽蘭,意為"轟鈴")。他組織了晃豁壇氏族,其後人以晃豁壇為姓氏。在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和建立汗國的過程中,晃豁壇氏中出現了顯赫一世的人物,即晃豁壇•蒙力克父子。晃豁壇•蒙力克之子晃豁壇•磊薩滿闊闊出,利用薩滿的特殊地位擴充自己的勢力,企圖與成吉思汗鐵木真抗衡,事發後被殺。晃豁壇•蒙力克也受到懲處。但是,晃豁壇•蒙力克的另一子晃豁壇•脫欒(脫忽蘭•脫倫),則在蒙古汗國建立時被封為千戶長。

成吉思汗八年(公元1214年),晃豁壇•脫欒隨合薩爾•按陳左翼軍攻取了金國的薊、平、灤、遼西諸州。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6年),晃豁壇•脫欒率軍連破河北真定城、大名府。從成吉思汗十四~二十一年(公元1220~1226年)的七年間,晃豁壇•脫欒一直扈從成吉思汗西征,屢立戰功,在歷史上頗有名望。

在晃豁壇•脫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漢稱為姓氏者,省改簡化為單姓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賴布氏,亦稱賴卜氏、來布氏,滿語為Laibu Hala,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董鄂(今遼寧省桓仁、寬甸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欒氏。

欒姓的望族多出於西河郡、魏郡。 [1]

得姓始祖

孫賓。欒氏是晉靖侯的孫賓食采於欒邑而得姓。望族居於西河郡,就是山西省離石縣。據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欒姓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後代,春秋時期晉國的靖侯孫賓食采於欒邑,後代因地命氏,稱為欒氏。望族出於西河郡。根據《萬姓統譜》的記載,春秋時期欒書的後代為晉國的公卿。而根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上的記載,春秋時期晉靖侯孫賓的食邑是趙州,所在地就在平棘西北十六里古欒城,他的子孫以邑為氏,始有欒氏。故欒氏後人尊孫賓為欒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欒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欒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時,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有個後代叫賓,是晉國的公子,晉靖候的孫子,他被分封在欒(今河省北元氏縣東,一說在今河北省城縣,亦說今河北欒城)邑,因此被稱為欒賓。欒賓的孫子欒枝把邑名作為姓,稱為欒氏,世代相傳,成為欒姓的起源。

家譜文獻

山東棲霞欒氏譜書兩卷,(清)欒寅纂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棲霞市臧家莊鎮小欒家村。

山東棲霞欒氏譜書,(清)欒寅纂修,(清)世欒書坤於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重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抄錄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棲霞市臧家莊鎮西欒家村欒德臣處。

安徽太和欒氏家譜,(清)欒氏合族於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23年)始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續修,2000年欒治華再修,2005年欒氏合族重新編修計算機排版打印本。現被收藏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欒寨村、河南省項城縣欒家樓。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