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桃仁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桃仁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桃仁為薔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或山桃Prunus davidiana(Carr.) Franch.的乾燥成熟種子。果實成熟後收集果核,除去果肉及果殼,取出種子,曬乾。

【古代炮製方法】

漢代有去皮尖和熬法(《玉函》)。南北朝劉宋時代用白朮烏豆制(《雷公》)。南齊有去皮炒切(《鬼遺》)的方法。唐代有「去皮尖炒熟研如膏」(《產寶》)的記載。宋代有去皮尖麩炒(《聖惠方》)、面炒去皮尖(《博濟》)、去皮尖熬令黑煙出(《證類》)、去皮尖微炒(《普本》)、鹽炒(《朱氏》)等炮製方法。元代有去皮尖焙、去皮尖麩炒(《世醫》)的方法。明代有吳茱萸炒、酒制(《普濟方》)、燒存性(《綱目》)、「水浸去皮,焙」(《準繩》)等法。清代有乾漆炒(《逢原》)、童便酒炒(《金鑒》)、制炭(《醫案》)、去皮尖炒(《輯要》)等方法。明清兩代還對去皮尖與不去皮尖、生用與炒用的藥效差異作了記述。

【現代炮製方法】

1、桃仁: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的硬殼,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燀桃仁:取桃仁置沸水中,加熱煮至種皮微膨起即撈出,在涼水中稍泡,撈起,搓開種皮與種仁,乾燥,簸去種皮。用時搗碎。

3、炒桃仁:取燀桃仁,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色,取出晾涼。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

桃仁呈扁長卵形,長1.2~1.8cm,寬0.8~1.2cm,厚0.2~0.4cm;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密布顆粒狀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一端鈍圓稍偏斜,邊緣較薄;尖端一側有短線形種臍,圓端有顏色略深不甚明顯的合點,自合點處散出多數縱向維管束;種皮薄,子葉2,類白色,富油性;氣微,味微苦。山桃仁呈類卵圓形,較小而肥厚,長約0.9cm,寬約0.7cm,厚約0.5cm。燀桃仁無種皮,乳白色。炒桃仁無種皮,表面黃色,略具焦斑,微有香氣。

【質量標準】

桃仁、燀桃仁、炒桃仁酸值不得過10.0,羰基值不得過11.0,每1000g含黃麴黴素B1不得過5μg,含黃麴黴素G2、黃麴黴素G1、黃麴黴素B2和黃麴黴素B1的總量不得過10μg。含苦杏仁苷桃仁不得少於2.0%、燀山桃仁不得少於1.5%、炒山桃仁不得少於1.60%。

【炮製目的】

桃仁味苦、甘,性平。歸心經、肝經、大腸經。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的功能。 生品以活血祛瘀力強,用於血瘀經閉,瘕瘕積聚,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內癰等,燀後易去皮,除去非藥用部分,有效物質易於煎出,其功用與生品基本一致。炒桃仁偏於潤燥和血,多用於腸燥便秘,心腹脹滿等。

【臨床應用】

1、生用(包括燀製品)

(1)月經不調、閉經:常與當歸、川芎、赤芍、紅花等同用,具有活血調經的功效。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婦女經閉不行,或經行不暢,量少或經期延長,色紫黯,有塊,伴小腹疼痛拒按等,如桃紅四物湯(《金鑒》)。

(2)癥瘕積聚:常與桂枝、牡丹皮、芍藥等同用,能活血化瘀,緩消癥積,用於婦女小腹宿有癥塊,按之痛,腹攣急,或婦女閉經,如桂枝茯苓丸(《金匱》);若血瘀日久,積結成癥,證見婦人胞中積塊堅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舌有瘀點,可再加丹參、乳香、沒藥、牡蠣等。

(3)產後瘀滯腹痛:常與當歸、川芎、炮姜等同用,能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用於產後血虛受寒,致惡露不下或惡露量少,澀滯不暢,色紫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塊下痛減,舌質黯或有瘀斑等,如生化湯(《傅青主》)。

(4)損傷疼痛:常與紅花、當歸、柴胡、穿山甲(炮)等配伍,治跌打損傷,瘀血留於脅下,痛不可忍,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絡的功效,如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5)肺癰:常與冬瓜子、薏苡仁、葦莖等同用,能清肺化痰,逐瘀排膿,用於肺癰,咳吐腥臭黃痰、膿血,胸中隱痛,如葦莖湯(《千金》)。若早期未成膿者可加金銀花、魚腥草等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咳吐濁痰多者,可再加葶藶子等;膿已成者,可加浙貝母、桔梗、甘草。

(6)腸癰:常與大黃、牡丹皮、冬瓜仁等同用,有瀉熱破瘀,散結消腫作用,可用於腸癰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或少腹有痞塊,如大黃牡丹皮湯(《金匱》)。

2、制用(炒製品)腸燥便秘:可與當歸、郁李仁、枳殼(麩炒)、生地黃、火麻仁、大黃等同用,能清熱潤燥,用於大腸燥熱,津枯液少,大便秘結,脘腹脹滿,如通幽潤燥丸(《中藥成藥製劑手冊》)。

【現代研究】

桃仁含苦杏仁苷、揮髮油、脂肪油及苦杏仁酶等。

【附】

1、近代的炮製方法還有炒焦、麩炒、蜜炙、制霜、甘草水煮等。

2、文獻摘錄「行血宜連皮尖生用;潤燥活血,宜湯浸去皮尖炒黃用」(《綱目》)。「若連皮研碎,多用,藉其赤色,以走肝經,至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舒筋活血行血,有去瘀生新之功……若去皮搗碎,少用,取其純白,以人大腸,治血枯便閉,血燥便難,以濡潤涼血和血,有開結通滯之力(《辨義》)。」

【總結】

桃仁古代文獻記載的炮製方法雖然較多,但去皮尖和炒法為歷代常用,麩炒法應用亦較普遍,且為近代沿用。近代的制霜、蜜制、甘草水制為新發展起來的方法。現今只保留了燀去皮和單炒的方法;制霜法雖已基本不用,但有研究的價值,該炮製品主要是為了滿足血瘀而脾虛便溏者的用藥要求。

桃仁的研究雖然尚不深入,而且資料也不多,但選擇的研究指標與臨床用途比較接近,對臨床應用有較大的參考價值。目前對桃仁去皮與不去皮,生用與炒用仍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桃仁燀去皮是必要的,一方面可潔淨藥物,另一方面桃仁去皮後,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煎出,又可避免發生中毒事故。

也有些人認為,桃仁與杏仁用途不同,桃仁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因此,苦杏仁苷不應作為有效成分,而應視為毒性成分,生用由於保存了苦杏酶的活性,可使苦杏仁苷在水煎過程中或粉碎後水解成氫氰酸而揮發掉,從而降低其毒性;桃仁皮雖對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影響,但搗碎即可解決。動物實驗也從藥效學方面支持了桃仁宜淨制後搗碎生用為主流的看法。

桃仁在臨床應用方面,目前有些地區雖然規定燀桃仁作為常規給藥,但實際上配方時是根據進貨情況,生、嬋、炒品交叉使用,即有什麼炮製品就給什麼炮製品,這種混亂情況應予以糾正、統一。至於桃仁生用比燀、炒桃仁毒性小,也僅從苦杏苷的水解與否來推測的,缺乏毒性試驗作依據,還需結合臨床作進一步的研究。 [1]

【炮製方法】

1.桃仁《金匱玉函經》:「去皮尖。」《肘後備急方》:「去皮搗。」現行,取原藥材,去淨雜質及泛油種粒。用時搗碎。

2.燀桃仁《金匱玉函經》:「去皮尖。」《太平聖惠方》:「湯浸去皮尖。」現行,取淨桃仁置沸水中,加熱至種皮微鼓起,撈出,放涼水中浸泡,取出,搓開種皮與種仁,乾燥,簸去種皮。用時搗碎。

3.炒桃仁《普濟本事方》:「去皮尖微炒。」現行,取燀桃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用時搗碎。

4.麩炒桃仁《太平聖惠方》:「麩炒微黃。」現行,將麩皮撒入鍋內,待蚨皮冒煙時,倒入燀桃仁,炒至表面呈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桃仁每100kg,用麩12kg。 [2]

【炮製方法】

燀桃仁:取桃仁置沸水中,加熱煮至種皮微膨起即撈出,在涼水中稍泡,撈起,搓開種皮與種仁,乾燥,簸去種皮。用時搗碎。 炒桃仁:取燀桃仁,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色,取出晾涼。用時搗碎。

【炮製目的】

桃仁味苦、甘,性平。歸心經、肝經、大腸經。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的功能。炒桃仁偏於潤燥和血,多用於腸燥便秘,心腹脹滿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