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桑木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桑木虱 學名:Anomoneura mori Schwarz 類屬:同翅目木虱科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3~3.5mm,體形似蟬。初羽化時淡綠色,一周後變為黃褐色。頭短闊,複眼半球形,紅褐色,位於頭之兩側;單眼2個,淡紅色,在複眼內側。觸角針狀共10節,黃色,末節黑褐色具剛毛2根成分叉狀。口器刺吸式,針狀,有3節組成。胸背隆起,中胸最大,有3對深黃色紋。足3對,黃褐或黑褐色,跗節2節,末節黃褐色,爪1對黑色。前翅長圓形,半透明,有黃褐紋及黑褐紋,後翅透明。腹部10節,第9、10節癒合,各節背板有黑紋,產卵時,雌蟲腹下呈紅黃色。

卵:大小0.36mm×0.14mm,近橢圓形如穀粒樣,末端尖,有一卵角,另一端圓,有一卵柄。初產時白色,後變黃色,孵化前2~3天尖端兩側現紅色眼點。

若蟲:長2.24mm,寬0.88mm,體扁平,初孵化時灰白色,後變為淡黃色。複眼球形紅色,觸角初3節,4齡後增至10節。翅芽初呈突起狀,4齡後特別肥大,並在基部現3條黑紋。腹末有蠟絲,3齡前3束,3齡後變為4束,最長可達25mm。[1]

發生規律

桑木虱年發生1代,以成蟲越冬,翌年3月下旬交尾產卵,每雌產卵2100粒左右,卵產在脫苞後尚未展開的幼葉上,產卵期持續1個月,卵期10~22天。若蟲共蛻皮5次,於5月上中旬羽化為成蟲。成蟲具群集性,在嫩梢和葉背吸食葉片汁液。桑樹夏伐期間,成蟲遷到附近的柏樹上吸食,桑芽萌發後遷回桑樹,秋季則在桑樹和柏樹上取食為害,當氣溫由12℃降至4.4℃時,成蟲在桑樹樹縫、蟲孔或柏樹上越冬。[2]

分布與危害

主要為害桑樹、柏樹等,中國國內主要分布於:浙江、江蘇、湖北、陝西、四川、重慶、貴州、遼寧、台灣等地。桑木虱成蟲、若蟲均能為害桑葉,主要以若蟲吸食桑芽、桑葉的汁液,嚴重時桑芽不能正常萌發,葉片由於失水而向背面捲縮,同時葉背布滿白色蠟絲而影響桑葉的利用率。此外,若蟲分泌甜汁易誘發煤病,影響葉質。

防治方法

(1)桑園四周或附近不要栽植柏樹,夏伐後該蟲如沒有柏樹作為中間寄主,經5~10天即死亡。

(2)4月上旬及時摘除着卵葉。

(3)4月中旬至5月上旬,剪除有若蟲的枝梢,集中燒毀。

(4)防治藥劑:使用50%啶蟲咪水分散粒劑(國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如國光斃克)1000倍液,40%啶蟲.毒乳油(如國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蟲咪水分散粒劑(國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維鹽乳油(國光樂克)2000倍混合液噴霧均可針對性防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