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檜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檜溪鎮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地處永善縣東北部,東與細沙鄉相連,南與團結鄉毗鄰,西與四川省渡口、穀米兩鄉隔金沙江相望,北與青勝鄉接壤。區域面積91.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17890人。

清雍正六年(1728年),建縣後屬分防副官村轄。民國時期,先後為區、鎮,下轄10保。1950年,為永善第六區。1969年4月,復歸永善縣,為檜溪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2002年10月,改檜溪鎮。截至2020年6月,檜溪鎮下轄1個社區和5個行政村。

2019年,檜溪鎮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1]

自然資源

檜溪鎮自然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全鎮六個行政村除檜溪村外其餘均有原始森林。盛產林、果、竹等經濟作物,柳杉、臍橙、檳麻、筇竹等極為豐富,金江白魔芋更是飲譽中外。

野生食用菌、藥材品種繁多。檜溪小河橫貫全鎮,往西注入金沙江,水利資源豐富。檜溪區位優勢明顯,是兩省五縣七鄉農特產品集散地,形成了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生產。煤礦資源蘊藏量大,是全縣煤炭基地。檜溪山川俊美,有簸箕轉轉河,望鄉台,溶洞等自然旅遊資源。

檜溪鎮資源豐富。境內蘊藏大量煤炭資源,是永善縣主要煤源,有年產煤3萬噸的煤礦2個。農特產品中的白魔芋、竹筍、苦丁茶、生薑、小辣椒、花生、碗豆、蘿蔔等,以其風味獨特,品質優良而享譽中外。

檜溪鎮現有獼猴桃120畝,鎮黨委政府已把發展狀大該產業列入全年工作計劃。計劃新種植獼猴桃1000畝,培養種植大戶1戶50畝。

區位優勢

檜溪鎮地勢中間低四周高,境內最高海拔2010米,最低海拔348米,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2℃,年平均氣溫16.8℃,無霜期280-310天,年平均降雨量820mm,年日照1400小時,以黃紅壤、沙壤土為主,微酸性,立體氣候特徵突出,四季分明,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是典型的立體氣候農業鎮。

東與細沙鄉相連,南與團結鄉毗鄰,北與青勝鄉接壤,西與四川省渡口、穀米兩鄉隔江(金沙江)相望。是永善縣的北大門,北部片區的交通樞紐、經貿文化中心和有名的農特產品集散地。[2]

地理環境

境內分二半山區和江邊河谷地區,夏熱冬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江邊河谷地區氣候炎熱易旱,二半山區氣候溫涼易澇,有"天干三日江邊叫,下雨三天高山鬧"之戲說。

全鎮幅員面積91.23平方公里,轄6個村委會,105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小組。居住着漢、奕、苗等民族,以漢族為主,現有住戶3823戶,17227人。集鎮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有老街古巷820米,寬12餘米的新街一條長582米;全鎮有耕地16975畝,人均耕地1.2畝,其中旱地13655畝,水田3320畝,有林地72580畝,森林覆蓋率達46.8%,有經濟林5240畝。主產稻穀、玉米、小麥、紅薯、豆類等糧食作物,經濟林果有桐、烏桕、核桃、臍橙、枇杷、茶葉、花椒;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魔芋、生薑、辣椒、蔬菜等。農業支柱產業為魔芋、水果、生豬、蔬菜、竹。

歷史沿革

檜溪曾是金沙江航運和通省大道的必經之地,川流不息的船隊和商旅從這裡走出群山進入錦繡的四川盆地。

明朝萬曆年間,檜溪以地形四面高、中間低得名"窩心裡"。明末清初開始趕集,因來往客商眾多,形成了輻射金沙江兩岸,滇川兩省五縣七鄉(鎮)的集市,"窩心裡"因此更名為興隆場。清朝康熙年間,由於小河兩岸盛長滿檜樹,嫌興隆場名字太俗,就以環繞小鎮的兩側長滿檜樹的小河為名,改稱檜溪。

檜溪原為土司地,阿興土奕安永長於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化渝苗奕有功,授阿興土千戶之職,給印信,駐防檜溪。雍正八年(1730),安永長被吞都德昌之土舍木谷四哥等挾怨殺害,由子安天柱襲,後世襲至嘉慶七年(1802)。安土司後裔於嘉慶十六年(1811)十月十九日,在檜溪街背後其祖墳地豎立兩棵整石"望柱"擎天而立,雕刻栩栩如生,雄偉壯觀,高達13米,直徑0.7米,給古墓增添了俊美與雄奇。

民俗文化

檜溪鎮歷史悠久,山川俊美。明朝萬曆年間,檜溪以地形四面高、中間低得名"窩心裡"。明末清初開始趕集,更名為"興隆場"。檜溪小河直穿境內,往西注入金沙江,清朝康熙年間,以小河兩岸盛長檜樹改稱檜溪。檜溪原為土司地,1988年5月改為鄉,2002年10月撤鄉設鎮。檜溪鎮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名勝古蹟眾多。臨江而立的檜溪頭道岩古驛道,距今有數百年的歷史;坐落於檜溪四街的安土司衙門,占地面積2850平方米,為內、中、外三重堂的全木性框架結構,內堂建築的二重樓石碉,現今保存完好,保存較為完好的還有黑神廟、灶王廟、財神廟。建於清朝嘉慶16年,座落於檜溪強勝村墳山灣的高13米的兩根整石望柱和雕刻栩栩如生的數冢古墓,為市級文物。境內風景優美,擁有永勝將軍岩、河家灣溶洞、人頭山、簸箕轉轉河、望鄉台等多處觀光景點,新建的金沙江特大橋和檜溪灣大橋相融一體形成檜溪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向家壩淹沒檜溪部分集鎮,屆時可形成澄清的湖面5平方公里,"一橋飛架南北,高峽出平湖"的壯景將在這裡實現,新興的湖濱旅遊集鎮將在這裡落成。

檜溪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容積,有永善最早的學校和書院,有文廟、川廟、關帝廟、灶王廟、財神廟、黑神廟、萬壽宮、愚王宮等許多寺廟。李雁賓、廖月江、蔣永尊等名人均出自檜溪。民國時期,有"袍歌會"、"童善社"。每逢街場,戲台上川劇更令人留念往返。鎮內人文景觀有烈女貞節牌坊、土司衙門、金沙江特大橋、五步橋;自然景觀有永勝人頭山、何家灣溶洞、簸箕轉轉河、大板廠原始森林;歷史文化有戲劇、川劇、快板、說評書、舞獅、龍燈、打鼓草民歌、民間山歌以及許多形象生動的民間故事傳說。遍布鎮內的古蹟,選材精道的強勝古雕堡,臨江而立的頭道岩古驛道,險象環生的靈口古廟群,依稀可尋的古鎮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無不顯示着古鎮的風韻和魅力。

現代農業

按照檜溪鎮農業農村工作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深化農村改革,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戰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先進生產手段、現代管理方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創農產品名優品牌,形成獨具特色、市場競爭力強、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根本轉變,全面推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加大科技培訓和科技推廣力度,開展技術服務,加強科普及技術下鄉活動,引導農民掀起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潮,造就一批有知識、有文化、掌握現代農業技能的新型勞動者。重點加大經濟林果、蔬菜、畜牧養殖的科技培訓力度,加強與農業局、科技局的聯繫,聘請農科人員對農民適時開展修剪、病蟲害防治、水果套袋,果園土、肥、水管理等培訓,提高農民種植和管理水平,同時在水稻高產栽培、魔芋規範化種植等技術培訓上下功夫,使農民掌握科學種植技術,逐步增加農民收入。

人口衛生

全鎮轄檜溪村、強勝村、源勝村、簸箕村、永勝村、得勝村6個村委會,57個自然村,105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小組,總人口3823戶,17227人, 其中男性9475人,女性7752人;農業人口3334戶,14293人;居住着漢、彝、苗等九個民族。

已建鎮級衛生院1個,鎮級計劃生育服務站1個,村級衛生室6個。鎮、村衛生所的建立,為檜溪群眾提供了方便、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小病在村衛生室,大病進鎮衛生院。已基本形成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為一體的衛生服務體系。

基礎設施

到2006年底,全鎮實施了灌溉主幹渠27.3千米,田間溝渠49.6千米,水利化程度15%;實施抗旱水池253個,蓄水量46500立方米,實施人畜飲水工程23件,覆蓋15360人。通過實施農網改造工程、無電人口通電工程,4個村用上了穩定電,通電率66%。抓住通達工程、整村推進等機遇,修通了通村公路8條,共計54千米,未通路的村民小組63個,通路率60%;沼氣池實施247口;村級小學危房改造4處,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3個,村級文化活動室2個;實施新街一條,寬12米,長582米,實施老街道改造1350米;有移動手機塔3個,聯通手機塔2個,電信大靈通塔1個,小靈通塔7個,電話覆蓋率36%;農戶自行安裝電視地面接收器3058面,電視覆蓋率80%。[3]

旅遊資源

青山、綠水、藍天、白雲,輝映着強勝新農村示範點"錦繡生態園"。一座座潔白漂亮的屋舍掩映在蔥鬱的經濟林中,一口口閃着靈光的抗旱水池輝映着寫滿豐收和喜悅的田野,微風輕徐,果實欲墜。這裡四季花果飄香,常年蔬菜不斷,一流口感、一流品質的提子葡萄等你品嘗,香甜脆嫩的油桃、碩大的五星枇杷待你採摘,黃澄澄的千畝臍橙園等你來觀光,四季時鮮蔬菜任你挑選;這片土地充滿神奇和希望,這裡的各族人民熱情而好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