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桶狹間合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桶狹間合戰(日語:桶狹間の戦い)是日本[[]]永祿三年(1560年)5月19日尾張大名織田信長奇襲進犯的駿河大名今川義元的戰役。是日本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一。(其餘兩個分別為河越合戰、嚴島合戰。 ) 東海道大名今川義元親自率軍攻入尾張國境內,在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一帶,遭織田信長領軍奇襲本陣陣亡。戰後,原本稱霸東海道的今川氏從此沒落,而獲勝的織田信長則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擴張勢力,奠定其日後掌握日本中央政權的權力基礎。

戰鬥經過

1560年(永祿3年)5月12日,今川義元先在駿河召開誓師儀式,然後兵分兩路沿東海道向三河、尾張進發,先鋒到沓掛川。13日,今川義元本隊到沓掛川,先鋒到達池田。14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引馬城,先鋒到達赤坂。15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吉田,先鋒到達御油。16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岡崎,先鋒到達池鯉鮒(後來的知立);義元留下5,000兵力駐守岡崎城,其餘部隊攻入守軍不足400的沓掛城。 17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池鯉鮒,後進入沓掛城,先鋒越過境川,進入尾張境內。18日,今川大軍對尾張境內的鳴海與大高城發起攻擊;織田方守軍都不足千人,不到日落前這兩個城就被攻陷。同時,今川方松平元康率軍運糧入大高城。義元於沓掛城進行夜間軍事會議,指派大將朝比奈泰朝進攻鷲津城,命令松平元康攻下丸根城,兩軍之間則有鵜殿長照率領三千人作為戰略預備隊接應;當前述駿河、三河各部與織田軍展開作戰後,義元逕率本陣5,000兵力往清洲城方向進發,同時在岡崎、池鯉鮒、今岡各地留下數千人守備,並於沓掛留下1,500人。 織田秀敏派人將今川方的行動及時報告了信長,織田信長與家老、臣下進行軍事會議,眾將大多主張堅守清洲城寨。據可信史料《信長公記》記載,信長當時只與重臣閒聊家常,最後只以:「夜深了,請各自退下。」一語結論。 斥候傳信告今川義元,謂信長在清州城內帶着三個少年飲酒、跳舞,今川義元於是判定信長是束手無策而自暴自棄了。 19日清晨,織田信長命侍童擊手鼓,自舞一曲能樂謠曲「幸若舞」中的『敦盛』,歌詞中譯如下:

我思此世,居所不久長。

葉上白露,妖勝水中月。

金谷詠花,無常風誘花。

南樓弄月,有為雲遮月。

人間五十年,與化天比之,直如夢與幻。

一度受此生,哪有不滅之道理? 據《信長公記》記載,幾回舞畢,信長拋下樂器,穿上甲冑,吞下一碗泡飯,一躍上座騎「連錢葦毛」前往戰場。 松平元康〈後稱德川家康〉和朝比奈泰朝開始對織田氏的丸根砦及鷲津砦亦於發動猛攻。松平元康帶兵一千,進攻鳴海城南邊、大高城東南方的丸根砦,守將佐久間盛重率僅有的四百人部隊出砦迎戰。而朝比奈泰朝則率二千人攻打丸根砦西北、由織田秀敏所扼守的鷲津砦。開戰至下午4時左右,丸根砦守將佐久間大學陣亡,戰況對織田相當不利。到了下午今川軍的先頭部隊已攻陷丸根砦及鷲津砦,也順利肅清大高城周邊的織田軍殘部,午鷲津、丸根兩砦業已被攻陷。取得階段性勝利的今川義元,於是離開沓掛城,進入大高城。 20日下午,義元乘坐着華麗貴重的轎子率領大軍行進到桶狹間休息。現代沒有「桶狹間山」這座山名,後人推測應該是沓掛城與大高城之間的中央點,該處有座標高六十四米的丘陵,離織田軍中島砦僅有三公里。 接下來不斷的有飛馬快報傳來前線戰報:朝比奈泰朝攻克鷲津;松平元康派來的信使還帶着一個木匣,裡面是佐久間大學的首級。一路上鄉里絡繹不絕的「禮者」(今川軍行軍路途上所經過的各村、莊、砦、城、縣的公關代表)已獻上勞軍拜謁進奉。這一切使得義元認為此刻織田信長應該不敢出兵,沒有繼續行軍的必要。 信長單騎和少數隨從終於到達熱田神宮前,指揮織田軍擊退今川軍的攻勢之後,再將部隊集合到善照寺前舉行誓師儀式。

織田軍的奇襲 1560年5月21日,織田信長親自率隊奇襲了今川軍本隊;今川義元戰死、今川軍因而敗退。關於信長直搗今川軍旗本的具體過程,有以下兩種主要說法: 迂迴奇襲說(史料「甫庵信長記」、「武功夜話」):信長在善照寺砦時,接收到梁田政綱的情報,指今川義元正要從沓掛前往大高城。於是信長決定在雨中迂迴地從太子根山向桶狹間奇襲,最後斬獲義元首級。不過近代考據義元並非駐紮于山谷間。此說法已經逐漸沒落。 正面襲擊說(史料「信長公記」):此說法認為信長其實是正面朝向桶狹間山的今川軍進軍。信長認為敵軍運糧進大高城,又與我方兩處堡壘苦戰,應已疲憊不堪,當織田軍前進至山腳時,桶狹間一帶突然變天,降下驟雨冰雹,信長軍伺機前進至今川軍附近,等天氣放晴之後趁今川軍不意之際突然出現,開始展開突擊。 此戰為最少三千餘織田軍奇襲剛遭遇豪雨或冰雹襲擊的今川五千人本隊(一般本陣備兵員不會超過1500人),被後世渲染成以少勝多(二千對四萬)的戰役,事實上遠在與美濃交界的蜂須賀正勝的川並眾以及美濃苗木城主遠山直廉(苗木勘太郎,遠川夫人實父,知行兩個郡47個村萬石以上實力,遠在美濃與信濃交界,岩村城附近),以及所有後世熟知的織田的家臣團成員幾乎都參與了這次戰役,而不信神的織田信長在熱河神宮駐足即是等待後援跟上。

今川義元之死 今川義元之墓,於愛知縣豐明市,戰場遺址旁。 今川義元的死亡經過有兩種記述: 《信長公記》中記載:信長的侍騎護衛隊(馬回)中之一員——服部一忠對上今川義元,用長矛刺向義元,但遭義元反擊,被砍傷膝蓋因而右膝負傷。兩軍主將護衛隊趁亂格鬥之際,織田信長貼身護衛隊新人毛利新助也加入混戰,今川義元為毛利新助所斬殺。大將突然隕命,今川軍陣腳大亂,織田軍士氣大振,此役以大勝告終。 《改正三河後風土記》則記載毛利新助得以斬殺今川義元純屬偶然,混戰中今川義元還咬斷了毛利新助的左手手指。此時日本仍然實行類似中國戰國時代秦國的首級制;換言之想要升官希望領賞立下威名的官兵必須用敵人的腦袋來交換。信長在突擊前下達取消首級制,被認為是一開始就瞄準了敵方大將今川義元之首級。 拂曉的時候信長在桶狹間接受毛利新助呈貢的今川義元首級後,便率軍回到了清州城。等到今川義元的腦袋被展示在清州城之後,義元的叔父蒲原氏政,外甥久能半忠,妹婿淺井政敏等三人亦遭處決。山口左馬介義庵元美作守元政吉田武藏守氏好葛山播磨守長嘉、江勼民部少輔親氏、伊官權守岡部甲斐守長定滕枝伊賀守氏秋、朝北奈主計介秀詮等人也因為這場戰役而殞命。 占領鳴海城的岡部元信本死守不棄,但勢已至此,遂修書通告信長,以自己撤出鳴海城為條件,交涉請求交換將義元的首級賜回帶到駿河安葬。信長在清洲城南方二公里街道旁造了義元冢,執行千僧誦經法會,隆重祭祀。 5月23日,今川軍撤回駿府;松平元康則趁機占據其本家居城岡崎城,擺脫今川家的支配。 此後,松平元康切斷與今川家的所有關係,改姓名為「松平家康」,並與兒時玩伴織田信長結為同盟。(織田家在江戶幕府時期代代仍是旗本之一。)[1]

信長獲勝原因

織田信長在「桶狹間合戰」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有三個: 一:今川軍的前鋒部隊未能對信長本隊的行動進行任何阻擊。會出現這種情況實在令人無法想象,信長並非深夜偷襲,而是在大白天行軍,卻沒有任何今川家的軍隊對信長的行動進行阻礙。

二:義元將部隊沿着西北、東南方向一線展開布陣,這種平行的布陣方式使義元在被信長襲擊後,無法快速集結軍隊,終於導致失敗。

三:在信長布置好後,突然天降大雨,不但打亂了今川軍的防備,還破壞了桶狹間山的道路。如果沒有這場突然的大雨,信長即使成功的襲擊義元的本隊,也無法將義元擊殺。在道路良好的情況下,義元即可以快速集結部隊抵禦信長的進攻,也可以暫時的撤退,躲避信長的追殺。但是被破壞的山路使這兩個行動都無法實施,終於導致了義元被擊殺,和今川軍全面崩潰的結局。 可以說「桶狹間合戰」的決定性因素是一場暴雨,一場對織田信長恰倒好處的暴雨。如果沒有這場暴雨,織田信長的行動絕對難以成功。所以說織田信長被稱為暴雨將軍還是有其道理的。[2]

影響及其意義

桶狹間合戰最大的影響便是織田信長的崛起和今川一族的沒落,此戰役也改變了日本戰國初期群雄割據的格局,天下漸漸向着少數大名對抗的時代邁進。 織田信長用奇襲方式取得了戰役的勝利,通過此戰役當時年僅二十七歲的信長確立了自己的霸業根基,此後便開始了「天下布武」,最終成為日本戰國時代最強的霸主。 對今川一族來說則是家族衰敗的開始。今川義元一死,松井宗信等多位大將也都戰死在了桶狹間。之後今川家督一職由義元之子今川氏真接任。但因其能力遠不及義元,今川家因而慢慢衰落。德川家康趁勢擺脫今川家控制並與織田信長結盟。而後今川家族領地又被武田信玄趁機奪得,最終今川氏真投降於德川家康,今川家就此滅亡。 此役之後,今川氏迅速衰亡;而少年期被人蔑稱「尾張的大傻瓜(日語:尾張の大うつけ)」的織田信長則一戰成名,從此展開對美濃等鄰國的侵攻,進而稱霸近畿地方,在中日本、西日本很大範圍內終結了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的局面。織田信長的霸業,成為了後來豐臣秀吉在名義上統一日本的權力基礎。 此外,松平元康(後來改名為德川家康)脫離了今川氏的支配獨立,進而與信長締結左右了日本歷史走向的「清洲同盟」,最終得以躋身安土桃山時代日本中央政權的核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