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平

梁平

梁平重慶市下轄區,東鄰萬州區,西連四川省大竹縣,南靠忠縣、墊江縣,北接達州市達川區、開江縣[1]

梁平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量全國第一,有梁山燈戲、梁平木版年畫、梁平癩子鑼鼓、梁平竹簾、梁平抬兒調等五項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快速導航 詞條圖冊 別名 梁山 外文名稱 Liangping District 地理位置 重慶市東北部 電話區號 023(+86) 下轄地區 2個街道26個鎮5個鄉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中文名稱 梁平區 面積 1892.13平方千米 郵政區碼 405200 政府駐地 梁山街道桂西路6號 所屬地區 中國 西南地區 重慶市 人口 65.41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 展開

歷史沿革

西周、 春秋,

梁平地屬 庸國。戰國時屬 巴國、 巴郡。

秦、 西漢,屬巴郡朐䏰縣(治今雲陽)。西漢居攝三年(公元8年),縣地屬巴郡 臨江縣(治今忠縣)。東漢初,屬益州巴郡。興平元年(194年),劉璋三分巴

郡,縣地屬 固陵郡(治魚復今奉節)。建安六年(201年),改固陵郡為 巴東郡,縣地屬巴東郡直至晉代。

西魏元欽二年(553年),置 梁山縣,以境內高粱山為名,治黃土坎。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撤郡改州,以州統縣,梁山縣隸南州(治今萬州區)。大業三年(607年),廢州設郡,以郡統縣,梁山縣隸巴東郡(治民復縣今奉節)。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巴東郡復置 信州,梁山縣隸信州。武德二年,析信州的3個縣置 南浦州,梁山縣隸南浦州。武德八年,隸夔州。武德九年,隸浦州。

貞觀八年(634年),浦州改名萬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名 南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名萬州,梁山縣均隸之,直至宋初。

宋朝,開寶三年(970年),以萬州石氏屯田務置 梁山軍,亦名高粱郡,隸夔州路,領梁山縣,軍治今梁山鎮。元右元年(1086年),隸萬州。

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梁山軍為梁山州,領梁山縣,隸夔州路。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 新寧縣(今開江)劃入梁山縣,洪武六年十二月,裁梁山州,仍置梁山縣,隸下川東道夔州府。洪武十年五月,改隸忠州,後還隸夔州

府。洪武十四年,新寧縣劃出。

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裁新寧縣入梁山縣。雍正七年(1729年),新寧縣劃出復置。雍正十二年,改隸忠州 直隸州。

民國二年2月,

以道統縣,梁山縣隸 川東道。民國五年,梁山縣成為川軍一、二軍、國民政府軍二十、二十一軍的防區。民國十八年,直隸四川省政府。民國二十四年3月1日,川政

統一,梁山縣隸第十行政督察區,列為一等縣。民國二十九年,列為二等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山縣隸川東人民行政公署 大竹專區。1952年12月3日,因縣名與山東省梁山縣同名,遂以境內有平壩而更名為梁平縣。1953年3月10日,撤

銷大竹專區,梁平縣劃歸 萬縣專區(地區)管轄至1997年6月,1997年6月由重慶直轄。

2014年9月19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批覆同意梁平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梁山街道人民東路25號遷至梁山街道桂西路6號。縣政府駐地遷移後,梁平縣行政區域不變。

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正式簽發《國務院關於同意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同意撤銷梁平縣,設立梁平區。

2017年1月10日,梁平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7年5月9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批覆:一、同意撤銷安勝鄉,設立安勝鎮。二、同意撤銷復平鄉,設立復平鎮。三、同意撤銷紫照鄉,設立紫照鎮。

區劃現況

截至2017年5月9日,梁平區轄2個街道、29個鎮、2個鄉; 政府駐地梁山街道桂西路6號。

粱平區行政區劃一覽表

名稱 簡介

梁山街道 轄7個社區,面積106平方千米。2009年11月撤銷梁山鎮建立梁山街道;2011年10月因區劃調整,撤銷原城東鄉後整體併入梁山街道管轄。

雙桂街道 轄11個行政村、4個社區,面積58平方千米。雙桂街道於2009年7月經市政府批准成立。

仁賢鎮 位於梁平區中部。轄6個行政村,面積41平方千米。地處平壩淺丘地區,南北地勢稍高,東西略平緩,海拔高度最低處420米,最高處558米。

禮讓鎮 位於梁平區中部。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45平方千米。

雲龍鎮 位於梁平區南部。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78.4平方千米。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以坪壩、淺丘為主,海拔410-1125米。

屏錦鎮 位於梁平區西南部。轄19個行政村、2個社區,面積102.11平方千米。地處國道318線和省道渝巫路交匯處,西北鄰四川省達州市,南靠重慶市墊江縣。

袁驛鎮 位於梁平區西部。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42.6平方千米。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有小溪河2條,屬小清河水系,自東向西流,在臨碧山鎮界處出境。

新盛鎮 位於梁平區北部。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68平方千米。

福祿鎮 位於梁平區東部。轄14村、1個居委會,面積87.5平方千米。地勢北高南低,汝溪河及其支流由北向南穿境而過 。 金帶鎮 位於梁平區中部。轄7個行政村、1個街道,面積31.45平方千米。

聚奎鎮 位於梁平區中西部。轄12個行政村、1個街道,面積57平方千米。境內地勢平坦,最高點貓兒石海拔843米,最低點黃土坎海拔438米。

明達鎮 位於梁平區西北部。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58.9平方千米。

蔭平鎮 位於梁平區城西南部。轄10個行政村,面積54平方千米。

和林鎮 位於梁平區西南部。轄9個行政村,面積58平方千米。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山地丘陵,西部為丘陵、平壩。

回龍鎮 位於梁平區西南。轄15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90平方千米。東西兩邊高,中間稍微低。海拔432米~1064米。

碧山鎮 位於梁平區西部。轄10個行政村,面積39平方千米。以淺丘、平壩為主,海拔390—501米。

虎城鎮 位於梁平區西北部。轄17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78平方千米。東北部有施家河,南部有白陽河,西部有波漩河。

七星鎮 位於梁平區西北邊陲。轄5個行政村,面積33.1平方千米。

龍門鎮 位於梁平區西北部。轄11個行政村,面積53平方千米。地勢南高北低,海拔452~952米。

文化鎮 位於梁平區北部邊陲。轄8個行政村,面積30平方千米。境內主要礦產資源為青砂石,地質儲量300萬立方米。

合興鎮 位於梁平區東北部。轄8個行政村,面積54平方千米。雲復公路、達萬鐵路貫穿全境。

石安鎮 位於梁平區東南邊陲。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60.5平方千米。

柏家鎮 位於梁平區城西北部。轄5個行政村,面積28平方千米。地勢東南低西北高,以平壩丘陵為主,海拔443-638米。

大觀鎮 位於梁平區東南部。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53.3平方千米。

竹山鎮 位於梁平區西部。轄7個行政村,面積48平方千米。

蟠龍鎮 位於梁平區城東南部。轄10個行政村,面積96.27平方千米。海拔最高點為1221米,最低點為350米。

安勝鎮 位於梁平區西北部。轄5個行政村,面積28平方千米。地勢東南低西北高,以平壩丘陵為主,海拔443-638米。

星橋鎮 位於梁平區城以北。轄8個行政村,面積53.1平方千米。地形起伏,以山丘地帶為主,西南面為平壩。

曲水鎮 位於梁平區東部。轄8個行政村,面積47.43平方千米。境內白楊河是汝溪河上游。

復平鎮 位於梁平區東北部。轄4個行政村,面積32平方千米。海拔最低處小河口315米,最高處白岩山頂1118米。

紫照鎮 位於梁平區東南部。轄4個行政村,面積36平方千米。海拔高度為308—695米,地處深丘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年均氣溫 17℃,年降雨量1100毫米。

鐵門鄉 位於梁平區東南邊陲。轄3個行政村,面積31平方千米。

龍勝鄉 位於梁平區西北部。轄5個行政村,面積36平方千米。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梁平區位於 信封盆地東部平行峽谷區,介於東經107º24´—108º05´、北緯30º25´—30º53´之間,東西橫跨52.1千米,南北縱貫60.35千米。東鄰 萬州區,南接 忠

縣、 墊江縣,西連四川省 大竹縣,北倚 四川省 達川區、 開江縣;幅員面積1892.13平方千米。

梁平區

地形地貌

梁平地貌由於地質構造、地層分布和岩性的控制,以及受水文作用的影響,呈現「三山五嶺,兩槽一壩,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觀,形成山、丘、壩兼有而

以山區為主的特殊地貌。境內有東山、西山和中山,均呈北東走向,平行排列,互不銜接。山區海拔500—1221米,面積606.5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32%。

東山(黃泥塘背斜)和西山(明月峽背斜)因山頂出露的嘉陵江組灰岩被水溶蝕成為狹長的槽谷(在東山為城南槽、在西山為百里槽),兩翼須家河組沙岩相對成為

陵峽的山嶺,故為「一山兩嶺一槽」型。中山(南門場背斜)頂部未出露嘉陵江灰岩,無溶蝕現象,仍保持「一山一嶺」型。在「三山」之間分布着許多起伏不平的

丘陵,東南和東北為深丘,中部和西北部為淺丘。面積1184.9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62.9%。

在境內中部,東、西兩山之間,有一塊由古代湖泊沉積而成的平壩,地勢平坦而開闊,面積100.73平方千米,在全區總面積的5.4%,被稱為渝東第一大壩(川東第一

大壩),即 梁平壩子。境內的地勢高出鄰區縣,高灘河、波漩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和黃金河等六條主要河流迂迴於平壩淺丘之間,河床狹窄,分別流入萬

州、忠縣、 墊江、 開江和 達川等區縣。

氣候

梁平屬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具有冬暖春早、秋短夏長、初夏多雨、無霜期長、濕度大、風力小、雲霧多、日照少的氣候特點,年均氣溫16.6℃,年均降雨量1262

毫米,年均相對濕度81%,平均日照1336小時,平均無霜期279天,年均風速1.3米/秒。

水文特徵

梁平處於 長江幹流與 嘉陵江支流 渠河的分水嶺上,地勢高於四周,為鄰縣溪河發源地,過境內客水量極少。主要河流有 高灘河、波漩河、新盛河、 普里河、汝溪

河、黃金河共6條,支流384條,全長809千米。

土壤特徵

全區土壤共劃為4個土類、6個亞類、17個土屬、60個土種、84個變種 、以灰棕紫色水稻土、紅棕紫色水稻土、老沖積黃泥水稻土、灰棕紫泥土和紅棕紫泥土五個土

屬為最多,約占86.12%.耕地 有機質為1.55%,全氮0.096%,全磷0.078%,全鉀2.14%,鹼解氮86PPM,速效磷4PPM,速效鉀84PPM,PH值平均數是6.9o,林地和草地有

機質及氮、磷、鉀含量略高於農耕地。丘陵占44.28%,河谷平壩僅占55.72%。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面積4.4119萬公頃,占耕地面積67.46%;海拔500~800米的

1.757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26.87%;海拔800~1200米的0.37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5.67%;海拔1200米以上的無耕地面積。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2年,梁平土地189213.33公頃,毛耕地92133.33公頃,園地2486.66公頃,林地30400公頃,疏林草地8666.66公頃,草山草坡13533.33公頃,水域7160公頃,其它

土地34833.33公頃.在毛耕地中,淨耕地77140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40.77%.在淨耕地面積中,水田42616.21公頃,占耕總面積的65.17%。

礦產資源

據2016年12月政府官網信息顯示,梁平共發現的礦種有 煤、石灰岩、 石膏礦、 天然氣、鐵、 泥炭、綠豆岩、磚瓦用頁岩、陶瓷土、 砂岩、建築石料用灰岩、水泥

用灰岩、電石用灰岩、 礦泉水、地熱等10多種。已開發利用的有10種,即煤、天然氣、礦泉水、陶瓷土、磚瓦用頁岩、砂岩、建築石料用灰岩、石膏礦、水泥用灰岩

和電石用灰岩。天然氣、煤、石膏礦為優勢礦種,天然氣儲量達2000億立方米,煤的基礎儲量達5000多萬噸;石膏礦的基礎儲量達2.76億噸,是重慶市石膏礦的主要

產地。全區固體礦產資源賦存特點總體上是:中小型礦床多,大型礦產少;能源礦產、非金屬礦產多,金屬礦產少。

水能資源

梁平區平均河網密度0.43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105627萬立方米,年均流量33.5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28255千瓦,可開發量7410千瓦。

生物資源

梁平區森林植被有3類、135科、363屬、560餘種,經濟林木有 油桐、茶葉、 桑樹、柑桔、 梁平柚等。

梁平區動物資源達600餘種,有 金絲猴、華南虎、 蜂猴、黑鸛等國家重點珍稀保護動物。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5.4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0.31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6.34%,比上年提高1.65個百分點。

2018年末戶籍總人口928008人。其中,城鎮人口374330人,鄉村人口553678人。男女性別比108.74(女性為100)。年內出生8861人,出生率為9.5‰;年內死亡7142

人,死亡率為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

年齡構成

2014年人口年報顯示,梁平14歲及其以下少年兒童130447人,占總人口14.11 %,15—49歲青壯年503842人,占總人口54.51 %;65歲以上老人107247人,占總人口

11.6 %;全區最高齡老人104歲。

性別構成

2014年人口年報顯示,梁平的性別比例(即每100名女性的男子數)為109.5%,男性占52.27%,女性占47.73%。

民族

2014年人口年報顯示,梁平有34個民族, 漢族922672人,占總人口99.8%,少數民族33個、1568人,其中1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 土家族554人、 苗族255人、 壯族

227人、 侗族98人、 布依族82人、 彝族62人、 蒙古族48人、 瑤族42人、 仡佬族34人、 黎族30人、 滿族24人、 回族14人、 羌族10人等。

經濟

綜述

2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12590萬元,比上年增長(下同)9.6%。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435576萬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1702343萬元,增長

9.1%;第三產業增加值1174671萬元,增長11.8%。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3.1:51.4:35.5。

2018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8936萬元,增長1.1%。其中稅收收入128355萬元,增長10.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95504萬元,增長9.6%。

2018年,全區共發展各類市場主體6759戶。其中,內資企業995戶,外資企業1戶,個體工商戶568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83戶。全年新發展微型企業336戶。

第一產業

農業

梁平區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已建立糧油、 梁平柚、蠶桑、水禽、生豬、水產品、林竹、蔬菜等八大骨幹商品基地。

2018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41528萬元,增長5.1%。其中,農業292808萬元,增長7.5%;畜牧業97855萬元,下降0.6%;林業20022萬元,增長9.8%;漁業24891

萬元,增長1.3%;農林牧漁服務業5952萬元,增長5.3%。

2018年全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651115萬元,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分別為387781萬元、27557萬元、195268萬元、32111萬元和

8397萬元。

2018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97.1萬畝,增長0.05%。油料播種面積12.4萬畝,增長1.0%。蔬菜播種面積28.6萬畝,增長2.5%。水果種植面積12.5萬畝,增長4.0%。

2018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4.8萬噸,增長0.2%。其中,夏糧產量2.6萬噸,增長0.2%;秋糧產量32.1萬噸,增長0.3%。全年穀物產量27.3萬噸,減產0.01%;其中,稻

谷產量21.6萬噸,增長0.2%;小麥產量0.2萬噸,增長0.3%;玉米產量5.5萬噸,減產1.0%。水果產量12.9萬噸,增長6.4%。

2018年全年出欄生豬60.6萬頭,下降1.0%;出欄羊3.8萬頭,下降0.7%;出欄家禽933.0萬隻,增長1.1%;出欄牛1.7萬頭,下降2.4%。

第二產業

梁平區是中國西部塑料生態產業基地, 培育以生態塑料、集成電路、不鏽鋼製品、環保等新興產業集群為主的「一支柱四集群」特色工業體系。

2018年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231175萬元,增長6.9%,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7.2%,工業對GDP貢獻率達27.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1959136萬元、增長9.2%,其

中工業園區產值1479540萬元、增長11.7%;工業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75.5%,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總產值324627萬

元,增長4.1%,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16.6%。集成電路產業產值305487萬元,增長6.8%;綠色食品加工業產值497784萬元,下降1.2%;智能家居產業產值54882萬元,

增長0.5%;生態塑料產業產值126498萬元,增長19.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186227萬元,增長29.1%;產品銷售率98.67%,增長7.4個百分點。

2018年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471168萬元,增長15.7%。全區30家資質內建築企業,建築業註冊地產值達1423097萬元,增長7.3%。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96040萬元,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投資37678萬元,下降7.9%;第二產業投資400143萬元,增長0.8%;第三產業投資

1058219萬元,增長15.6%。

2018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629156萬元,增長18.7%,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的42.1%;民間投資860623萬元,與上年持平,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7.5%;工業投

資400143萬元,增長0.8%,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6.7%。

2018年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12712萬元,增長22.3%。其中,住宅投資215476萬元,增長31.4%;辦公樓投資4804萬元,增長44.0%;商業營業用房投資54389萬元,下

降10.4%。

2018年全年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60.4萬平方米,下降21.2%。其中,住宅47.1萬平方米,下降29.4%;商業營業用房11.6萬平方米,增長24.4%。

2018年全年全區商品房銷售額35.6億元,下降4.9%。其中,住宅26.2億元,下降12.5%;商業營業用房8.9億元,增長21.9%。

2018年全年完成棚戶區改造35萬平方米。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1521戶。

貿易

2018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6430萬元、增長14.2%,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66582萬元、增長14.1%,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79848萬元、增長15.8%;批發和零售業零

售額841592萬元、增長12.9%,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204839萬元、增長19.8%。在限額以上法人企業商品零售額中,通訊器材類企業增長11.9%,文化辦公用品類企業增

長13.9%,糧油食品類企業增長20.8%,飲料類企業增長33.4%,煙酒類企業增長15.3%,中西藥品類企業增長23.5%,汽車類企業增長20.9%,建築及裝潢材料類企業增

長22.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企業增長9.1%,化妝品類企業下降41.2%,日用品類企業增長13.8%,金銀珠寶類企業增長27.6%。

2018年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27176萬元,增長27.0%。實際利用內資增長29.0%。

旅遊

2018年,全區共接待遊客520.0萬人次,增長42.5%,其中國內遊客接待519.9萬人次、增長42.5%,海外遊客957人次、增長70.0%;旅遊總收入25.0億元、增長89.7%。全區4A級景區1個,星級賓館1家,旅行社2家。

金融

201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4100937萬元,比年初增加312353萬元,比年初增長8.2%;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967476萬元,比年初增加409245萬元,比年

初增長26.3%。

2018年全年實現保費收入56371萬元,下降3.6%,其中人壽保險36542萬元、下降10.2%,財產保險19829萬元、增長11.5%。全年保險賠付22877萬元,下降0.2%,其中

人壽保險賠付15627萬元、增長0.7%,財產保險賠付7250萬元、下降1.9%。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8年全區共有中等職業學校3所,普通中學32所,小學69所,幼兒園9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22001人,畢業生32312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2012人,在校生

5685人,畢業生1604人;普通高中招生4908人,在校生15142人,畢業生4986人;普通初中招生10155人,在校生28668人,畢業生7587人;普通小學招生7393人,在校

生52457人,畢業生9985人;學前教育招生6773人,在校生19931人,畢業生8138人;特殊教育招生34人,在校生118人,畢業生12人。

科學技術

2018年,全區新認定2家市級新型研發機構,累計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項目21項,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家、高新技術產品12個。全年共受理專利申請617件,其中發明專

利129件;獲得專利授權715件,其中發明專利24件。截至年底,全區有市級專家大院4家,專利授權數2521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84件。全區共有註冊商標5400件,馳

名商標1件,地理標誌量11件。

文化事業

2018年,區級廣播電視台1座,影劇院2個,文化館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3個,農家書屋313個。公共圖書館1個,紙質圖書90000冊,電子圖書100000冊。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1個,青少年兒童體育學校1個。全年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在冊11.1萬戶,其中數字電視實際用戶在冊8.8萬戶。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8.55%,電視人口

綜合覆蓋率達到95.56%。

醫療衛生

2018年年末全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個體辦診所)604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4000張,其中醫院床位2069張。全區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522

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328人,註冊護士1479人。

社會服務

2018年年末,全區共有4028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保障金2222.2萬元。21298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保障金8840.4萬元。特困人員供養3616

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546元/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410元/月,特困人員最低供養標準為710元/月。全區建有27個敬老院、1個社會福利院、1

個福利中心,擁有床位3097個,集中供養539人;社區活動服務中心74個。

人民生活

2018年全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25元,增長10.4%。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17元,增長8.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3元,

增長9.6%。全區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5187元,下降3.9%。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759元,下降6.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

出11491元,下降2.2%。

社會保障

2018年全年全區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免費辦理各類人員求職登記5405人次,免費開展職業指導5785人次,成功介紹4539人就業。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3658

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就業387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2090人,登記失業率3.5%,增長0.04個百分點。

2018年全區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98萬人,增長9.0%。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4.9萬人,增長0.8%。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1萬

人,增長8.9%;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8.4萬人,下降0.5%。工傷保險參保人數4.92萬人,增長3.1%。生育保險參保人數6.1萬人,增長8.9%;享受生育保險

待遇0.2萬人次,下降33.0%。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8萬人,增長9.0%。

郵電通信

2018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1114萬元,增長4.0%。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26654件,包裹業務2858件,快遞業務量1149252件。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5475戶,

增長10.2%;年末移動電話用戶615555戶,增長11.0%。年末互聯網用戶135715戶,增長34.9%。

資源環境

2018年全年全區水資源總量80788萬立方米,總用水量16839萬立方米,增長1.0%。全區森林面積86594.6公頃,其中新造林393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5.77%。

2018年全區城市生活污水處理量1187.87萬噸,增長6.1%。區域聲環境噪音平均等效聲級為51.9分貝。全年空氣質量滿足優良天數341天。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

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

扶貧攻堅

2018年全年安排財政性扶貧資金4695萬元,其中市級以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353萬元。全年農村扶貧對象脫貧人數637人,年末農村扶貧對象764人。

交通運輸

綜述

梁平區西面、北面均和 四川省接壤,距重慶主城區190千米,距 萬州60多千米,是四川省通向中國東部地區的必經之地。境內基本形成「十字交叉」的高速公路、鐵

路骨架網絡和「井字型」的國省道幹線公路網絡,國省道覆蓋90%以上的鄉鎮。

2018年全區公路通車裡程288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92.6公里。全區鐵路運營里程達到81.5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運里程46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貨物運輸

量2206萬噸、增長12.9%,公路貨物周轉量300769萬噸公里、增長7.8%;完成公路旅客運輸量738萬人次,下降22.6%;公路旅客周轉量36189萬人公里,下降18.7%。

2018年年末全區汽車擁有量68053輛。公共汽車營運車輛728輛,其中客運車輛452輛、公交車102輛、出租汽車174輛。全區行政村公路通達率100%,行政村公路通暢率

為100%,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為100%。

公路

國道:梁平區境內 318國道從東向西穿越,渝巫公路( 243國道)從南到北跨越;全境國道183.09千米,增幅68.6%。

省道:有省道S102梁開線、梁墊線、梁忠線等;2013年,省道新增94.77千米達到6條省道211.9千米,增幅80.9%。

高速公路: 渝萬高速公路從南向北貫通, 南大梁高速公路在碧山鎮由四川 大竹縣接入, 黔梁高速公路(在建)在鐵門鄉進入 忠縣。

鐵路

梁平有 達萬鐵路、 渝萬城際鐵路等鐵路幹線;2010年 達萬鐵路整體電氣化改造完成設有 梁平站; 渝萬城際鐵路設有 梁平南站,建成通車後,重慶主城到梁平的

時間將縮短到40分鐘。

風景名勝

主要景點一覽表 雙桂堂   

雙桂堂又名「福國寺」、「萬竹山」,由破山海明禪師於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創建,因有兩株桂花樹而得名,座落在三峽腹地—重慶市梁平金帶鎮境內,是全

國重點寺廟、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西南佛教禪宗祖庭」之美譽。 占地160餘畝,有關聖殿、彌勒殿、大雄殿、文殊殿、破山塔、大悲殿、藏經樓,位置從

前到後,地勢由低到高,平行排列在中線上,均勻而對稱;客堂僧寮分布兩旁,天井海壩點綴其間,主次分明,虛實相生,自成體系;迴廊曲巷,長亭短榭,廊巷緊

連,巧妙地連接成一個結構恢宏的宮殿式建築群。

雙桂湖    雙桂湖景區位於雙桂旅遊區內,距雙桂堂5千米,距城區3千米,與渝萬高速及縣城至雙桂堂的旅遊公路跨界而過。雙桂湖總面積7365畝,其中水面面積1800畝,水位高程118.3-186.3公頃,長於東西而狹於南北


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東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重慶市梁平城區東南,共有自然、人文景觀74處,森林面積3780公頃;是森林型、湖泊型兼具的自然風景區,古稱高梁山,屬大巴山脈的一部

分,因在梁平大壩的東邊而得名。2001年經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建立的東山國家森林公園;主要景觀有:高梁聳翠、菩薩頂寺廟遺址、碉樓、烏龜石、城南霧色、雙

包寨、花園寨、安寧寨、南華寨、羅斗寨、蟠龍洞(梁山八景之一)、白蓮洞、老龍洞、崖泉瀑布(梁山八景之一)、寶珠山、百步梯(古驛道)、放翁峽、銀杏古

樹、斗大黃荊、雙桂湖、蟠龍湖、芬芳谷、伊甸園等。    百里竹海    百里竹海為重慶市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梁平西北 竹山鎮和 七賢鎮境內,是集竹林、山水、人文於一體的綜合型旅遊景區。兩山夾一槽的成片竹林天然長成,綿延百

里,故名「百里竹海」。1995年經四川省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風景名勝區。百里竹海有35萬畝的成片竹林、竹類品種37個,

為中國最大高山竹海,海拔海拔在600—1180米之間。被譽為「竹類博物館」。景區內有明月湖、百竹園、觀音洞、天星塘、竹豐天池、小峨眉山、貓兒寨革命老區、

狐狸嘴等50餘個景點。

文峰塔   文峰塔,是中國第一高筆峰石塔,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重慶市梁平縣城西的平原大壩上;初名「文風塔」,始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距今180餘年。清光緒

年間,文峰塔進行過一次大的維修,工程歷時十年之久,竣工後更名為「文峰塔」。塔高35.68米,其高度為全國第二,僅次於福建泉州石塔。此塔是八角十二層空心

通體石塔。石塔所選青沙石質地堅硬,每塊石橫截面為31×40厘米的方形,其長度170厘米(亦即塔身的厚度),每層塔壁石料用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而成。 文峰塔

為梁平壩子的風水塔。2002年,文峰塔被確定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印山 佛印山,位於梁平縣福祿鎮福山村,海拔1168米。因其山勢形如佛爺的大印章,故名佛印山,亦因其山間常年雲霧繚繞,被稱為佛雲山。

蟠龍洞    蟠龍洞是中國四大蟠龍古洞之一,位於重慶市梁平城南部蟠龍鎮;是洞穴類景觀,為「梁山八景」之一,史稱「古洞蟠龍」。蟠龍洞分水洞和旱洞,水旱兩洞上下錯落,水洞碧波常流,深邃莫測;旱洞有二石首尾相蟠呈龍狀,旁有噴霧崖。洞口垂着一條長10米左右酷似舌狀的鐘乳石。主要景點有:古洞蟠龍、「雌雄銀杏」、鄭家洞、崖泉瀑布、百步梯、斗大黃荊。   

歷史文化

截至到2013年,梁平區的 梁山燈戲、 梁平木版年畫、 梁平癩子鑼鼓、 梁平竹簾、 梁平抬兒調等五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另外,梁平還有市級保護

名錄15個,縣級保護名錄87個。

梁平國家級非遺名錄    梁山燈戲    梁山燈戲俗稱「包頭戲」,興於漢代,盛於唐朝,系流傳於梁平區境內的一種地方小戲,梁平縣過去叫梁山縣,故名;2006年梁山燈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名錄。

梁平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起於明代,盛於清末民初,屬木刻水印年畫,是梁平區為慶賀年節而印製的一種民間藝術品。大體可分為門神類、神話故事、戲曲故事三大類。與四川

的綿竹年畫、夾江年畫並稱西南三大年畫。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梁平癩子鑼鼓    梁平癩子鑼鼓系梁平區境內流傳的一種民間器樂。據清代梁平區文人藍逸清的《竹枝詞》所記,梁平癩子鑼鼓在明清時期已廣為盛傳;2006年,梁平癩子鑼鼓被列為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梁平竹簾    梁平竹簾系梁平區以竹絲為主要原料編織並畫上精美圖畫的工藝美術品,起源於宋代;2008年梁平竹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梁平抬兒調    梁平抬兒調是梁平區域內流傳於民間的一種音樂形式。一般為四句或八句,一、二、四句押韻,第三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哼唱的調子分上下兩句,前槓哼唱上句,

後槓跟着重複哼唱上句,前槓再哼唱下句,後槓也跟着哼唱下句。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政府領導

蒲繼承:重慶市梁平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黨組書記

陳道彬:重慶市梁平區委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黨組副書記

付云:重慶市梁平區委常委、梁平工業園區黨委委員、書記

唐軍:重慶市梁平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唐詩平:重慶市梁平區政府副區長

胡立:重慶市梁平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雷旭東:重慶市梁平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徐勇:重慶市梁平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邱樹洪:重慶市梁平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梁平區公安局局長、督察長(兼)

李德平:重慶梁平區監察委員會主任。

視頻

2020重慶雙曬:梁平文旅精品90秒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