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西
法學家、大學教授
出生 1924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梁宋雲

梁西(Liang Xi)

梁西先生,國際組織法專家,1924年生,湖南安化人。1953--1982年執教於北京大學。[1]

從1983年起執教於武漢大學,現任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法教授,博士生與博士後導師。

兼任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武大文獻信息中心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

中國國際法學會理事;兼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法律顧問,湖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律顧問。梁先生是我國50年代大學教師中最早的兼職律師之一,

曾多次出席最高人民法院與北京市法院重大涉外案件的庭審。1955年5月最高法院開庭審理"卡麥隆(L.W.Cameron)駕駛美機侵入中國領空"一案,

他接受委託擔任被告律師。此案在中美關係史上關係重大,舉世矚目。

社會工作

梁先生於1950年畢業生武漢大學法律系之後,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與鑽研當時蘇聯及西方法學,長期主攻國際法。

他在求學階段形成的"注意積累材料,講求據實分析,不愛人云亦云,勤於個人思考"的學風,對其日後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有深刻影響。

他從事法學教育已40多年,從1986年起招收博士生,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國際法人才。

經其直接指導畢業並獲國際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數十名研究生中,已有不少人在教學科研單位、外交部及香港等地涉外工作部門,擔任高級職務並發揮重要作用。

他是國內"國際組織法"新課程的最先創設者,是"國際組織法學"的奠基人。[2]

其有關國際組織的專著,起了填補國內學科空白的作用,曾多次參加在香港和北京舉辦的國際書展,並於1996年獲國家教委一等獎,被指定為全國高等學校通用教材。

其有關國際組織的譯作,對我國1971年在聯合國恢複合法席位後的初期工作有實用價值,曾獲國內和聯合國秘書處的讚賞。

1984年,梁西教授準備多年的學術專著《現代國際組織》出版,是國內首次全面系統闡述國際組織法的一本專著,博採中西,見解獨到,

他的《國際組織法》經過五次修訂,被教育部指定為全國高校通用教材,1996年曾獲國家教委一等獎。

如今,以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等為代表的國際組織法學已成為熱點中的熱點;他協助韓德培先生創辦的國際法研究所已成長為該領域惟一的國家文科重點研究基地。

此外,他還主編了《國際法》,並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在海內外產生學術影響。

主要著作

梁先生的主要著作有:《國際法》、《現代國際組織》及其增訂版《國際組織法》等 。[3]

代表法學術論文有:《國際法的社會基礎與法律性質、《論國際法的發展》、《聯合國與中國》、《現代國際法中的集體安全制度》、《聯合國:奔向二十一世紀》等。

主要譯著有:《希思外交報告:舊世界新前影》、《聯合國與裁軍》等。重要譯文有《從國際司法角度看聯合國的各項原則》、《非洲國家與國際法淵源》、《新國際經濟秩序及其對國際法的影響》等。

其《國際組織法》(專著)和《國際法》(主編)兩書,均於1996年以繁體字在台灣地區出版發生,頗具學術影響。

中國國際組織法的開拓者

2016年04月14日,記者走進綠樹成蔭、春花爛漫的武漢大學。「櫻花這幾天都謝了,只有幾株晚櫻還開着!歡迎你來呀!」92歲的梁西先生,十分平易近人地和記者聊起來。

梁先生詼諧地說:「我做了一輩子『教書匠』,就專心種我那『一畝三分地』,精耕細作,終身不怠,但我無怨無悔。」

1983年,梁先生從北京大學重返母校武漢大學任教,培養了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內的大批國際法專門人才,並出版了《國際組織法》等重要專著。他的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與中國在國際社會發揮的作用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梁西生於湖南安化縣大橋鄉董家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5歲時入私塾讀書,3年後因家境清寒而輟學,和舊社會很多小孩一樣,成了個「放牛娃」。但9歲那年,因為父親不識字,把一張賣牛契約誤認為是抵押契約,在上面按了手印。一頭黃牛,就硬生生被人牽走了。此事對他的刺激很大很大,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繼續上學!」後來,父母親也終於勉強答應,咬緊牙關供兒子讀小學。

在日本侵略者的轟炸聲中,梁西走進了他的中學時代。一寸山河一寸血,哪裡還安放得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但他仍堅持繼續發奮苦讀。同時他還十分欣賞魯迅、巴金等進步作家的作品。高中二年級時就創作發表了《兩地薔薇》《樊城風雨》《文明與野蠻》等多篇抗日題材的短篇小說和小品文。

1946年,他以一篇熱血沸騰的作文《多難興邦》和各科優異成績考入武漢大學,並選擇法律作為自己畢生的專業。

聊到此時,梁先生抬起頭來,看着法學院會客室牆壁上周鯁生校長生前書寫的剛勁的「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的名言,陷入了深沉的回憶。

大二那年,曾任「中國赴舊金山聯合國成立大會代表團」顧問的周鯁生校長,為法學院開設了國際法課程,詳細講解了歷次不平等條約對我國的束縛、壓力、影響和危害。他深情地說:「周老師其人其名都擁有非凡的感召力,講課有學者的大家風度,平實而不假於辭色。周校長講課時旁徵博引和嚴謹的論證分析,令人着迷。尤其是關於對華不平等條約的講述,使我深深地感到中國在國際社會『弱國無外交』的屈辱地位,並勾起了我對日本法西斯在華暴行的痛苦記憶,進一步堅定了我學習國際法的念頭。老校長博大的愛國情懷和他高尚的人格及無比非凡的魅力,讓我仰慕不已,決定追隨老師的腳步,走上了國際法的研究道路!」

武大畢業後,梁西曾在中國人民大學進修蘇聯法學,此後即長期主攻國際法,並從事國際法的教學。

1953年,梁西經組織分配並應馬寅初校長之聘到北京大學教書,參與了法律系的恢復重建工作。1955年,他開始走上講台。也是在那一年,最高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卡麥隆(L.W.Cameron)駕駛美機侵入中國領空」一案,他接受委託,擔任被告辯護律師。「在當時那個環境下接受這個任務,我曾有很多顧慮。為入侵我國領空的美國人辯護,為什麼?」但是,思來想去,最後他還是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他說:「擔任辯護律師,不是為那個美國人辯護,而是為了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尊嚴!我們是一個法治國家!」

「文革」中期,梁西被下放到鄱陽湖畔「北大五七分校」,又過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放牛生活。他風趣地說:「幸運的是,沒多久我就躲進了一個『防空洞』。」

原來,為做好尼克松訪華的準備,周總理要外交部準備資料,外交部又將一部分任務轉交給了北大法律系。梁先生與王鐵崖芮沐趙理海沈宗靈等7位組成了一個編譯組。連續多年分工合作,翻譯出版了《聯合國與裁軍》《聯合國手冊》《尼克松:六次危機》《希思外交報告:舊世界和新前景》等6部書,並編譯了大量有關國際關係的文件,對我國1971年在聯合國恢複合法席位後的初期工作有重要參考價值,獲得了國內外和聯合國秘書處的讚賞。借這個「防空洞」,他本人還專門就聯合國編譯了200多萬字的相關資料和文獻。「後來,凡是與聯合國和國際組織相關的文稿,最終都由我統一再譯校一次。他們幾位都知道我對這個很感興趣。」

之所以感興趣,是因為他已敏銳地感受到,國際組織在未來世界中必將愈來愈重要,而中國在聯合國也將起到日益突出的作用。厚積而薄發,「文革」一結束,他就構建出了研究國際組織法的基本體系,並在北大率先創設了我國有史以來的「國際組織法」這門嶄新課程。

作品介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