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棕樹鳳冠鸚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棕樹鳳冠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鈎曲。

棲息於熱帶雨林中,森林邊緣地帶、開闊稀樹的草原地帶等。

以植物種子及嫩芽為食。通常成對活動,繁殖期聚小群,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

外形特徵

棕樹鳳冠鸚鵡體長49-68厘米,翼展70-100厘米,體重500-950克。是十分美麗且獨特的鳳頭鸚鵡,

由於臉部沒有羽毛的特色與金剛鸚鵡一樣,所以又有人稱「椰子金剛」,

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鸚鵡。 成年鸚鵡,頂冠如波峰縷縷聳立在頭頂部,頗為壯觀。

巨大的鳥喙僅次於紫藍金剛鸚鵡,位居鸚鵡界第二。上下頜骨強烈彎曲,

兩下頜骨不相交,是鳳頭鸚鵡中唯一上下鳥喙無法完全密合,能看見其紅黑色條紋的舌頭的種類。

全身黑灰色,有着灰黑色的羽冠,臉部的裸皮一般為淺紅色,

其顏色從白色到暗紅色有變化,顏色的亮度取決於生存的環境和鸚鵡的健康狀態。

像金剛鸚鵡一樣,興奮或激動的時候,面頰的裸皮也會變的潮紅,同時頭部的羽冠會揚起。虹膜黑色,腳爪黑灰色。

飼養摘要

籠養的棕櫚鳳頭鸚鵡很活耀,一但適應新環境後即非常強壯,

但若綁在站架上或小籠舍中則會顯的了無生氣,看似十分沉默與封閉,

啃咬力強,提供新鮮的樹枝供啃咬,適應期可能有餵食的問題,

是因食物改變與環境的改變所產生的問題,甚至不吃食物,這尤其易發生在野生鳥的身上,

雖為大型鳳頭鸚鵡,但是他們和其它大型鳳頭鸚鵡比起來算安靜很多,

不會常閒來無事的大聲清喉嚨;野生鳥在籠養幾年穩定後也常會發生不明死亡的情形

生態習性

棕樹鳳冠鸚鵡在新幾內亞的族群多棲息於熱帶雨林中,

森林邊緣地帶、開闊稀樹的草原地帶等,澳洲族群分布在森林、次生林和成熟的林地、桉樹林地及其鄰近的雨林區等地。

棕樹鳳冠鸚鵡喜歡坐落在樹木繁茂的地方,林區邊緣適合它們覓食和築巢。

有時單獨一隻活動,常成對或5、6隻聚集活動,覓食也會聚集30左右的小群。

單獨的棕櫚鳳頭鸚鵡,日出時開始的活動,會選擇高枝無葉的樹木,直到月光照亮了寧靜的夜晚。

雄鳥會用巨大有力的嘴剝開食用又大又硬的種子與堅果,水果、嫩芽、漿果也是主要食物,

它們臉部的顏色會依情緒而改變,受驚嚇或興奮時會由粉紅色變深紅色。

繁殖期對留在其領土邊界之外的亞成鳥和非親鳥並不在意。

生長繁殖

棕樹鳳冠鸚鵡不會挖樹洞,一般利用樹上天然的空巢築窩。

由於它們的體型大、尾巴長,要求的樹洞也特別大,有時甚至超過100歲的古樹。

鳥巢具地面有一定高度,巢體具有的直徑為25-60厘米,深度往往接近一米。

擁有這樣的巢穴,就難避免與其他鳥類,有袋類動物,爬行動物,甚至蜜蜂之間,

發生偶爾的爭巢打鬥。棕櫚鳳頭鸚鵡會採用不同的植物材料,如桉樹樹枝,竹子,

柳樹來裝飾自己的巢。它們生活的地區有許多適合築巢的材料,在繁殖季節開始,

它們會頻頻造訪問這些地區,取材鋪巢。一年又一年,重複使用相同的巢。

棕樹鳳冠鸚鵡繁殖期約在8-1月,一窩只產1枚卵,偶爾兩枚,孵化期約30-33天。

父母雙方共同孵化,而雄鳥照顧的更多,特別是飼養育雛,它得負責去尋找食物,

餵養小鳥和雌鳥。雛鳥出生後赤裸裸的,沒有任何羽毛,母親將讓依偎在身旁,

使它保持足夠的體溫。性成熟的年齡大約為6至7年。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