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密花毛蘭(蘭科、毛蘭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密花毛蘭
圖片來自 蘭花百科網

開花的種類——密花毛蘭(蘭科、毛蘭屬植物)

假鱗莖緊靠,圓柱形或紡錘形,具單節間,頂生2-4枚葉。葉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具7-11條主脈。花序1-3個,從假鱗莖頂端的葉的外側發出,長4-5厘米,密生許多花,基部具2枚鞘;花白色,僅唇瓣先端黃色;花瓣橢圓形,長約5毫米,寬2毫米,先端圓鈍;唇瓣輪廓近菱形,長寬各約5毫米,基部收狹成爪,3裂。花期7-10月。

生於海拔800-2800米的山坡林中樹上或河谷林下的岩石上。分布於中國雲南和西藏、尼泊爾、錫金、印度東北部、緬甸和泰國。此花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密花毛蘭(學名:Eria spicata (D. Don) Hand.-Mazz.):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密花毛蘭
  • 拉丁學名「」Eria spicata (D. Don) Hand.-Mazz.
花瓣橢圓形
圖片來自 蘭花百科網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微子目
  • 科:蘭科
  • 亞 科:蘭亞科
  • 族:樹蘭族
  • 屬:毛蘭屬
  • 種:密花毛蘭
  • 命名者及年代:Hand.-Mazz., 1936
  • 保護級別:列入CITES附錄 Ⅱ

形態特徵

密花毛蘭假鱗莖緊靠,圓柱形或紡錘形,長3-16厘米,粗0.5-1.5厘米,具單節間,幼嫩時被5-6枚膜質鞘,頂生2-4枚葉。葉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22厘米,寬1-4厘米,先端鈍,基部漸狹,具7-11條主脈。

花序1-3個,從假鱗莖頂端的葉的外側發出,長4-5厘米,密生許多花,基部具2枚鞘;花序軸、花梗和子房密生鏽色柔毛;花苞片披針形,與花梗和子房近等長,長約8毫米,先端漸尖,無毛;花白色,僅唇瓣先端黃色;中萼片橢圓形,長約6毫米,寬2.5毫米,先端圓鈍;側萼片卵狀三角形,偏斜,長約6毫米,先端急尖,基部與蕊柱足合生成萼囊。

花瓣橢圓形,長約5毫米,寬2毫米,先端圓鈍;唇瓣輪廓近菱形,長寬各約5毫米,基部收狹成爪,3裂;側裂片卵狀三角形,與中裂片相交約成直角;中裂片較側裂片小,增厚,三角形,長約1毫米,基部寬約1.5毫米,先端漸尖;蕊柱短,長約2毫米,上端稍膨大;蕊柱足長約3毫米;花粉團倒卵形。蒴果圓柱形,長約1.5厘米,粗近3毫米。花期7-10月,果期不詳。

生長習性

蘭花一般生長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雜木林陰下。或有遮陰,日照時間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氣濕度大且空氣能流通的地方,有時也生于山溪邊峭壁之上。 蘭花宜種植於空氣流通的環境。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於休眠狀態。如氣溫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溫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裡,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 蘭花是肉質根,適合採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鬆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繁殖方式

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長健壯,假球莖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後每叢至少要保存5個連結在一起的假球莖。分株前要減少灌水,使盆土較於。分株後上盆時,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鋪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細土,然後用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將假球莖剛剛埋入土中力度,盆邊緣留2厘米沿口,上鋪翠雲草或細石子,最後澆透水,置陰處10-15天,保持土壤潮濕,逐漸減少澆水,進行正常養護。 [1]

植物文化

蘭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堯之世就有種植蘭花的傳說。古人認為蘭花「香」、「花」、「葉」三美俱全,又有「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四清,是「理想之美,萬化之神奇」。最早賦予蘭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據東漢蔡邕《琴操》載:孔子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幽蘭獨茂,蔚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真正的蘭花文化則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種蘭、愛蘭、詠蘭,以蘭花為寄託,千百年來一直影響着後人。後世詩人在詠蘭時,也有許多的名句,比如陳子昂的「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劉克莊的「一從夫子臨軒顧,羞伍凡葩鬥豔濤」。詩人們將蘭花的高潔與人格完美聯繫起來,使得蘭花文化不斷得以拓展和延續

蘭花以高潔、清雅、幽香而著稱,葉姿優美,花香幽遠。自古以來,蘭花都被譽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已廣泛在民間人格化了。蘭花對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父母以蘭命名以表心,畫家取蘭作畫以寓意,詩人詠蘭賦詩以言志。蘭花的形象和氣質久已深入人心,並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劇以「蘭步」、「蘭指」為優美動作,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稱為「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做「蘭交」,把人的芳潔、美慧喻為「蘭心蕙 質」。又把傑出人物的去世比作「蘭摧玉拆」。蘭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徵。

密花毛蘭(學名:Eria spicata (D.Don) Hand.-Mazz.)

毛蘭屬,附生蘭花。產於中國的雲南南部和西藏南部至東南部;分布於尼泊爾、印度、細甸和泰國也有分布,生於海拔800-2800米林中樹幹和岩石上。

花期:7-10月。 [2]

密花毛蘭栽培

中溫或高溫溫室栽培。

可根據栽培種類的分布地區和海拔高度來確定其栽培需要的溫度。大多喜歡潮濕和陰蔽的環境。因其生態環境變化比較大,很難用一種栽種方式完全滿足要求。假鱗莖比較矮小的種類可淺盆栽種或綁縛種植於蕨板上;假鱗莖比較長的種類,如具蘆葦狀莖的種最好栽種於吊籃中。盆栽基質可以用蛇木屑、蕨根或樹皮塊等排水良好的基質。旺盛生長時期應保證有充足的水分和肥料供應;施肥的濃度只相當於一般植物的一半左右即可。

分布在亞熱帶和熱帶高山區的種類大多有明顯的休眠期。在假鱗莖生長成熟開始至休眠期內應適量減少澆水,保持盆栽基質微干。停止施肥,降低溫室的溫度。毛蘭屬栽培中應避免經常換盆。

保護等級:

國家保護:(Ⅱ級)

CITES:LC

IUCN:

毛蘭屬(學名:Eria Lindl.)

是蘭科下的一個屬,附生植物,通常具根狀莖。莖常膨大成種種形狀的假鱗莖,少有不膨大者,具1至多節,基部被鞘。全屬約370餘種,分布於亞洲熱帶至大洋洲。中國有43種,分布於南部各省區。

形態特徵

附生植物,通常具根狀莖。莖常膨大成種種形狀的假鱗莖,少有不膨大者,具1至多節,基部被鞘。葉1至數枚,通常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的節上,較少在不膨大的莖上呈二列排列或散生於莖上。花序側生或頂生,常排列成總狀,較少減退為單花,被綿毛或無毛;花苞片小或稍大;花通常較小,少有較大並具鮮艷色彩;萼片背面與子房被絨毛或無毛;萼片離生;側萼片多少與蕊柱足合生成萼囊;花瓣與中萼片相似或較小;唇瓣生於蕊柱足末端,具或不具關節,無距,常3裂,上面通常有縱脊或胼胝體;蕊柱短或長,具長短不同的蕊柱足;花葯為不完全的4室;花粉團8個,每4個成一群,蠟質,基部收狹成柄狀,附着於粘盤上。蒴果圓柱形。

下級分類

  • 長囊毛蘭組:Sect. Aeridostachya Hook. f.
  • 竹葉毛蘭組:Sect. Bambusifoliae Hook. f.
  • 山毛蘭組:Sect. Conchidium (Lindl.) Lindl.
  • 長莖毛蘭組:Sect. Cylindrolobus (Bl.) Lindl.
  • 基花毛蘭組:Sect. Dendrolirium Lindl. (Bl.)
  • 毛蘭組:Sect. Eria
  • 有節毛蘭組:Sect. Hymeneria Lindl.
  • 竹枝毛蘭組:Sect. Mycaranthes Rchb. f.
  • 密花毛蘭組:Sect. Pinalia Lindl.
  • 大足毛蘭組:Sect. Polyura Schltr.
  • 側花毛蘭組:Sect. Secundae Leavitt
  • 毛苞毛蘭組:Sect. Strongyleria Pfitz.
  • 高脊毛蘭組:Sect. Trichosma Lindl.
  • 毛鞘毛蘭組:Sect. Trichotosia Bl.
  • 長苞毛蘭組:Sect. Xiphosium (Griff.) Lindl.

半柱毛蘭

高脊毛蘭組:Sect. Trichosma的半柱毛蘭Eria corneri Rchb. f.

植物體無毛;假鱗莖密集着生,卵狀長圓形或橢圓狀,長2-5厘米,粗1-2.5厘米,被2-3枚膜質鞘或鞘撕裂或脫落,頂端具2-3枚葉。葉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干時兩面出現灰白色的小疣點,長15-45厘米,寬1.5-6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收狹成長2-3厘米的柄。花序1個,從假鱗莖近頂端葉的外側發出,長6-22厘米,基部為1枚膜質鞘所包;花序具10餘朵花,有時可多達60餘朵花;花苞片極小,三角形,長約1毫米;花梗和子房長7-8毫米;花白色或略帶黃色;萼片和花瓣上均具白色線狀突起物,干時不明顯;中萼片卵狀三角形,長約10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漸尖;側萼片鐮狀三角形,長近10毫米,寬約5毫米,先端圓鈍並具小尖頭,基部與蕊柱足形成萼囊;萼囊鈍;花瓣線狀披針形,略鐮狀,近等長於側萼片,寬僅1.2毫米;唇瓣輪廓為卵形,3裂,長近10毫米,寬6毫米;側裂片半圓形,先端圓,近直立;中裂片卵狀三角形,長3-3.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鈍;唇盤上面具3條波狀褶片,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中裂片上面具多條密集的雞冠狀或流蘇狀褶片;蕊柱長約3毫米,半圓柱形;蕊柱足長約5毫米;藥帽長約1毫米,褐色(干時);花粉團黃色,倒卵形,扁平,長約0.5毫米。蒴果倒卵狀圓柱狀,長約1.5厘米,粗約5-6毫米;果柄長約3毫米。花期8-9月,果期10-12月,次年3-4月蒴果開裂。

產福建南部、台灣、海南、廣東西部、香港、廣西南部、貴州西南部和雲南東南部。生於海拔500-1500米的林中樹上或林下岩石上。日本(琉球群島)和越南也有分布。

鈍葉毛蘭

有節毛蘭組:Sect. Hymeneria的鈍葉毛蘭Eria acervata Lindl.

假鱗莖紡錘狀,有時酒瓶狀,長2-4厘米,粗0.6-1.5厘米,有時扁平,通常2-3個或有時8個密集着生成一排,具2-5枚鞘。葉2-4枚生於假鱗莖頂端,長圓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0.8-2厘米,先端鈍並稍不等側的2裂,基部漸狹,無柄,具8-9條主脈。花序1-3個,從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的葉腋發出,長3-6厘米,具4-7朵花;花序軸無毛;花苞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0.5-1厘米,寬0.2-0.3厘米,先端長漸尖,邊緣稍具疏細齒;花梗和子房長約1厘米;萼片和花瓣白色;中萼片狹卵形,長約6毫米,寬2毫米,先端漸尖,具5脈;側萼片鐮狀披針形,長約7毫米,寬5-6毫米,先端漸尖,基部與蕊柱足合生成長萼囊;花瓣披針形,長6毫米,寬近2毫米,先端鈍;唇瓣黃色,輪廓近寬菱形,長7毫米,寬6毫米,基部具膝狀關節,3裂;側裂片鐮狀長圓形,寬約2毫米;中裂片近圓形,直徑近3毫米;唇盤上具3條縱貫的龍骨狀褶片從基部延伸至中裂片中部;蕊柱長近3毫米;蕊柱足長約4毫米;花葯頂生,黃色,橢圓形,長近2毫米;花粉團近倒三角形,稍扁,長約0.7毫米,深褐色(干後)。蒴果長圓柱形,長2.7厘米,粗0.4厘米。花期8月,果期9月。

產雲南南部(勐臘、勐海、景洪)和西藏東南部(墨脫)。生疏林中樹幹上,海拔600-1500米。錫金、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也有分布。

足莖毛蘭

高脊毛蘭組:Sect. Trichosma的足莖毛蘭Eria coronaria (Lindl.) Rchb. f.

植物體無毛,干後全體變黑,具根狀莖;根狀莖上常有漏斗狀革質鞘,鞘長6-7毫米,先端邊緣白色;假鱗莖密集或每隔1-2厘米着生,不膨大,圓柱形,長5-15厘米,粗3-6毫米(干時),基部被1枚多少撕裂成纖維狀的鞘。葉2枚着生於假鱗莖頂端,1大1小,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較少卵狀披針形,長6-16厘米,寬1-4厘米,先端通常急尖或鈍(小葉有時先端漸尖),基部收窄,無柄,主脈通常9條。花序1個,自兩葉片之間發出,長10-30厘米,具2-6朵花,上部常彎曲,基部具1枚鞘狀物;花苞片通常披針形或線形,長5毫米,寬近1毫米,極少卵狀披針形,長達8毫米,寬3毫米;花梗和子房長約1.5厘米;花白色,唇瓣上有紫色斑紋;中萼片橢圓狀披針形,長約17毫米,寬約5毫米,先端鈍;側萼片鐮狀披針形,長約15毫米,寬近5毫米,先端鈍,基部與蕊柱足合生成明顯的萼囊;花瓣長圓狀披針形,與中萼片近等長,寬約4.5毫米,先端鈍;唇瓣輪廓長圓形,長14-15毫米,寬11-12毫米,3裂;側裂片半圓形或近長圓形,與中裂片幾成直角或銳角;中裂片三角形或近四方形,長近5毫米,寬4毫米,先端急尖或近平截;唇盤上面具3條全緣或波浪狀的褶片,自基部延伸到近中裂片頂部,並在中裂片分支出2-4條圓齒狀或波浪狀的褶片;蕊柱長約5毫米;蕊柱足長約5毫米;花粉團黃色。蒴果倒卵狀圓柱形,長約2厘米;果柄長約3毫米。花期5-6月。

產海南、廣西(十萬大山、環江、凌樂)、雲南南部及西北部(貢山)和西藏東南部(墨脫)。生於海拔1300-2000米的林中樹幹上或岩石上。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和泰國也有分布。 [3]

* 密花毛蘭

密花毛蘭組:Sect. Pinalia的密花毛蘭Eriaspicata(D. Don) Hand.-Mazz.

假鱗莖緊靠,圓柱形或紡錘形,長3-16厘米,粗0.5-1.5厘米,具單節間,幼嫩時被5-6枚膜質鞘,頂生2-4枚葉。葉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22厘米,寬1-4厘米,先端鈍,基部漸狹,具7-11條主脈。花序1-3個,從假鱗莖頂端的葉的外側發出,長4-5厘米,密生許多花,基部具2枚鞘;花序軸、花梗和子房密生鏽色柔毛;花苞片披針形,與花梗和子房近等長,長約8毫米,先端漸尖,無毛;花白色,僅唇瓣先端黃色;中萼片橢圓形,長約6毫米,寬2.5毫米,先端圓鈍;側萼片卵狀三角形,偏斜,長約6毫米,先端急尖,基部與蕊柱足合生成萼囊;花瓣橢圓形,長約5毫米,寬2毫米,先端圓鈍;唇瓣輪廓近菱形,長寬各約5毫米,基部收狹成爪,3裂;側裂片卵狀三角形,與中裂片相交約成直角;中裂片較側裂片小,增厚,三角形,長約1毫米,基部寬約1.5毫米,先端漸尖;蕊柱短,長約2毫米,上端稍膨大;蕊柱足長約3毫米;花粉團倒卵形。蒴果圓柱形,長約1.5厘米,粗近3毫米。花期7-10月,果期不詳。

產雲南南部(勐臘、景洪)和西藏南部至東南部(吉隆、樟木、墨脫)。生於海拔800-2800米的山坡林中樹上或河谷林下的岩石上。尼泊爾、錫金、印度東北部、緬甸和泰國也有分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