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佩蘭(菊科、澤蘭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葉似澤蘭
圖片來自 酷蜜蜂

開花的種類——佩蘭(菊科、澤蘭屬植物)

菊科澤蘭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為綠色或紅紫色;葉片較大,為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總苞為鍾狀,全部苞片為紫紅色,苞片外面沒有毛;花為白色或帶微紅色;果實為圓柱形,成熟的時候為黑褐色;冠毛白色。花、果期7—11月。該植物為芳香草本,香似蘭花,古代婦女、兒童喜歡將其佩於身上,故名佩蘭。

佩蘭分布於中國河北、山東、江蘇、廣東等省區,商品藥材來源於野生或栽培,栽培品主產於江蘇、浙江河北、山東等省。生佩蘭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怕旱、怕澇,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土栽培為宜。佩蘭的繁殖方法為種子或地下莖繁殖,以地下莖繁殖為主。

佩蘭具有化濕,解暑的功效。主治濕阻中焦,暑濕,濕溫初起,其功效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經疏》中有記載。佩蘭花深秋開放,隨風搖曳,具有觀賞價值。在梅蘭竹菊中,最早成為美好象徵並被世人賦予「君子」品格的,就屬「蘭」了,即佩蘭。

佩蘭(學名: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氣味芬芳
圖片來自 0415花卉網

基本信息

  • 中文名:佩蘭
  • 拉丁學名: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目:菊目
  • 科:菊科
  • 屬:澤蘭屬
  • 種:佩蘭命
  • 名者及年代:Turcz.,1851

植物學史

名稱由來

該植物為芳香草本,香似蘭花,古代婦女、兒童喜歡將佩蘭佩戴於身上,故名謂之「佩蘭」。

佩蘭始載於《本經》上品,原名蘭草。《本草拾遺》曰: 蘭草與澤蘭二物同名……按蘭草本功外主惡氣,香澤可作膏塗發,生澤畔。葉光潤,陰小紫。《蜀本草》:《圖經》云:葉似澤蘭,尖長有歧,花紅白色而香,生下濕地。《綱目》謂:蘭草、澤蘭一類二種也。俱生水旁下濕處。二月宿根生苗成叢,紫莖素枝,赤節綠葉,葉對節生,有細齒。但以莖圓節長,而葉光有歧者,為蘭草;莖微方,節短而葉有毛者,為澤蘭。綜上所述形態特徵、生態環境及用途,並參考《綱目》《植物名實圖考》蘭草之附圖,所述蘭草,即今之菊科植物佩蘭。

植物歷史:湖南長沙西漢初年馬王堆古墓中曾發現有該種植物保存完好的瘦果及碎葉殘片。

植物別稱:此種名稱較多,北方和江蘇通稱佩蘭,江西、湖北、湖南、貴州通稱蘭草,北方亦稱香草;江蘇有時又稱八月白,失力草,湖北有時稱鐵腳升麻或稱杆升麻。

形態特徵

佩蘭,菊科澤蘭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0-100厘米。根莖橫走,淡紅褐色。莖直立,綠色或紅紫色,基部莖達0.5厘米,分枝少或僅在莖頂有傘房狀花序分枝。葉片較大,為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全部莖枝被稀疏的短柔毛,花序分枝及花序梗上的毛較密。中部莖葉較大,三全裂或三深裂,總葉柄長0.7-1厘米;中裂片較大,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10厘米,寬1.5-2.5厘米,頂端漸尖,側生裂片與中裂片同形但較小,上部的莖葉常不分裂;或全部莖葉不裂,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5-4.5厘米,葉柄長1-1.5厘米。全部莖葉兩面光滑,無毛無腺點,羽狀脈,邊緣有粗齒或不規則的細齒。中部以下莖葉漸小,基部葉花期枯萎。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頂及枝端排成復傘房花序,花序徑3-6(10)厘米。總苞鍾狀,長6-7毫米;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短,卵狀披針形,中內層苞片漸長,長約7毫米,長橢圓形;全部苞片紫紅色,外面無毛無腺點,頂端鈍。花白色或帶微紅色,花冠長約5毫米,外面無腺點。果實為長橢圓柱形,瘦果成熟的時候為黑褐色,5棱,長3-4毫米,無毛無腺點;冠毛白色,長約5毫米。花果期7-11月。

繁殖方法

佩蘭的繁殖方法為種子或地下莖繁殖,以地下莖繁殖為主。

選地整地:應選擇疏鬆、肥沃、濕潤的沙壤土最好,排水良好、灌溉方便、陽光充足的地方種植,忌低洼地和鹽鹼地。每667平方米施優質土雜肥4000-5000千克,三元複合肥50-60千克,深耕細耙,整平,做畦寬120-130厘米,長可根據地形、灌溉條件而定。

播種育苗:常在11月至翌年4月間進行。選擇白色粗壯、附有芽眼的根莖,剪成6-10厘米長的小段,在畦上按株行距6厘米×30厘米,開溝深3-6厘米,寬10-13厘米,斜放根莖,芽眼向上,覆土整平,稍加鎮壓,澆水,蓋隔墒士,保持地表疏鬆,濕潤,12-15天出苗。每畦栽3行,每公頃播種量1500千克。

主要價值

觀賞:佩蘭花深秋開放,隨風搖曳,具有觀賞價值。

藥用價值

藥用部位:佩蘭的全草,性平,味辛,利濕,健胃,清暑熱。《神農本草經》中載:「蘭草,辛,平,利水道,殺蠱毒,不祥,服益氣,神明,名水香。」表明了佩蘭具有「殺蟲滅虱」作用。以佩蘭來沐浴可以預防疫病保持健康。以蘭湯沐浴最早見於屈原的《九歌》,其云:「浴蘭湯兮沐芳。」「浴蘭湯」,即用佩蘭作香湯來沐浴。宋代的《大觀本草》載:「今處處有,生下濕地。時微香,可煎油。或生澤傍,故名澤蘭,都梁香,作浴湯……俗名蘭者,煮以洗浴,亦生澤畔」,表明佩蘭可入藥浴。用佩蘭入藥浴可以起到祛風散寒的作用。佩蘭還可用來護髮。唐代的《本草拾遺》載:「蘭草與澤蘭二物同名……按蘭草本功外,主惡氣,香澤可作膏塗發。」「作膏塗發」意思是將佩蘭做成膏狀物塗抹在頭髮上,拿佩蘭與油調和後使用,可以使頭髮潤澤。《本草綱目》引《唐瑤經驗方》言:「江南人家種之,夏月采置發中,令頭不埴,故名省頭草。用佩蘭煎湯洗髮,可使頭髮順滑,頭皮清爽

功能主治:佩蘭的功效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經疏》中有記載,具有化濕,解暑的功效。主治濕阻中焦,暑濕,濕溫初起。感受暑濕;寒熱頭痛;濕潤內蘊;脘痞不飢噁心嘔吐;口中甜膩;消洵。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症頭脹胸悶

用藥禁忌:陰虛、氣虛者忌服。《得配本草》:胃氣虛者禁用。 [1]

植物文化

在梅蘭竹菊中,最早成為美好象徵的,並引申被世人賦予「君子」品格的,可能就屬「蘭」。「蘭」,就是佩蘭,屬菊科的蘭草,而不是所謂的蘭科的「蘭花」。聞一多、郭沫若等學者研究說,自漢末晉初陸機始,經北宋鄭樵、南宋朱熹的辨證考據,再到明李時珍、清吳其溶的實地驗證,唐末五代之前文人詩文中的「蘭」,乃至後世被人們廣為稱頌的「蘭」,其實是佩蘭,而非蘭花。

佩蘭的功效作用及食療方法

【佩蘭的功效與作用】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治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證,濕溫初起,胸悶不舒。

1、治溫暑初起,身大熱,背微惡寒,繼則但熱無寒,口大渴,汗大出,面垢齒燥,心煩懊憹:藿香葉-錢,薄荷葉一錢,佩蘭葉一錢,荷葉一錢。先用枇杷葉一兩,水蘆根一兩,鮮冬瓜二兩,煎湯代水。(《重訂廣溫熱論》五葉蘆根湯)

2、治五月霉濕,並治穢濁之氣:藿香葉一錢,佩蘭葉一錢,陳廣皮一錢五分,制半夏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酒洗),厚朴八分(薑汁炒),加鮮荷葉三錢為引。煎湯服。(《時病論》芳香化濁法)

3、治秋後伏暑,因新症觸發:藿香葉一錢五分,佩蘭葉二錢,薄荷葉-錢,冬桑葉二錢,大青葉三錢,鮮竹葉三十片。先用青箬葉一兩,活水蘆筍二兩,煎湯代水。(《增補評註溫病條辨》七葉蘆根湯)

4、治脾癉口甘:蘭草(煎湯服)。(《素問》)

【佩蘭的用法禁忌】陰虛、氣虛者忌服。

1、《得配本草》:胃氣虛者禁用。 [2]

食療方法

1、三鮮綠茶

材料:鮮荷葉、鮮藿香、鮮佩蘭葉各10克、綠茶適量。

做法:將前3味洗淨、切碎,加入綠茶後,用沸水沖泡,即可。隨意飲用。

功效:去暑生津,減肥。

2、七鮮湯

材料:鮮藿香6克、鮮佩蘭6克、鮮梨汁10毫升,鮮荷葉6克、鮮生地6克、鮮首烏5克、鮮建蘭葉6克。

做法:

1、鮮藿香、鮮佩蘭、鮮荷葉、鮮生地、鮮首烏、鮮建蘭葉洗淨後切片、節。

2、將生地、首烏下入鍋內,摻入清水,在火上燒沸約15分鐘後,放入其他藥一同煎約5分鐘,濾出原汁,沖入梨汁攪勻,即可飲用,飲用時可加點白糖調味。

功效:藿香、佩蘭化濕祛暑,荷葉昇陽清暑,梨汁益胃生津,首烏、生地瀉熱生津,建蘭葉清熱利濕。諸藥煎湯,加糖調味,共奏清熱解暑、生津除煩利濕之功。

3、清眩明目茶

材料:澤瀉、白朮各8克、茶花根皮9克、菊花6克、佩蘭葉3克、荷葉蒂5個。

做法:將上述各味均洗淨下鍋,加水適量,用旺火煮沸後棄渣取汁即可。日分服多次,頻頻代茶飲服。

功效:具有祛痰、活血、除濕、明目、止眩之功。適用於頭痛、頭暈、耳鳴眼花、身重頭沉者食用。

4、藿香佩蘭粥

材料:佩蘭、藿香各15克(鮮品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佩蘭、藿香洗淨煎煮取汁,同洗淨的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藿佩汁再煮1—2沸即成。供夏季中餐或晚餐服用。

功效:解暑祛濕,開胃止嘔。適用於夏季感受暑熱、發寒熱、頭腦昏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精神不振、食慾消退等症。

5、藿香佩蘭茶

材料:藿香30克、佩蘭3克、白豆蔻3克、薄荷5克。

功效:化濕去滯、醒胃。用於過食肥膩、消化不良、納呆、口中黏膩無味、口臭、醒後口中酸臭難聞等症。

做法:將藿香、佩蘭、白豆蔻、薄荷共研為末,沸水沖泡,加蓋燜10分鐘即成。代茶頻飲。

佩蘭(中藥材)

《中國藥典》:佩蘭

拼音注音:Pèi Lán

別名:蘭草、澤蘭、圓梗澤蘭、省頭草

英文名:HERBA EUPATORII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佩蘭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分兩次采割,除去雜質,曬乾。

性狀

本品莖呈圓柱形,長30~100cm,直徑0.2~0.5cm;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的帶紫色,有明顯的節及縱稜線;質脆,斷面髓部白色或中空。葉對生,有柄,葉片多皺縮、破碎,綠褐色;完整葉片3裂或不分裂,分裂者中間裂片較大,展平後呈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狹窄,邊緣有鋸齒;不分裂者展平後呈卵圓形、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氣芳香,味微苦。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曬乾。

鑑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15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石油醚(30~60℃)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佩蘭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辛,平。

歸經:歸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症,頭脹胸悶。

用法用量:3~9g。 [3]

備註

(1)治療濕溫病症要藥,常與藿香、黃芩、苡仁等藥配合應用。此外,又適用於濕熱內阻、口中甜膩多涎、口氣腐臭之症。用於內蘊、畏寒、發熱、頭脹、胸悶、胃呆等症,常配合藿香、厚朴、荷葉同用。

摘錄 《中國藥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