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一枝蒿(菊科 蒿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一枝蒿(菊科 蒿屬植物))

一枝蒿,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岩蒿Artemisia rupestris L.的全草。分布於我國新疆等地。具有祛風解表,健胃消積,活血散瘀之功效。用於風寒感冒,食積,跌打瘀腫,風疹,蛇傷。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一枝蒿
  • 別 名:新疆一枝蒿、鹿角蒿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桔梗目
  • 科 :菊科
  • 屬 :蒿屬
  • 種 :岩蒿
  • 採集時間:5-8月
  • 分布區域:我國新疆等地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常橫臥或斜向上,具多數營養枝,營養枝略短,密生多數營養葉。莖通常多數,稀少數或單一,直立或斜向上,高20-50cm,褐色或紅褐色,下部半木質化,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脫落無毛,上部密生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莖上部有少數短的分枝。葉薄紙質,初時葉兩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後脫落無毛;莖下部與營養枝上葉有短柄,中部葉無柄,葉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5-3(-5)cm,寬1-2(-2.5)cm,二回羽狀全裂,每側具裂片5-7枚,上半部裂片常再次羽狀全裂或3出全裂,下半部裂片通常不再分裂,基部小裂片半抱莖,小裂片短小,櫛齒狀的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約1-6mm,寬0.5-1.5mm,先端常有短的硬尖頭;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全裂或3全裂。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4-7mm,具短梗或近無梗,下垂或斜展,基部常有羽狀分裂的小苞葉,在莖上排成穗狀花序或近於總狀花序,稀由於莖上部有短的分枝,而頭狀花序在莖上排成狹窄的穗狀花序狀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長卵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背面有短柔毛,邊緣膜質,撕裂狀,內層總苞片橢圓形,膜質;花序托凸起,半球形,具灰白色托毛;雌花1層,8-16朵,花冠近瓶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3-4裂齒,內面常有退化雄蕊的花絲痕跡,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略長,叉端鈍尖;兩性花5-6層,30-70朵,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分叉,叉端截形。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頂端常有不對稱的膜質冠狀邊緣。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0-2900m的干山坡、荒漠草原、草甸、沖積平原及干河谷地帶,分布於我國新疆等地。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辛,性微溫。

功效:祛風解表,健胃消積,活血散瘀。

主治:用於風寒感冒,食積,跌打瘀腫,風疹,蛇傷。

相關配伍

  • 1、治感冒嘔吐:一枝蒿9g,唇香草1.5g。水煎濃汁,加糖少許服。
  • 2、治飲食過度,消化不良,胃疼胃脹:一枝蒿9g,土木香3g。水煎成汁服。(1-2方出自《新疆中草藥》)
  • 3、治跌打紅腫:一枝蒿、當歸、鹿蹄草各9g,唇香草3g,水煎服。另取一枝蒿、土當歸等分,製成20%藥酒外敷。
  • 4、治毒蛇咬傷、蕁麻疹:一枝蒿15-24g,水煎當茶飲,同時煎湯洗患部。(3-4方出自《中國民族藥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劑。外用:熬膏或泡酒塗敷。

採集加工:5-8月割取地上部分,紮成把,陰乾。

炮製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切碎或搓碎。篩去灰屑。 [1]

藥性鑑別

一、藥材性狀

本品長20-50cm。根及根莖呈類圓柱形,表面淡黃或土黃色,斷面黃色。莖圓柱形,有不甚明顯的縱向條紋,直徑1.5-3mm,呈紫紅色,有時黃綠色,中空。幼枝有短茸毛,老枝多光滑。基部葉裂片呈狹披針形,具柄,上部葉較小,羽裂或不分裂,葉兩面均被疏柔毛。頭狀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綠色,紙質,條形;內層膜質,卵形;管狀花黃色,邊花1列,雌性;內層花兩性,花長約2mm。果倒圓錐形,長約1mm。具特異芳香,味微苦。

二、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碎段狀。根及根莖呈類圓柱形,表面淡黃色或土黃色,斷面黃色。葉紙質綠色,管狀花黃色。全株具有特異芳香,味微苦。

藥理作用

  • 1、抑制平滑肌收縮。
  • 2、抗腫瘤作用。
  • 3、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 4、抗過敏反應。
  • 5、保肝作用。

相關論述

《綱目拾遺》:「活血解毒,去一切積滯、沉痼陰寒等疾,祛風理怯。」

《中藥大辭典》:一枝蒿

拼音:Yì Zhī Hāo

別名:蜈蚣草(《分類草藥性》),亂頭髮(《貴州民間方藥集》),一支蒿、飛天蜈蚣(《貴陽民間藥草》),羽衣草(《貴州草藥》),千條蜈蚣(江西《草藥手冊》),鋸草(《內蒙古中草藥》)。

出處:《綱目拾遺》

來源:為菊科植物蓍或西南蓍草的全草。夏、秋間開花時採收,曬乾。

原形態:①蓍(《尚書》)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直立,有棱條,上部分枝。葉互生,長線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O.7~1.5厘米,無柄;櫛齒狀羽狀深裂,裂片線形,排列稀疏,銳尖頭,有不等長的缺刻狀齒牙,葉片半抱莖,兩面披長柔毛,背面毛較密,開花時下部葉常枯萎。頭狀花序徑5~6毫米,長6~7毫米,密集成復傘房花序;總苞鍾狀,總苞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四形,覆瓦狀排列;周邊舌狀花,雌性,5~11朵,白色,花冠矩圓狀,先端3淺裂;中心臂狀花,兩性,白色,花葯黃色,伸出花冠外面。瘦果扁平,長圓形,有翼,無冠毛,長約3毫米,寬1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長於林緣、路旁、屋邊及山坡向陽草地。分布東北、華北及西北等地。本植物的果實(蓍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②西南蓍草。詳"土一枝蒿"條。

生境分部產東北,華北及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乾燥全草,多已折斷,根頭短,密生鬚根。全體被灰白色毛茸,莖之上部略有分枝,表面棕黃色略紫,有順向細紋。斷面中空,內表面白色.葉稍捲縮,灰綠色或棕黃色,葉緣裂片細小如蜈蚣足。花呈半球形,枯黃棕色。氣微弱,味微苦。以乾燥、完整、無根、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辛苦,微溫,有毒。

①《四川中藥志》:"性微溫,味辛麻苦,有毒。"

②《陝甘寧肯中草藥選》:"味辛苦,性子,有小毒。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心、肝,肺三經。"

功能主治:活血,祛風,止痛,解毒。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痞塊,癰腫。

①《綱目》:"蓍葉主治痞疾。"

②《綱目拾遣》:"活血解毒,去一切積滯、沉痼陰寒等疾,驅風理怯。"

③《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熱毒,塗瘡生肌。"

④《東北藥植志》:"為健胃、強壯劑,又為痔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O.5~1錢;浸酒或入散劑。外用:搗敷或泡酒塗擦;研末調敷。

注意:孕婦忌服。

複方

* ①治跌打損傷一枝蒿一兩。泡酒塗擦。

* ②治重傷止痛消腫一枝蒿二錢,法半夏三錢,生白芷三錢。各藥研成細末,混合成散劑,開水吞服,每服三分。

* ③抬跌打損傷,風濕疼痛一枝蒿一錢,五香血藤五錢,見血飛二錢,黑骨頭五錢,排風藤四錢,紅牛膝三錢。泡酒二斤,每次服一兩。(宜忌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 ④治腹中痞塊蓍葉、獨蒜、穿山甲末、食鹽。同以好醋搗成講,量痞大小貼之,兩炷香為度,其痞化為膿血,從大便出。(《保壽堂經驗方》)

* ⑤治頭風、年久頭風痛一枝蒿搗絨絞汁,漓耳心。<《貴州草藥》)

* ⑥治經閉腹痛蓍草葉三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⑦治腫毒蓍草葉三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⑧治風火牙痛一枝蒿搗絨,揉擦兩太陽穴;如痛不止,再取葉含塞於痛處。(《貴州草藥》)

* ⑨治毒蛇咬傷㈠一枝蒿、水慈姑。搗爛,或曬研末,調淘米水敷傷口。(《貴陽民間藥萆》)㈡一枝蒿莖葉一握,搗爛,在患腫上部向下推,直到傷處,敷於傷口周圍,並可止血。此藥敷後疼痛減低。(《貴陽市秘方驗方》) [2]

臨床應用:治療各種急、慢性炎症疾患

將蓍草製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相當原生藥8克,成人每次2~4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小兒酌減。或取鮮莖葉3~5錢,水煎服,每日2次。亦可用莖葉加工製成60%凡士林軟膏外用。曾治急性外科感染、急性闌尾炎、急性腸炎、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淋巴結炎,深部膿腫、癰、婦科炎症疾患、上呼吸道感染、慢性中耳炎、濕疹等共188例。急性炎症以3天為觀察期,如已見效可繼續用藥6~7天以鞏固療效;慢性炎症以7~10天為觀察期,療程視病情而定。結果一療程後痊癒137例(72.8%),好轉36例(19.2%),無效16例(8%)。據臨床觀察,本品具有較好的抗菌消炎、退熱鎮痛作用,尤其對急性腸炎、急性闌尾炎、急性扁桃體炎和急性乳腺炎療效顯著,而對呼吸系統炎症效果較差。有效病例多數在1~2天內體溫降至正常;2~3天內白細胞數逐慚恢復正常。經動物實驗證明,本品毒性低,臨床使用較安全。

摘錄《中藥大辭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