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三葉鬼針草(菊科,鬼針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三葉鬼針草(菊科,鬼針草屬植物))

三葉鬼針草(菊科,鬼針草屬植物)

三葉鬼針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鬼針草Bidens pilosa L.的全草。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區。具有解毒消腫,清熱鎮痛,活血散瘀,調氣消積之功效。常用於胃腸炎,中暑腹痛,細菌性痢疾,感冒發熱,急性喉炎,淋證,白濁,痔瘡,脫肛,大小便出血,糖尿病,蛇傷,肩周炎,跌打損傷,關節炎等。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三葉鬼針草
  • 別 稱:一包針、豆渣草、鬼針草、細毛鬼針草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桔梗目
  • 科  :菊科
  • 屬  :鬼針草屬
  • 種  :鬼針草
  • 採收時間:夏秋採收
  • 分布區域:華東、華中、華南、西南

形態特徵

鬼針草又名三葉鬼針草、蝦鉗草、蟹鉗草、對叉草、粘人草、粘連子、一包針、引線包、豆渣草、豆渣菜、盲腸草。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100厘米,鈍四棱形,無毛或上部被極稀疏的柔毛,基部直徑可達6毫米。莖下部葉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開花前枯萎,中部葉具長1.5-5厘米無翅的柄,三出,小葉3枚,很少為具5(-7)小葉的羽狀複葉,兩側小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4.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近圓形或闊楔形,有時偏斜,不對稱,具短柄,邊緣有鋸齒、頂生小葉較大,長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5-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或近圓形,具長1-2厘米的柄,邊緣有鋸齒,無毛或被極稀疏的短柔毛,上部葉小,3裂或不分裂,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直徑8-9毫米,有長1-6(果時長3-10)厘米的花序梗。總苞基部被短柔毛,苞片7-8枚,條狀匙形,上部稍寬,開花時長3-4毫米,果時長至5毫米,草質,邊緣疏被短柔毛或幾無毛,外層托片披針形,果時長5-6毫米,干膜質,背面褐色,具黃色邊緣,內層較狹,條狀披針形。無舌狀花,盤花筒狀,長約4.5毫米,冠檐5齒裂。瘦果黑色,條形,略扁,具棱,長7-13毫米,寬約1毫米,上部具稀疏瘤狀突起及剛毛,頂端芒刺3-4枚,長1.5-2.5毫米,具倒刺毛。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歸脾、大腸、肺經。

功效:解毒消腫清熱鎮痛活血散瘀調氣消積

主治:用於胃腸炎中暑腹痛細菌性痢疾感冒發熱急性喉炎淋證白濁痔瘡脫肛大小便出血糖尿病蛇傷肩周炎跌打損傷關節炎等。

相關配伍

1、治濕熱痢疾:三葉鬼針草、三顆針各30g,水煎服。

2、治濕熱黃疸:三葉鬼針草、鳳尾草、茅草根各20g,水煎服。

3、治小兒腹瀉:三葉鬼針草10g,車前草10g,水煎服。

4、治嘔吐:三葉鬼針草、蘇葉各9g,水煎服。

5、治疔瘡:三葉鬼針草鮮品適量,搗爛外敷。(1-5方出自《新編中草藥圖譜及經典配方3》)

用法用量

用干品10-15克,水煎內服。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採集加工

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備用。

生長環境

生於村旁、路邊及荒地中。原產熱帶美洲,在國內主要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區。

藥理作用

抗真菌和抗酵母菌等作用。 [1]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絞汁服。」

三葉鬼針草的功效與作用

三葉鬼針草是一種野生的草本植物,它是菊科植物的一種,多生長在路邊的荒地與山坡上,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得到,這種植物全草可以入藥,多在秋天時採收採收以後曬乾去掉雜質就是中藥三葉鬼針草。

1、三葉鬼針草的功效

三葉鬼針草這種中藥材性質平和,味苦,可以入肝經和肺經以及大腸經。清熱解毒和散瘀消腫是它的主要功效,這種中藥材可以用於人類腹瀉與肝炎以及腎炎和胃痛等多種常見疾病的治療,治療功效十分明顯。

2、三葉鬼針草能治闌尾炎

三葉鬼針草能治療人類的闌尾炎,平時治療時可以取三葉鬼針草一兩加入冰糖或者蜂蜜一起煎制,煎好以後加入牛奶調勻,然後直接服用,每天服用一次,可以讓人們急性闌尾炎的症狀很快好轉。 [2]

3、三葉鬼針草能治小兒腹瀉

三葉鬼針草能止瀉,對小兒腹瀉治療效果明顯,平時治療時可以取新鮮的三葉鬼針草六到十棵,加清水浸泡我,然後再煎制,把它製成濃汁,倒入到盆子中,直接熏洗患兒的,每天熏洗三到四次,三四天以後小兒腹瀉就能完全康復。

三葉鬼針草《中藥材》

拼音:Sān Yè Guǐ Zhēn Cǎo

英文名:Herba Bidentis Pilosae

別名:鬼針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三葉鬼針草Bidens pilosa L.的全草。夏、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25~100cm。莖直立,四棱形,疏生柔毛或無毛。中下部葉對生,葉片3~7深化裂至羽狀複葉,很少下部為單葉,小葉片質薄,卵形或卵狀橢圓形,有鋸齒或分裂,下部葉有長葉柄,向上逐漸變短;上部葉互生,3裂或不裂,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開花時直徑約為8mm,有長梗;總苞片7~8,匙形,邊緣有細軟毛;外層托片狹長圓形,內層托片狹披針形;舌狀花白色或黃色,4~7朵或有時無,部分不育;管狀花黃褐色,長約4.5mm,5裂。瘦果線形,成熟後黑褐色,長7~15mm,有硬毛;冠毛芒刺狀,3~4枚,長1.5~2.5mm。花果期9~11月。 [3] 生境分部:生於路邊、荒野。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

化學成分:含蒽醌甙。

性味: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瀉。用於腸炎腹瀉、闌尾炎、感冒咽痛、肝炎、蛇蟲咬傷。

備註:同屬植物鬼針草B.bipinnata L的全草亦藥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三叶鬼针草(菊科,鬼针草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三葉鬼針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