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下田菊(菊科 下田菊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下田菊(菊科 下田菊屬植物))

菊科下田菊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單生,頭狀花序,花序分枝粗壯;瘦果倒披針形,花果期:8-10月。下田菊全草藥用,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味苦,涼。用於風濕關節痛,咳嗽痰喘,咽喉腫痛,乳蛾,黃疸,癰癤瘡瘍。

下田菊(學名:Adenostemma lavenia (L.) O. Kuntze)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下田菊
  • 拉丁學名:Adenostemmalavenia(L.) O. Kuntze
  • 別 名:白龍鬚、水胡椒、風氣草、汗蘇麻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桔梗目
  • 科 :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 :澤蘭族
  • 屬 :下田菊屬
  • 種 :下田菊
  • 分布區域:我國溫熱帶地區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單生,基部直徑0.5-1厘米,堅硬,通常自上部叉狀分枝,被白色短柔毛,下部或中部以下光滑無毛,全株有稀疏的葉。基部的葉花期生存或凋萎;中部的莖葉較大,長橢圓狀披針形,長4-12厘米,寬2-5厘米,頂端急尖或鈍,基部寬或狹楔形,葉柄有狹翼,長0.5-4厘米,邊緣有圓鋸齒,葉兩面有稀疏的短柔毛或脫毛,通常沿脈有較密的毛;上部和下部的葉漸小,有短葉柄。頭狀花序小,少數稀多數在假軸分枝頂端排列成鬆散傘房狀或傘房圓錐狀花序。花序分枝粗壯;花序梗長0.8-3厘米,被灰白色或銹色短柔毛。總苞半球形,長4-5毫米,寬6-8毫米,果期變寬,寬可達10毫米。總苞片2層,近等長,狹長橢圓形,質地薄,幾膜質,綠色,頂端鈍,外層苞片大部合生,外面被白色稀疏長柔毛,基部的毛較密。花冠長約2.5毫米,下部被粘質腺毛,上部擴大,有5齒,被柔毛。瘦果倒披針形,長約4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鈍,基部收窄,被腺點,熟時黑褐色。冠毛約4枚,長約1毫米,棒狀,基部結合成環狀,頂端有棕黃色的粘質的腺體分泌物。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水邊、路旁、柳林沼澤地、林下及山坡灌叢中。海拔460-2000米。 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此外在印度、中南半島、菲律賓;日本琉球群島、朝鮮以及澳大利亞均有分布。

化學成份

全草含多種貝殼杉烷型二匝類成分:

* 對映-11α-羥基-15α-乙酰氧基-16-貝殼杉烯-19-酸(ent-11α-hydroxy-15α-acetoxykaur-16-en-19-oic acid),

* 對映-11α-二羥基-16-貝殼杉烯-19-酸(ent-11α,15α-dihydroxykaur-16-en-19-oic acid),(16R)-

* 對映-11α-羥基-15-所代-19-貝殼杉酸{(16R)-ent-11α-hydroxy-15-oxo-kau-ran-19-oic-acid},

* 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貝殼杉烯-19-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 acid),

* 下田菊酸(adenostemmoic acid)A、B、C、D、E、F、G和下田菊甙(adenos-temmoside)A、B、C、D、E、F、G。

主要變種

寬葉變種與前一變種不同,葉卵形或寬卵形,基部心形或渾圓,邊緣有缺刻狀或犬齒鋸齒或重鋸齒,鋸齒尖或鈍。

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生長於林下、林緣、河邊陰濕地、水旁以及灌叢中。海拔500-2300米。花白色至暗紫色;色變頗大。此外,在日本、朝鮮、印度、中南半島也有分布。分四川取名重皮沖,全草治腳氣病。

小花變種這一變種的特點是,頭狀花序較小;總苞寬5-7毫米;瘦果較小,長2.5-3.5毫米。葉長橢圓狀披針形或棱狀橢圓形或橢圓形,質地較薄。也可作第一變種的變型或亞變型處理。很可能是一種罕見隨機個體變異。見之於江西、海南島、湖南等地。

下田菊及其變種全草藥用,治感冒,外敷治癰腫瘡癤,並治五步蛇咬傷,在雲南還用以治瘧疾。

主要價值

【別名】白龍鬚(雲南思茅)、水胡椒、風氣草、汗蘇麻

【來源】為菊科下田菊屬下田菊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感冒高熱,支氣管炎,咽喉炎,扁桃體炎,黃疸型肝炎;外用治癰癤瘡瘍,蛇咬傷。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各家論述】

⑴《貴州民間藥物》:除風濕,解表。治風濕骨節疼痛,外感。

⑵《廣西藥植名錄》:治牙痛,乳癰。 [1]

民族用藥

* 【拉祜藥】木卡貢:全草治感冒發熱,肝炎,肺炎,氣管炎,扁桃炎,胃炎,痛癤水毒《滇藥錄》。

* 【彝藥】齊紀那紀諾:全草治腳、手關節痛關節腫大《滇藥錄》。紀那紀諾:全株治風濕性關節腫痛《滇省志》。

* 【傣藥】牙桑西哈(西傣):全草治感冒發熱,黃疸型肝炎,肺炎,支氣管炎,咽喉炎,扁桃體炎;牙米戈(德傣):根莖治胃炎《滇藥錄》。牙桑西哈(西傣),牙米戈(德傣):根莖治胃炎《滇省志》。

* 【仫佬藥】馬乾磨,

* 【壯藥】閉林,牛疔草:全草治牛療瘡,毒瘡《桂藥編》。

* 【佤藥】紅臉大漢,白龍鬚,風氣草:全草治黃疸型肝炎,支氣管炎,咽喉炎,扁桃體炎,瘡瘍,毒蛇咬傷《中佤藥》。【苗藥】水苦菜,冬秧溫:葉或全草治牙痛,乳癰,跌打,風濕,感冒《湘藍考》。

* 【土家藥】腫見消( zhong jian xiao):全草治感冒發熱,毒蛇咬傷,癰瘡腫毒《土家藥》。

下田菊(中藥材)

本品為為菊科下田菊屬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 (L.) Kuntze,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曬乾。功能主治為: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感冒高熱,支氣管炎,咽喉炎,扁桃體炎,黃疸型肝炎;外用治癰癤瘡瘍,蛇咬傷。

來源

本品為為菊科下田菊屬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 (L.) Kuntze,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曬乾。 [2]

性味:歸經、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感冒高熱,支氣管炎,咽喉炎,扁桃體炎,黃疸型肝炎;外用治癰癤瘡瘍,蛇咬傷。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相關配伍

* 1.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下田菊1~2兩(鮮品3~4兩),水煎服,每日1劑。黃疸退後,小便清利時加豬瘦肉1兩。

* 2.感冒高熱:下田菊3~5錢,水煎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