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東風菜 (菊科 東風菜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東風菜 (菊科 東風菜屬植物))

是菊科、東風菜屬植物。根狀莖粗壯。莖直立,高100-150厘米,上部有斜升的分枝,被微毛。基部葉在花期枯萎,葉片心形,長9-15厘米,寬6-15厘米。頭狀花序徑18-24毫米,圓錐傘房狀排列;花序梗長9-30毫米。瘦果倒卵圓形或橢圓形,長3-4毫米,除邊肋外,一面有2脈,一面有1-2脈,無毛。冠毛污黃白色,長3.5-4毫米,有多數微糙毛。花期6-10月;果期8-10月。

東風菜根和全草味辛、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行氣活血等功效,主治毒蛇咬傷、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等症。東風菜的幼苗、嫩莖葉可供食用。還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分布於中國、朝鮮、日本、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在中國廣泛分布於東北部、北部、中部、東部至南部各省,生于山谷坡地、草地和灌叢中。

東風菜(學名:Aster scaber Thunb.)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東風菜
  • 拉丁學名:Aster scabra Moench
  • 別 名:山蛤蘆、鑽山狗、白雲草、疙瘩藥、草三七、大耳毛、老母豬豁子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桔梗目
  • 科 :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 :紫菀族
  • 屬 :東風菜屬
  • 種 :東風菜
  • 命名者及年代:Thunb.,1784

形態特徵

根狀莖粗壯。莖直立,高100-150厘米,上部有斜升的分枝,被微毛。基部葉在花期枯萎,葉片心形,長9-15厘米,寬6-15厘米,邊緣有具小尖頭的齒,頂端尖,基部急狹成長約10-15厘米被微毛的柄;中部葉較小,卵狀三角形,基部圓形或稍截形,有具翅的短柄;上部葉小,矩圓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兩面被微糙毛,下面淺色,有三或五出脈,網脈顯明。 頭狀花序徑18-24毫米,圓錐傘房狀排列;花序梗長9-30毫米。總苞半球形,寬4-5毫米;總苞片約3層,無毛,邊緣寬膜質,有微緣毛,頂端尖或鈍,覆瓦狀排列,外層長1.5毫米。舌狀花約10個,舌片白色,條狀矩圓形,長11-15毫米,管部長3-3.5毫米;管狀花長5.5毫米,檐部鍾狀,有線狀披針形裂片,管部急狹,長3毫米。

瘦果倒卵圓形或橢圓形,長3-4毫米,除邊肋外,一面有2脈,一面有1-2脈,無毛。冠毛污黃白色,長3.5-4毫米,有多數微糙毛。花期6-10月;果期8-10月。

產地生境

東風菜在中國東北每年4月下旬開始萌發,5月長出莖葉,6-7月為花期,花期基部葉開始枯萎脫落,8月果熟,9月果後營養期,10月初植物體開始枯黃。分布於中國、朝鮮、日本、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在中國廣泛分布於東北部、北部、中部、東部至南部各省,生于山谷坡地、草地和灌叢中,極常見。耐陰、喜肥水及抗寒性極強。

育植技術

選地整地

開發利用鬱閉度在40%左右的疏林地、林緣或荒山空地資源。選擇土質層肥厚、中性土或偏微酸性土壤,灌溉便利,通風性好地塊。挖出殘留樹根,清除枯枝和石塊雜物等,翻耕前,增加底肥,每畝施腐熟農家肥2000-3000千克,翻耕後打碎土塊,做細土質,提高通透性。做床長寬為1.2米×10米。高度為20-30厘米。

種子處理

在8月下旬左右採收東風菜種子,陰乾後,篩除雜質,稱量重量後裝入種子網袋,用35℃水浸泡24小時,每12小時更換一次溫水。取出浸泡好的種子,按照種砂1:3的比例混砂,然後裝入種子網袋中,選在朝陽背風地處,挖土坑埋藏,覆土10厘米左右,種子可安全越冬。

播種方法

春播和秋播。春播在4月中下旬,秋播在10月中旬,或上凍前採用條播法播種。行距10厘米,覆蓋2厘米土層,再覆蓋2厘米厚松針葉保墒。物候觀測,春播大約在播種後15天左右出苗。秋播在翌年早春4月中下旬出苗。秋播比春播早出苗15天左右。秋季林下播種、翌年春季4月下旬開始萌芽,展葉至秋季10月末,初霜期仍然莖葉翠綠,生長期長達6個多月。抗逆性極強。5月中旬,生長旺盛。

田間管理

幼苗期東風菜根系淺,小苗期失水快,必須適當澆水。但水分過多時容易發生葉片病害,應當預防苗期葉片病害發生。同時保持土壤透氣性良好,定時除草鬆土,注意勿碰傷根須。土壤水肥充足,幼苗翠綠鮮嫩品質優良。秋季上凍前,每畝可施腐熟農家肥2500-3000千克,保墒和增加地力。為提高翌年產量做好準備。

病蟲防治

東風菜抗逆性很強,病蟲害極少。但在夏季高溫、高濕季節容易發生白粉病。發病前和發病初期用1:1:120波爾多液或200倍液多抗黴素噴霧。噴霧一個星期後,病害消失,莖葉恢復正常生長狀態。 [1]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該植物在中國浙江民間廣泛應用於治療蛇毒效果良好(裴鑒等,中國藥用植物志7:圖350,1964)。又據李時珍本草綱目,此植物「主治風毒壅熱頭痛目眩肝熱眼赤堪入羹臛食」。據《中藥大辭典》中的記載,東風菜根和全草味辛、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行氣活血等功效,主治毒蛇咬傷、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等症。各界醫藥學專家及學者們通過對東風菜總皂苷及單體化合物生物活性實驗、科學地分析藥理作用研究表明東風菜及根部所含成分在提高細胞免疫、抗腫瘤、神經保護、抗病毒及降脂等方面更有效果。

食用價值

東風菜的幼苗、嫩莖葉可供食用,山里老百姓春季採收食用。其嫩莖葉,涼拌、炒食、做湯、燉土豆或肉類,還可做天婦羅等,味道鮮美口感較好。

營養價值

每100克含水分76克,蛋白質2.7克,粗纖維2.8克,胡蘿蔔素4.69毫克,尼克酸0.8毫克,維生素C 28毫克,其中胡蘿蔔素比胡蘿蔔的含量還高出許多。其根還含有豐富的鐵(Fe)、錳(Mn)、鋅(Zn)、銅(Cu)、鉬(Mo)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東風菜是營養價值較高的山野菜。

《全國中草藥匯編》:東風菜

拼音注音:Dōnɡ Fēnɡ Cài

別名:盤龍草、山蛤蘆、土蒼朮、白雲草

來源:為菊科東風菜屬植物東風菜Doellingeria scaber (Thunb.) Nees [Aster scaber Thunb.],以全草和根入藥。夏季采割全草,秋季采根,洗淨曬乾。

性味:辛、甘,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用於毒蛇咬傷,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感冒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外用治瘡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東風菜

拼音注音:Dōnɡ Fēnɡ Cài

別名:仙白草、山蛤蘆(《中國藥植志》),盤龍草、白雲草(《湖南藥物志》),尖葉山苦蕒、山白菜、小葉青(《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中國藥植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東風菜的全草。

生境分布:生於乾燥向陽山坡或曠地。分布我國北部、東部及南部各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莖直立,圓形,基部光滑,上部漸有毛,嫩枝頂端毛較密,有時莖的中部略帶紅色。葉互生;基部葉心臟形,長9~24厘米,寬6~18厘米:先端尖,邊緣具鋸齒或復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兩面有短毛;葉柄長6~16厘米,具窄翼,花後雕落;莖上部葉卵狀三角形,先端尖銳,基部心形或截形,柄較短。頭狀花序集成疏鬆的傘房狀;總苞半圓形,苞片數列,長橢圓形,先端鈍,背面綠色,邊緣膜質;邊緣為舌狀花,白色,雌性,舌片長10~13毫米,寬2~3毫米,管長約3毫米;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花冠長約5.5毫米。瘦果長橢圓形,長3~3.5毫米;冠毛棕黃色,長短不等。花期秋季。 [2]

性味:

江西《草藥手冊》:"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治跌打損傷,蛇傷。

複方

①治跌打損傷:東風菜搗敷。(《湖南藥物志》)

②治蛇傷:東風菜全草,搗爛敷。(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