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中華栝樓(葫蘆科 栝樓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中華栝樓(葫蘆科 栝樓屬植物))

是葫蘆科,栝樓屬攀援藤本植物;塊根肥厚,淡灰黃色,葉片紙質,輪廓闊卵形至近圓形,先端漸尖,邊緣具短尖頭狀細齒,葉基心形,上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無毛,掌狀脈;葉柄具縱條紋,花雌雄異株。單花花梗長可達7厘米,總花梗頂端有花;小苞片菱狀倒卵形,花萼筒狹喇叭形,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花葯柱長圓形,雌花單生,果實球形或橢圓形,種子卵狀橢圓形,扁平,6-8月開花,8-10月結果。

該種的根和果實均作天花粉和栝樓入藥。分布於中國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南部、四川東部、貴州、雲南東北部、江西。生於海拔400-1850米的山谷密林中、山坡灌叢中及草叢中。

中華栝樓(學名: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中華栝樓
  • 拉丁學名: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葫蘆目
  • 科  :葫蘆科
  • 族  :南瓜族
  • 亞 族:栝樓亞族
  • 屬  :栝樓屬
  • 亞 屬:栝樓亞屬
  • 組 :葉苞組
  • 種 :中華栝樓
  • 分布區域:中國甘肅、陝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江西

形態特徵

攀援藤本;塊根條狀,肥厚,淡灰黃色,具橫瘤狀突起。莖具縱棱及槽,疏被短柔毛,有時具鱗片狀白色斑點。

葉片紙質,輪廓闊卵形至近圓形,長(6-) 8-12 (-20) 厘米,寬 (5-) 7-11 (-16) 厘米,3-7深裂,通常5深裂,幾達基部,裂片線狀披針形、披針形至倒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具短尖頭狀細齒,或偶爾具1-2粗齒,葉基心形,彎缺深1-2厘米,上表面深綠色,疏被短硬毛,背面淡綠色,無毛,密具顆粒狀突起,掌狀脈5-7條,上面凹陷,被短柔毛,背面突起,側脈弧曲,網結,細脈網狀;葉柄長2.5-4厘米,具縱條紋,疏被微柔毛。卷鬚2-3歧。

花雌雄異株。雄花或單生,或為總狀花序,或兩者並生;單花花梗長可達7厘米,總花梗長8-10厘米,頂端具5-10花;小苞片菱狀倒卵形,長6-14毫米,寬5-11毫米,先端漸尖,中部以上具不規則的鈍齒,基部漸狹,被微柔毛;小花梗長5-8毫米;花萼筒狹喇叭形,長2.5-3 (-3.5) 厘米,頂端徑約7毫米,中下部徑約3毫米,被短柔毛,裂片線形,長約10毫米,基部寬1.5-2毫米,先端尾狀漸尖,全緣,被短柔毛;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長約15毫米,寬約10毫米,被短柔毛,頂端具絲狀長流蘇;花葯柱長圓形,長5毫米,徑3毫米,花絲長2毫米,被柔毛。雌花單生,花梗長5-8厘米,被微柔毛;花萼筒圓筒形,長2-2.5厘米,徑5-8毫米,被微柔毛,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橢圓形,長1-2厘米,徑5-10毫米,被微柔毛。

果實球形或橢圓形,長8-11厘米,徑7--10厘米,光滑無毛,成熟時果皮及果瓤均橙黃色;果梗長4.5-8厘米。種子卵狀橢圓形,扁平,長15-18毫米,寬8-9毫米,厚2-3毫米,褐色,距邊緣稍遠處具一圈明顯的稜線。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近種區別

該種的葉形、雄花或單生、總狀花序或兩者並生,以及小苞片等性狀均似栝樓,但栝樓的葉常掌狀3-7淺裂或中裂,裂片菱狀倒卵形,常常再分裂,稀不分裂;小苞片較大,長15-25(30)毫米,寬10-20毫米;花萼裂片披針形;種子稜線近邊緣。

主要變種

多卷鬚栝樓(變種)

該變種與中華栝樓(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葉片較厚,裂片較寬大,卷鬚4-6歧,被長柔毛,花萼筒短粗,長約2厘米,頂端徑約1.3厘米,密被短柔毛。分布於中國廣西、廣東北部、貴州和四川。生於海拔600-1500米的林下、灌叢中或草地。模式標本采自廣西平南。

該變種的根、果也作天花粉及栝樓入藥。

糙籽栝樓(變種)

該變種與中華栝樓(原變種)及多卷鬚栝樓的區別是其果實較大,長12-16厘米,徑6.5-8.5厘米,種子長20-22毫米,寬12-14毫米,厚3-3.5毫米,表面粗糙,具細皺紋。分布於中國四川西部。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大邑。

黃山栝樓(變種)

該變種與中華栝樓(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葉片5深裂至基部,裂片具1-2線形細裂片。分布於中國安徽黃山。生於中海拔的山坡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安徽歙縣黃山。

繁殖方法

分根繁殖:3月中下旬挖取3-5年生斷面白色新鮮的健壯雌株的老根,分成7-10厘米的小段,穴栽,澆足水,約10餘天出苗,每年結合中耕施追肥2-3次。

種子繁殖:9-10月採收果實,待果皮稍軟,取出種子以草木灰拌種擦去果肉,干藏過冬;亦可帶果梗懸掛於通風處。冷床育苗在早春進行,將種子尖頭插入土中,常噴水保持苗床濕潤、待種子萌動時,開始通氣,床溫控制在22℃左右,約10日後出土,見真葉伸出即可上盆或分栽培育。直播在4月進行,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之地,開穴施足基肥,穴距30x40厘米。覆土後點播種子,再蓋厚2厘米泥,約半個月出土,當有真葉2片時每穴留苗1株,待蔓長至50厘米時插引杆。

栽培技術

中耕除草:栝樓移栽後, 每年3-9月進行中耕除草3-4次,將板結的表層土壤鋤松,清除雜草,同時適度培土,用碎土掩埋暴露的根部。培土有保護植物越冬、過夏、提高產量和質量、保護芽頭、促進珠芽生長、多結花蕾、防止倒伏、避免根部外露以及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等作用。培土時間視不同藥用植物而異。1-2年生草本藥用植物培土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多年生草本和木本藥用植物,培土一般在入冬前結合澆防凍水進行。用碎土掩埋暴露的根部。

肥水管理:土壤是植物養分的源泉和儲存庫, 但由於土壤養分數量和釋放速度有限, 不能完全滿足藥用植物生長需要,因此,必須人為地向土壤補充各種養分,即進行施肥。從出苗至開花坐果前,即5月初-6月中、下旬,正值春季多雨季節,土壤潮濕,氣候適宜,栝樓塊根營養豐富,枝蔓生長迅速,管理上要控肥控水,防止因營養生長過旺而導致落花落果。但對新種植的栝樓要適量多次追肥,促其生長,讓其快發枝、多發枝,增加結果面積,提高當年產量。因此,在苗蔓長15厘米左右時追施1次提苗肥,每株施50-100克尿素,5月下旬-7月中旬再追肥2-3次,每次每株施100-200克複合肥。該階段要注意在多雨天氣排水防澇,避免出現澇災。栝樓開花坐果後,單株葉面積逐漸增大,營養生長與果實發育需肥需水量大,所以,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應巧施追肥。一般坐果後施1次,數量視土壤肥力、栝樓長勢長相、結果狀況而定,如土壤肥力好,植株長勢旺、結果少則不施或少施,反之多施,一般每株施高濃度複合肥100-200克。7月下旬重施1次追肥,促使植株在7月底-8月上旬多發新枝多結果,8月下旬前期果陸續成熟採收,中後期果還處於生長發育期,此時,對長勢弱、缺乏後勁的地塊要適時適量補施化肥或根外追肥,提高種子粒重。同時,栝樓生長中後期處於氣溫高、易乾旱季節,葉面蒸發量大,要注意澆水,以保濕抗旱。否則,植株生長受阻,不易坐果,果小籽少,千粒重低,品質差,則影響產量和效益。

整枝修剪:整枝修剪修剪包括修枝和修根。栝樓主蔓開花結果遲,側蔓開花結果早,所以要摘除主蔓,留側蔓,以利增產。

覆蓋遮陰:覆蓋與遮陰覆蓋是利用草類、樹葉、秸稈、廄肥、草木灰或塑料薄膜等撒鋪於畦面或植株上, 覆蓋可以調節土壤溫度、濕度,防止雜草孳生和表土板結。

病蟲防治

蟲害有黃守瓜,成蟲5月開始咬食葉片,幼蟲蛀食根部。幼期可用30倍煙鹼水灌根。瓜蔞透翅蛾,月開始蛀食莖蔓,引起整枝枯死。瓜蚜,為害幼嫩心葉。還有黑足黑守瓜等為害。 [1]

主要價值

【藥性】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寬胞散結潤燥滑腸。主肺熱咳嗽胸痹消渴便秘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2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大便不實,有寒痰、濕痰者不宜。

《本草便讀》:冷滑大腸,脾虛無火、大便不實者不可用。

《本經逢原》:脾胃虛及嘔吐自利者不可用。

中華栝樓(原變種)

中華栝樓(學名: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var. rosthornii)

為葫蘆科栝樓屬的植物。分布於我國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南部等。

形態特徵

攀援藤本;塊根條狀,肥厚,淡灰黃色,具橫瘤狀突起。莖具縱棱及槽,疏被短柔毛,有時具鱗片狀白色斑點。葉片紙質,輪廓闊卵形至近圓形,長6—20厘米,寬 5—16厘米,3-7深裂,通常5深裂,幾達基部,裂片線狀披針形、披針形至倒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具短尖頭狀細齒,或偶爾具1-2粗齒,葉基心形,彎缺深1-2厘米,上表面深綠色,疏被短硬毛,背面淡綠色,無毛,密具顆粒狀突起,掌狀脈5-7條,上面凹陷,被短柔毛,背面突起,側脈弧曲,網結,細脈網狀;葉柄長2.5-4厘米,具縱條紋,疏被微柔毛。卷鬚2-3歧。花雌雄異株。雄花或單生,或為總狀花序,或兩者並生;單花花梗長可達7厘米,總花梗長8-10厘米,頂端具5-10花;小苞片菱狀倒卵形,長6-14毫米,寬5-11毫米,先端漸尖,中部以上具不規則的鈍齒,基部漸狹,被微柔毛;小花梗長5-8毫米;花萼筒狹喇叭形,長2.5-3 (-3.5) 厘米,頂端徑約7毫米,中下部徑約3毫米,被短柔毛,裂片線形,長約10毫米,基部寬1.5-2毫米,先端尾狀漸尖,全緣,被短柔毛;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長約15毫米,寬約10毫米,被短柔毛,頂端具絲狀長流蘇;花葯柱長圓形,長5毫米,徑3毫米,花絲長2毫米,被柔毛。

雌花單生,花梗長5-8厘米,被微柔毛;花萼筒圓筒形,長2-2.5厘米,徑5-8毫米,被微柔毛,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橢圓形,長1-2厘米,徑5-10毫米,被微柔毛。果實球形或橢圓形,長8-11厘米,徑7--10厘米,光滑無毛,成熟時果皮及果瓤均橙黃色;果梗長4.5-8厘米。種子卵狀橢圓形,扁平,長15-18毫米,寬8-9毫米,厚2-3毫米,褐色,距邊緣稍遠處具一圈明顯的稜線。花期6-8月,果期8-10月。 [2]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400-1850米的山谷密林中、山坡灌叢中及草叢中。長於海拔400-1850米的山谷密林中、山坡灌叢中及草叢中。產於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南部、四川東部、貴州、雲南東北部、江西(尋烏)。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南川。

主要價值

本種的根和果實均作天花粉和栝樓入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