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中國梅花草(梅花草科、梅花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中國梅花草(梅花草科、梅花草屬植物))

中國梅花草,小草本,高8-16厘米。根狀莖粗,向下生出多數長絲狀和須狀根;其上具褐色膜質鱗片。基生葉密集,通常3-8,有長柄;葉片多為腎形偶卵狀心形,長6-11毫米,寬7.5-14毫米,先端圓,有時有短鈍頭或微凹,基部彎曲甚深呈深心形,全緣,邊呈一圈窄膜狀。

中國梅花草(學名:Parnassia chinensis Franch.)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中國梅花草
  • 拉丁學名:Parnassia chinensis Franch.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桃金娘目
  • 科  :梅花草科
  • 屬  :梅花草屬
  • 種  :中國梅花草
  • 海 拔:3500 m
  • 是否中國特有:否
  • 是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 分布區域:雲南、西藏

形態特徵

小草本,高8-16厘米。根狀莖粗,向下生出多數長絲狀和須狀根;其上具褐色膜質鱗片。基生葉密集,通常3-8,有長柄;葉片多為腎形偶卵狀心形,長6-11毫米,寬7.5-14毫米,先端圓,有時有短鈍頭或微凹,基部彎曲甚深呈深心形,全緣,邊呈一圈窄膜狀,稍向外反卷,上面褐綠色,脈不明顯,下面灰綠色,有明顯3-5條脈和紫褐色小斑點;葉柄長1.5-3.5 (-5) 厘米;托葉膜質,邊有褐色流蘇狀毛。莖1-4條,近中部有1莖生葉(苞葉),莖生葉卵狀心形,長4-9毫米,寬4-8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邊有一圈極窄膜,下面密被紫褐色小斑點,基部有數條鐵鏽色的附屬物,無柄,半抱莖。

花單生於莖頂,直徑10-14毫米,萼筒管陀螺狀;萼片卵形或長圓形,長3-5毫米,寬2.5-3.5毫米,先端急尖,全緣或不明顯波狀,有3-5條脈,密具紫褐色小斑點;花瓣白色,寬倒卵形(不包括爪),長10-11.5毫米,寬約6毫米,先端微凹,基部下延呈長1.5-2毫米,寬約1毫米之爪,上半部邊全緣、波狀或有不規則淺齒,下部(不包括爪)在1/4部分有密集交織長流蘇狀毛,並密具褐色小斑點;雄蕊5,花絲扁平,長4-6毫米,向基部逐漸加寬,花葯長圓形,頂生;退化雄蕊5,扁平,寬匙形,長約2.5毫米,柄長約1.5毫米,寬約1.2毫米,頭部長約1毫米,寬約1.8毫米,先端淺3裂,裂片全緣,長度為全長1/6;子房呈頂基扁的球形,有明顯4棱,先端驟然收縮成長約1.2毫米之花柱,柱頭3裂,裂片半圓形,花後開展。花期7-8月。

生長環境

產自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尼泊爾不丹緬甸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大理。生長於海拔3600-4200米高山草甸山坡灌叢中或山坡流石灘中。 [1]

物種區別

本種外部形態和嬌媚梅花草 P. venusta Jien極近似,唯本種花瓣近圓形(不包括爪),基部的流蘇狀毛長而密集交織;莖生葉片較大,長7-11毫米;植株也較高大。後者花瓣倒卵狀披針形,邊緣在靠近中部有撕裂狀短流蘇狀毛或齧蝕狀,莖生葉片極小,長不超過5毫米;植株也較矮小,兩者易於區別。

本種又和長爪梅花草 P. farreri W. E.Evans 相近似,唯本種退化雄蕊淺3裂,花瓣基部的爪長占花瓣長度1/4,基部有密集交織流蘇狀毛,後者退化雄蕊先端齒裂或深波狀;花瓣基部有長爪,爪長占花瓣長度1/3或1/2,基部流蘇狀毛較稀疏,兩者也易於區別。

長爪梅花草(學名:Parnassia farreri W. E. Evans)

是梅花草科梅花草屬植物。,植株矮小,高4-10厘米,直立,細弱。根狀莖垂直,厚短,向下生出多數細長絲狀根,其上具多數膜質鱗片。基生葉小,通常2-3,稀5片,具柄。

形態特徵編

草本,植株矮小,高4-10厘米,直立,細弱。根狀莖垂直,厚短,向下生出多數細長絲狀根,其上具多數膜質鱗片。基生葉小,通常2-3,稀5片,具柄;葉片干時近革質,圓形,稀腎形,長、寬幾相等,皆2-9 (-14) 毫米,先端圓,稀鈍,基部彎缺較深呈心形,全緣,邊有一圈極窄的膜,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密被褐色小斑點;葉柄纖細,長1-3厘米,有棱條和不明顯窄翼;托葉膜質,呈灰白色,具紫色條斑,邊緣有褐色流蘇狀毛,較早脫落。莖1,稀2,不分枝;

通常在近中部具1葉(苞葉),無柄或近無柄,卵狀三角形或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3.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不為心形,全緣,兩面有紫褐色小斑點,其基部常具少數鐵鏽色的附屬物;花單生於莖頂,直徑8-11毫米;萼筒陀螺狀;萼片卵形或長圓形,長約2.5毫米,寬約1.8毫米,先端鈍或急尖,邊薄而全緣,被紫褐色小斑點,比花瓣短1/2;花瓣白色,三角狀卵形,長4.5-6毫米,寬約2毫米,上半部向頂端漸尖,先端圓鈍,基部突然窄縮成長2-2.5毫米、寬0.5毫米的爪,邊緣的上半部全緣或波狀,下半部具長流蘇狀毛,兩面密被紫褐色小斑點;

雄蕊5,花絲扁平,長2-2.5毫米,向基部逐漸加寬,為花瓣長度1/2,花葯橢圓形,長0.5-1毫米,稍側生,縱裂;退化雄蕊5,扁平,寬匙形,全長1.5毫米,具極短柄,柄長約0.5毫米,寬約1.2毫米,頭部長約0.8毫米,寬約1.2毫米,直徑超過其長度,頂端圓,呈齒狀或深波狀,全長比花瓣之爪稍短,達雄蕊長度1/2;子房寬卵形,頂端驟然收縮,花柱極短,長約0.8毫米,柱頭3裂,裂片長卵形,花後反折。蒴果呈頂扁的卵球形,各角略增厚;種子多數,長圓形,褐色,有光澤。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0-3400米的草坡岩石縫或林下以及山溝等處。分布於雲南(貢山)。緬甸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緬甸北部。 [2]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