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丹參 (唇形科 鼠尾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丹參 (唇形科 鼠尾草屬植物))

是唇形科、鼠尾草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根肥厚,外朱紅色,內白色,肉質,葉片常為奇數羽狀複葉,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花萼鐘形,帶紫色,花冠紫藍色,花柱遠外伸,小堅果黑色,橢圓形,4-8月開花,花後見果。

分布中國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蘇等地。此外,湖北、甘肅、遼寧、陝西、山東、浙江、河南、江西等地。日本也有分布。

該種根入藥,含丹參酮,為強壯性通經劑,有祛瘀、生新、活血、調經等效用,為婦科要藥,主治子宮出血,月經不調,血瘀,腹痛,經痛,經閉,廟痛。對治療冠心病有良好效果。此外亦治神經性衰弱失眠,關節痛,貧血,乳腺炎,淋巴腺炎,關節炎,瘡癤痛腫,丹毒,急慢性肝炎,腎孟腎炎,跌打損傷,晚期血吸蟲病肝脾腫大,癲癎。外用又可洗漆瘡。

丹參(學名: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丹參
  • 拉丁學名: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 別 名:赤參,紫丹參,紅根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管狀花目
  • 科  :唇形科
  • 亞 科:野芝麻亞科
  • 族  :鼠尾草族
  • 屬  :鼠尾草屬
  • 亞 屬:荔枝草亞屬
  • 種  :丹參
  • 命名者及年代:Bunge,1833

植物學史

丹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以後歷代本草均有收載,《吳普本草》載:「莖華小,方如茬(即白蘇),有毛,根赤,四月華紫,三月五月采根,陰乾。」《本草圖經》稱:「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幹方棱,青色。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根赤,大如指,長亦尺余,一苗數根。」《本草綱目》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形態特徵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肥厚,肉質,外面朱紅色,內面白色,長5-15厘米,直徑4-14毫米,疏生支根。莖直立,高40-80厘米,四稜形,具槽,密被長柔毛,多分枝。葉常為奇數羽狀複葉,葉柄長1.3-7.5厘米,密被向下長柔毛,小葉3-5(7),長1.5-8厘米,寬1-4厘米,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或寬披針形,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偏斜,邊緣具圓齒,草質,兩面被疏柔毛,下面較密,小葉柄長2-14毫米,與葉軸密被長柔毛。

輪傘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離,上部者密集,組成長4.5-17厘米具長梗的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略被疏柔毛,比花梗長或短;花梗長3-4毫米,花序軸密被長柔毛或具腺長柔毛。花萼鐘形,帶紫色,長約1.1厘米,花後稍增大,外面被疏長柔毛及具腺長柔毛,具緣毛,內面中部密被白色長硬毛,具11脈,二唇形,上唇全緣,三角形,長約4毫米,寬約8毫米,先端具3個小尖頭,側脈外緣具狹翅,下唇與上唇近等長,深裂成2齒,齒三角形,先端漸尖。

花冠紫藍色,長2-2.7厘米,外被具腺短柔毛,尤以上唇為密,內面離冠筒基部約2-3毫米有斜生不完全小疏柔毛毛環,冠筒外伸,比冠檐短,基部寬2毫米,向上漸寬,至喉部寬達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12-15毫米,鐮刀狀,向上豎立,先端微缺,下唇短於上唇,3裂,中裂片長5毫米,寬達10毫米,先端二裂,裂片頂端具不整齊的尖齒,側裂片短,頂端圓形,寬約3毫米。能育雄蕊2,伸至上唇片,花絲長3.5-4毫米,藥隔長17-20毫米,中部關節處略被小疏柔毛,上臂十分伸長,長14-17毫米,下臂短而增粗,藥室不育,頂端聯合。退化雄蕊線形,長約4毫米。花柱遠外伸,長達40毫米,先端不相等2裂,後裂片極短,前裂片線形。花盤前方稍膨大。小堅果黑色,橢圓形,長約3.2厘米,直徑1.5毫米。花期4-8月,花後見果。

生長習性

丹參喜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空氣濕潤,土壤肥沃的環境。生育期若光照不足,氣溫較低,則幼苗生長慢,植株發育不良。在年平均氣溫為17.1℃,平均相對濕度為77%的條件下,生長發育良好。適宜在肥沃的砂質壤土上生長,對土壤酸鹼度要求不高,中性、微酸及微鹼性土壤均可種植。

繁殖方法

分根

作種栽培的丹參一般都留在地里,栽種時隨挖隨栽。選擇莖部直徑0.3厘米左右,粗壯色紅,無病蟲害的一年生側根於4月栽種,也可以10月收穫時選種栽植。按行距30厘米-45厘米和株距25厘米-30厘米穴栽,穴深3厘米-4厘米。每畝施豬糞尿1500千克-2000千克。栽時將選好的根條折成4厘米-6厘米的根段,邊折邊栽。根條直立,每穴栽1段-2段。栽後隨即覆土,一般覆土厚度為1.5厘米左右。生產實踐證明,用根的頭尾做種栽培出苗早,用中段做種栽培出苗遲,因此要分別栽種,以便于田間管理。木質化的老根作種栽培,則萌發力差,產量低,不宜採用。分根繁殖要注意防凍,可蓋稻草保暖。

扦插

於6月-7月進行扦插繁殖。取丹參地上莖,剪成 10厘米一15厘米的小段,剪除下部葉片剪去1/2,隨剪隨插。在已做好的畦上,按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開淺溝,然後將插條順溝斜插,插條埋入土中6厘米。扦插後要澆水並遮陰。待再生根長至3厘米左右時,即可移植於大田。也可以將代根的枝條直接栽種,注意澆水,也能成活。

種子

  • ⑴育苗後移植。北方地區於4月份進行條播,播種後覆土0.3厘米,播後澆水,加蓋塑料薄膜,保持土壤濕潤,約15天左右出苗;覆土厚度以蓋住種子為宜,播後蓋草保濕,9月份移植於大田。
  • ⑵直播。北方地區於4月中旬播種,可採用條播或穴播。穴播行株距同分根繁殖,每穴播種子5粒-10粒。條播保持溝深1厘米左右,覆土0.6厘米-1厘米,畝播種量0.5千克左右.如遇乾旱,則播種前應先澆透水再播種。播後半個月左右出苗,苗高6厘米進時行間苗定苗。

[1]

保護現狀

由於對野生丹參連年無度採挖,資源量已經瀕臨滅絕。

《全國中草藥匯編》:丹參

拼音:Dān Shēn

英文名: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別名:紅根、大紅袍、血參根、血山根、紅丹參、紫丹參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乾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

註:同屬植物尚有以下數種,在不同地區也作丹參入藥:(1)南丹參Salvia bowleyana Dunn;(2)甘肅丹參Salvia przewalskii Maxim.;(3)褐毛丹參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var. mandarinorum (Diels) Stib.;(4)雲南丹參(滇丹參、石山丹參、紅青菜)Salvia yunnanensis C. H. Wright,雲南地區以「紫丹參」入藥;(5)土丹參(地鼠尾)Salvia kiaometiensis Levl., f. pubescens Stib.;(6)白花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var. alba C. Y. Wu et H. W. Li,mss.。此外,白背丹參Salvia digitaloides Diels,三對葉丹參S. trijuga Diels 和小丹參S. plectranthoides Girff.某些地區也作丹參入藥。

性狀本品根莖短粗,頂端有時殘留莖基。根數條,長圓柱形,略彎曲,有的分枝並具須狀細根,長10~20cm,直徑0.3~1cm。表面棕紅色或暗棕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鬆,多顯紫棕色,常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脆,斷面疏鬆,有裂隙或略平整而緻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導管束黃白色,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栽培品較粗壯,直徑0.5~1.5cm。表面紅棕色,具縱皺,外皮緊貼不易剝落。質堅實,斷面較平整,略呈角質樣。

鑑別

(1) 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煎煮15~2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置水浴上濃縮至黏稠狀,放冷後,加乙醇3~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數滴,點於濾紙條上,干後,置紫外光燈(365nm) 下觀察,顯亮藍灰色熒光。將濾紙條懸掛在濃氨溶液瓶中(不接觸液面),20分鐘後取出,置紫外光燈(365nm) 下觀察,顯淡亮藍綠色熒光。

(2) 取〔鑑別〕(1) 項下的濾液0.5ml,加三氯化鐵試液1~2滴,顯污綠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置具塞試管中,振搖,放置 1小時,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丹參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丹參酮ⅡA 對照品,加醋酸乙醋製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暗紅色斑點。

炮製酒丹參:取丹參片,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干。 [2]

性味:苦,微寒。

歸經: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

用法用量:9~15g。

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貯藏:置乾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