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五葉壁藤 (葡萄科 地錦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五葉壁藤 (葡萄科 地錦屬植物))

五葉壁藤 (葡萄科 地錦屬植物)

五葉壁藤,中藥名。為葡萄科地錦屬植物綠爬山虎Parthenocissus laetevirens Rehd.的根、莖或葉。植物綠爬山虎,分布於我國西南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散瘀通絡,解毒消腫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四肢麻木,跌打瘀腫,骨折,癰腫,毒蛇咬傷。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五葉壁藤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鼠李目
  • 科 :葡萄科
  • 屬 :地錦屬
  • 種 :綠爬山虎
  • 毒 性:無毒《湖南藥物志》
  • 貯 藏: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 採收時間:秋冬季采根及莖,夏秋季采葉。
  • 分布區域:我國西南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形態特性

綠爬山虎,別名綠葉地錦,為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或有顯著縱棱,嫩時被短柔毛,以後脫落無毛。卷鬚總狀5~10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卷鬚頂端嫩時膨大呈塊狀,後遇附着物擴大成吸盤。葉為掌狀5小葉,小葉倒卵長橢圓形或倒卵披針形,長2~12厘米,寬1~5厘米,最寬處在近中部或中部以上,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上半部有5~12個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顯著呈泡狀隆起,下面淺綠色,在脈上被短柔毛;側脈4~9對,網脈上面不明顯,下面微突起;葉柄長2~6厘米,被短柔毛,小葉有短柄或幾無柄。

多歧聚傘花序圓錐狀,長6~15厘米,中軸明顯,假頂生,花序中常有退化小葉;花序梗長0.5~4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長2~3毫米,無毛;花蕾橢圓形或微呈倒卵橢圓形,高2~3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邊緣全緣,無毛;花瓣5,橢圓形,高1.6~2.6毫米,無毛;雄蕊5,花絲長1.4~2.4毫米,無毛;雄蕊5,花絲長1.4~2.4毫米,下部略寬,花葯長橢圓形,長1.6~2.6毫米;花盤不明顯;子房近球形,花柱明顯,基部略粗,柱頭不明顯擴大。果實球形,直徑0.6~0.8厘米,有種子1~4顆;種子倒卵形,頂端圓形,基部急尖成短喙,種臍在背面不明顯,種脊呈溝狀從近中部達種子上部1/3處,腹部中棱脊突出,兩側窪穴呈溝狀,向上斜展達種子頂端。花期7~8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山谷林中或山坡灌叢,攀援樹上或崖石壁上,海拔140~1100米。

別名

大綠藤(《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五爪龍、山里七、爬牆風、五爪風、藤五加(《湖南藥物志》),青龍藤、五爪金龍、五盤藤(《浙江藥用植物志》)。

入藥部位:植物綠爬山虎的根、莖或葉。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入肝、腎經。

功效:祛風除濕散瘀通絡解毒消腫

主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四肢麻木跌打瘀腫骨折癰腫毒蛇咬傷

炮製:採集加工秋冬季采根及莖,洗淨,切片或段,鮮用或曬乾;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倍量;或浸酒。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研末調敷。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痛,五葉壁藤60g,牽牛風30g。水煎,對白酒服。(《湖南藥物志》)

2、治下肢慢性潰瘍,青龍藤葉適量。研細粉調凡士林外敷。(《浙江藥用植物志》) [1]

相關論述

1、《湖南藥物志》:「祛濕通經絡。」

2、《全國中草藥匯編》:「舒筋活絡,消腫散瘀,接骨。主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四肢痹痛。」

3、《浙江藥用植物志》:「祛風濕,消腫解毒。主治關節風痛,毒蛇咬傷,癤腫,下肢慢性潰瘍。」

五葉壁藤《中藥材》

拼音:Wǔ Yè Bì Ténɡ

別名:大綠藤、五爪龍、山里七、爬牆風、五爪風、藤五加、青龍藤、五爪金龍、五盤藤。

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綠爬山虎的根、莖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thenocissus laetevirens Rehd.

採收和儲藏:秋、冬季採收根及莖,洗淨,切片或段,鮮用或曬乾。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綠爬山虎 落葉攀援木質藤本。莖粗壯;卷鬚與葉對生,常有5-8條細長分枝,有時多達11條,末端吸盤常為黑色肥厚的彎鈎。掌狀複葉互生;小葉5,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中部以上或大部分有稀疏粗鋸齒,鮮黃綠色,下面無毛或脈上有短毛。花兩性,聚傘花序常在枝梢構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花小,黃綠色;萼片、花瓣、雄蕊各為5;花萼細小,盤狀;花瓣展開;雄蕊與花瓣對生;花盤與子房結合;子房2室,花柱肥厚,圓柱形。漿果藍黑色。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常攀援於牆壁、岩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散瘀通絡;解毒消腫。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四肢麻木;跌打瘀腫;骨折;癰腫;毒蛇咬傷 [2]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倍量;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