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五色梅 (馬鞭草科馬纓丹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五色梅 (馬鞭草科馬纓丹屬植物))

五色梅 (馬鞭草科馬纓丹屬植物)

五色梅又名馬纓丹,為馬鞭草科馬纓丹屬直立或半蔓生常綠小灌木。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由多數小花組成一個大的花序,花冠根據品種和開花時間的不同,有黃、紅、粉紅、橙等色,有時還夾雜着藍色,每個花序都五顏六色,故稱五色梅。在適宜條件下五色梅全年都可開花。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五色梅
  • 拉丁學名:Lantana camara L.
  • 別 稱:山大丹、如意草、五彩花、五雷丹、五色繡球、變色草、大紅繡球
  • 二 名 法:Folium Lantanae Camarae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 :管狀花目 Tubiflorae
  • 亞 目:馬鞭草亞目 Verbenineae
  • 科 :馬鞭草科 Verbenaceae
  • 屬 :馬纓丹屬 Lantana
  • 種 :馬纓丹
  • 英 文 名:Lantana camara
  • 分布區域:原產於南美洲、西印度,現世界各國廣為栽培。

形態特徵

五色梅為直立或半蔓性灌木,高1m左右, 莖枝無刺或有下彎鈎刺。全株被短毛,有一強烈氣味,故廣州又稱為"臭花簕"。多分枝,小枝方形。葉對生,葉卵形至卵狀橢圓形,葉面多縐,長3~9厘米,寬1.5~5厘米,先端漸尖,邊緣有鋸齒,兩面都有糙毛。頭狀花序腋生,花序梗長於葉柄1~3倍;苞片披針形,有短柔毛,花萼管狀,頂端有極短的齒;花初開時常為黃或粉紅,繼而變成橘黃或橘紅,最後呈紅色,先後開放,黃紅相間,猶如綠葉扶彩球,故亦稱"五色梅"。花期5~10月。果實圓球形,成熟時紫黑色。

別名

五色梅的別名甚多,如《福建藥物志》、《甘肅中草藥資源志》中的馬櫻(櫻)丹,《本草綱目拾遺》、《赤水玄珠》中的臭牡丹等,仍有許多老中醫在用臭牡丹這個名字。其它別名還有五色花(《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臭花檗(《興寧草藥》)、臭花(《南方百草良方》)、如意花(《職工疾病預防手冊》)、臭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豬屎花(潮州)、臭金鳳、昏花(《嶺南採藥錄》)、五雷箭、穿牆風(《廣西中草藥》)、天蘭草(《湖南藥物志》)、毛神花(《閩南民間草藥》)等。五色梅不但作為中藥在使用,在民族醫學中也使用廣泛,如苗、壯、彝族,而且在苗族中還有銳酒抓、萵杭嘎的別名。

生長環境

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強,耐乾旱瘠薄,但不耐寒,在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生長較好。花期6~10月。性喜溫暖、濕潤、向陽之地。耐乾旱、稍耐陰,不耐寒。在南方基本是露地栽培,北方可作盆栽擺設觀賞。對土質要求不嚴,以肥沃、疏鬆的沙質土壤生長最好。

該種為熱帶植物,喜高溫高濕,也耐乾熱,抗寒力差,保持氣溫10℃以上,葉片不脫落。忌冰雪,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強,耐旱耐水濕,對肥力要求不嚴。

產美洲熱帶,中國廣東、海南、福建、台灣、廣西等省區有栽培,且已逸為野生。

栽培技術

培育

盆栽五色梅春季出房前應翻盆,宜施入充足的基肥,並對枝條作適當修剪,如是小苗,要打頂,以促發側枝。對成形後的植株,要注意疏除弱枝、病枝,適當地進行短截,以維持良好的樹形,促發更多的新梢。花後不留籽的,要摘去殘花,以利於下面葉腋再抽出花序,生長期要保持有充足的陽光和濕潤的土壤,不要太干,特別是開花期間。如太乾燥,則易出現萎蔫現象。影響開花。 5~10月,每7~10天施餅肥水或人糞尿稀液一次,特別是花後應及時追肥,以保持花開不斷。10月底,要移入室內,華東地區可放置在冷室內越冬,若室內陽光充足,溫度在10℃以上還可開花。入室後,要控制澆水,停止施肥。對過長的新梢可作適當短截,以方便存放。

養護

五色梅原產熱帶美洲,我國南方也有少量的野生。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寒。製作好的盆景春至秋的生長季節可放在室外向陽處養護,即使盛夏也不必遮光,但要求通風良好。若光照不足會造成植株徒長,莖枝又細又長,且開花稀少,嚴重影響觀賞。生長期保持盆土濕潤,避免過分乾燥,並注意向葉面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每15天左右施一次以磷鉀為主的薄肥,以提供充足的養分,使植株多開花。五色梅生長較快,栽培中應及時剪除影響造型的枝葉,以保持樹形的美觀,每次花後將過長的嫩枝剪短,秋末冬初入房前對植株進行一次重剪,把當年生枝條都適當剪短。 冬季移置室內向陽處,若能維持15℃以上的室溫,植株可正常生長、開花,應適當澆水、施肥和修剪。若保持不了這麼高的溫度,節制澆水,停止施肥,使植株休眠,8℃以上即可安全越冬。每年春季翻盆一次,並對植株再進行修剪整形,剪去枯枝、弱枝以及其他影響樹形的枝條。

管理

五色梅耐修剪,要使其成為圓頭狀優美樹冠,需經常進行摘心。當幼苗長到約10厘米高時即摘心,促使其從基部萌發分枝,保留3~5個枝條作為主枝,待主枝長到一定長度再行摘心,使主枝生長均衡。位於上部的主枝先摘心,位於下部的主枝後修剪,上部主枝在摘心時去枝量略多於下部主枝,這樣各枝間生長勻稱,便形成了圓頭狀株形。植株成形之後,隨着枝條不斷生長,以後要經常疏枝和短截。每年春季結合換盆,把過密枝、纖弱枝、交叉枝及病蟲枝從基部疏剪掉。保留的枝條,根據生長情況分別留2~4個芽短裁。開花後及時剪除殘花,以免消耗養分。

病蟲防治

灰霉病

  • 【症狀】:病菌先從花瓣的尖端侵入,發病後,病都呈水漬狀,發軟,褪色,失去光澤,最後花瓣變褐腐爛,花朵脫落。在潮濕的條件下,病部表面產生灰色的霉層。
  • 【傳染途徑】: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翌春產生拖子,借風雨傳播,侵染危害、低溫高濕,通風不良,利於病害的發展。此病在溫室發生較多。
  • 【防治方法】:注意通風,降低濕度,可減輕病害的發生。及時摘除搞花,集中燒毀或深埋於土中,以減少病源。

病害發生初期,可噴衛:1:200波爾多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0%朴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每兩周1次,噴藥次數因發病情況而定。

葉枯線蟲

  • 【症狀】:葉片受線蟲侵入後,葉色變淡,並有淡褐色斑點,以後逐漸加深到幾乎黑色。隨着病斑擴大,因受主、側脈限制而成為角狀斑。嚴重時整個葉片枯死、卷編,並沿莖杆下垂。大部分線蟲在輕微變色區,已變成深褐色或黑色的葉片上只有少量線蟲。
  • 【傳染途徑】:葉枯線蟲在報部及周圍土壤,病株殘體和野生寄主上越冬。就是在極小的殘葉上,也可在土壤中存活6~7個月。葉枯線蟲全部發育過程都在受侵組織內完成,條件適宜時(22~25℃,濕度足夠),從卵發育到雌成蟲產卵僅14天。一般通過水滴、灌溉水和病健葉接觸傳染,遠距離靠人為傳帶病葉、花、莖、扦插條以及土壤等。從葉上氣孔侵入。

[1]

【防治方法】:

加強檢疫不讓葉線蟲及其繁殖材料傳入無病區。園藝防治盆栽用土要禁用病土和草多的土;改進澆水方法,最好不要淋澆,並儘可能保持葉面乾燥,盆花安放要有適當空隙,不使葉子相互接觸。

藥劑防治可用15%涕滅威顆粒劑,每平方米盆土5~6克,或直徑為25厘米左右的盆用藥2~3克深入土中。或使用3%的呋喃丹,每盆3~5克深入土中。也可在危害期用50%殺螟松乳劑、50%永線酯和50%西維因可濕性粉1000倍液葉面噴灑。

五色梅 (中藥)

五色梅,中藥名。為馬鞭草科馬纓丹屬植物馬纓丹Lantana camara L.的花。植物馬纓丹,原產美洲熱帶地區,現在我國台灣、福建、廣東、廣西見有逸生,世界熱帶地區均有分布。具有清熱,止血之功效。主治肺癆咯血,腹痛吐瀉,濕疹,陰癢。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五色梅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管狀花目
  • 科 :馬鞭草科
  • 屬 :馬纓丹屬
  • 種 :馬纓丹
  • 毒 性:有毒
  • 貯 藏:置乾燥處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 分布區域:我國台灣、福建、廣東、廣西見有逸生,世界熱帶地區均有分布

別名

龍船花(《生草藥性備要》),山大丹、大紅繡球、珊瑚球(《南越筆記》),臭金鳳、如意花(《嶺南採藥錄》),土紅花、殺蟲花、臭牡丹(《南寧市藥物志》),臭冷風(《廣西中藥志》),天蘭草(《湖南藥物志》),臭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入藥部位

植物馬纓丹的花。

  • 性味:味苦、微甘,性涼。
  • 歸經:入肺、肝、腎經。
  • 功效:清熱,止血。
  • 主治:肺癆咯血,腹痛吐瀉,濕疹,陰癢。

相關配伍

  • 1、治腹痛吐瀉,鮮馬纓丹花10~15朵,水燉,調食鹽少許服;或乾花研末6~15g,開水送服。(《福建中草藥》)
  • 2、治濕疹,馬纓丹乾花研末3g,開水送服;外用鮮莖、葉煎湯浴洗。(《福建中草藥》)
  • 3、治跌打損傷,馬纓丹鮮花或鮮葉搗爛,搓擦患處,或外敷。(《福建中草藥》)
  • 4、治小兒嗜睡,馬纓丹花9g,葵花6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研末,3~5g。 外用:適量,搗爛敷。

炮製

  • 一、採集加工全年均可,鮮用或曬乾。
  • 二、炮製方法
  • 去除雜質,曬乾,切段。
  •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

《全國中草藥匯編》:五色梅

  • 拼音Wǔ Sè Méi
  • 別名馬纓丹、紅彩花、頭暈花、如意花
  • 來源為馬鞭草科馬櫻丹屬植物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直立或半藤狀灌木,高可達2米,有強烈臭氣,全株被短毛。莖枝常有下彎鈎刺。葉對生,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四季開花,花序腋生,花冠高腳碟狀,4~5裂,有紅、粉紅、黃、橙黃、白等多種顏色,故名「五色梅」。核果球形,肉質,成熟時紫黑色。

  • 性味根:淡,涼。枝、葉:苦,涼,具臭氣。有小毒。
  • 功能主治根: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用於感冒高燒,久熱不退,頸淋巴結核,風濕骨痛,胃痛,跌打損傷。葉、枝:外用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癤腫,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根:1~2兩;枝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用鮮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五色梅

  • 拼音Wǔ Sè Méi
  • 別名山大丹、大紅繡球、珊瑚球(《南越筆記》),龍船花(《植物名實圖考》),臭金鳳、如意花、昏花(《嶺南採藥錄》),七變花(《華北經濟植物志要》),如意草(《廣州植物志》),土紅花、臭牡丹、殺蟲花(《南寧市藥物志》),毛神花(《閩南民間草藥》),臭冷風(《廣西中藥志》),天蘭草(《湖南藥物志》),臭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五色花、五雷箭、穿牆風(《廣西中草藥》),野眼菜(江西《草藥手冊》),五彩花、紅花刺、婆姐花(《福建中草藥》)。
  • 出處《廣西中藥志》
  •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纓丹的葉或帶花葉的嫩枝。
  • 原形態馬纓丹(《南越筆記》)

直立或半藤狀灌木,有強烈氣味,稍被毛,高1~2米,若為藤狀時,高常倍之;莖枝無刺或有下彎鈎刺。葉對生;卵形或矩圓狀卵形,長3~9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鈍齒,上面祖糙而有短刺毛,下面被小剛毛。頭狀花序稠密,連花冠寬2-3.5厘米;花序柄腋生,粗壯,常較葉為長;苞片狹長,約為花冠的1/3~1/2;花冠粉紅色、紅色、黃色或橙紅色,長約1厘米。花冠簡細長,裂片4~5;雄蕊4,不外露;子房2室。核果球形,肉質,長約5毫米,成熟時紫黑色,有骨質的小分核2顆。花期:全年開花。

本植物的根(五色梅根)、花(五色梅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生境分部野生於村落旁或裁培於庭園。分布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性味苦,寒。

  • ①《南寧市藥物志》:"苦,平,無毒。"
  • ②《廣西中藥志》:"味苦,性寒,無毒。"
  •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涼。"
  • ④《廣西中草藥》:"味微甘辛,性涼。"

功能主治消腫解毒,祛風止癢。治癰腫,濕毒,疥癩,毒瘡。

  • ①《嶺南採藥錄》:"洗濕毒疥癩。"
  • ②《南寧市藥物志》:"葉:治疥癜毒瘡,跌打止血。花:可止血。"
  • ③《廣東中藥》:"祛風止癢,消腫止痛,散毒,敷大腸瘍癰。"
  • ④《廣西中草藥》:"全草:退熱,殺蟲止癢,消瘡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搗汁沖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福建中草藥》:"孕婦忌服。"

複方

  • ①治毒核症:臭金風葉搗爛,取自然汁,用雙蒸酒沖服。又將葉搗爛,加紅糖、冰片少許,敷於核上,不時轉換,即可清涼止痛。(《嶺南採藥錄》)
  • ②治筋傷:毛神花鮮葉搗碎,擦患處,然後以渣敷之。(《閩南民間草藥》)
  • ③治皮炎、濕疹瘙癢:馬纓丹新鮮枝葉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④治跌打扭傷;馬纓丹鮮葉搗爛外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⑤治感冒風熱:五色花葉一兩,山芝麻五錢。水煎,日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五色梅

  • 拼音Wǔ Sè Méi
  • 英文名Common Lantana Leaf, Leaf of Common Lantana
  • 別名龍船花、山大丹、大紅鄉球、珊瑚球、臭金鳳、如意花、土紅花、殺蟲花、臭牡丹、毛神花、臭冷風、天蘭草、臭草、五色花、五雷箭、穿牆風、野眼菜、五彩花、紅花刺
  • 出處出自《廣西中藥志》
  • 來源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纓丹的花。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ntana camara L.
  •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馬纓丹,直立或蔓性灌木。植株有臭味,高1-2m,有時呈藤狀,長可達4m 。莖、枝均呈四方形,有糙毛,常有下彎的鈎刺或無刺。單葉對生;葉柄長約1cm;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9cm,寬1.5-5cm,基部楔形或心形,邊緣有鈍齒,先端漸尖或急尖,表面有粗糙的皺紋和短柔毛,背面具小剛毛,側脈約5對。頭狀花序腋生,花序直徑 1.5-2.5cm;花序醒粗壯,長於順柄;苞片披針莆,長為花萼的1-3倍,有短柔毛;花萼筒狀,先端有極短的齒;花冠黃色、橙色、粉紅色至深紅色,花冠管長約1cm,兩面均有細短毛,直徑4-6cm;雄蕊4,內藏果實圓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全年開花。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常生於海拔80-1500m的海邊沙灘、路邊及空曠地。我國庭園有栽培。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有逸生。

資源分布:原產美洲熱帶地區。

化學成分帶花的全草含脂類,其脂肪酸組成有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等,其非皂化部分有α香樹脂醇(α-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1-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還含葡萄糖(glucose),麥芽糖( maltose),鼠李糖( rhamnose)。花葉揮髮油含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 ,二戊烯(dipent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牻牛兒醇(geraniol),芳樟醇(linalool) ,桉葉素(cineole),丁午油酚(evgenol),檸檬烯(citral),糠醛(furfural),水芹酮(phellandrone) ,葛縷酮(carvone),β-丁午烯(β-caryophyllene),對-聚傘花素(ρ-cymene),α-、β、蒎烯(pinene),1,4-樟烯(1,4-camphene),月桂烯(myrcene),香檜烯(sabinene)及α-玷(王巴)烯(α -copaene)等。

藥理作用五然梅有抑制脂質過氧化物形成的作用,抑制豚鼠不同組織的脂質過氧化作用的順序是:腎上腺>肝>腎>心>肺>腦。五色梅對肝臟磷脂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無影響,而顯着提高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

毒性毒性:乙醇提取物對大鼠毒性最大,由葉分離出來的馬纓丹烯能降低對大鼠肝、腎切片的氧耗量。給乳牛或小牛犢按6g/kg劑量口服植物葉粉末可引起動物SGOT及血清膽紅素含量升高,屍體解剖表明對肝臟有損害,胃、腸也有炎症。

炮製

  • 1.淨制:除去雜質,鮮品即可入藥。
  • 2.切制:取淨劑後的嫩枝,切段。也可將干品淋水稍潤,切段,曬乾,篩去灰屑,即可入藥。

性味味苦;微甘;性涼;有毒

歸經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止血。主肺癆咯血;腹痛吐瀉;濕疹;陰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研末,3-5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本品有毒,內服有頭暈、噁心、嘔吐等的反應,必須掌握用量,防止不良反應。孕婦及體弱者忌用。 [3]

各家論述

  • 1.《嶺南採藥錄》:洗濕毒疥癩。

摘錄《中華本草》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五色梅 (马鞭草科马缨丹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極其美觀的五色梅


相關視頻

五彩繽紛為「五色梅」


相關視頻

五色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