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四川牡丹 (毛茛科 芍藥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四川牡丹 (毛茛科 芍藥屬植物))

四川牡丹(拉丁學名:Paeonia szechuanica)

別名是木芍藥。是毛茛科芍藥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四川等地,落葉灌木,高45~160厘米,樹皮灰黑色。生長於海拔2,400至3,1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山坡、河邊草地以及叢林中,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有很高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觀賞價值。牡丹花是花中之王。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四川牡丹
  • 外 文 名:Sichuan peony
  • 拉丁學名:Paeonia szechuanica
  • 別 名:木芍藥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 :毛茛目
  • 科 :毛茛
  • 屬  :芍藥屬
  • 種  :四川牡丹
  • 海拔下上限:2600~3100(米)
  • 保護級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
  • 分布區域: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四川等地

植物學史

四川牡丹栽培始於唐代,多分布在成都、彭州(古稱天彭)、峨眉山等地,尤以彭州為盛。成都牡丹始於五代。據《蜀總記》載:前蜀宮廷種植牡丹,後蜀至孟昶也引種了許多牡丹「於宣華苑廣加栽植,名之曰牡丹苑……蜀平(宋統一全國後),花散落民間。」

南宋期間

南宋成都附近的天彭牡丹享有盛名。天彭牡丹種植始自唐代,杜甫曾有《天彭看牡丹阻水》詩。北宋後期,天彭牡丹已有較大發展。宋·陸游《天彭牡丹譜》記述:「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崇寧中(1102~1106)州民宋氏、張氏、蔡氏,宣和中(1119~1125)石子灘楊氏,皆嘗買洛中新花以歸,自是洛花散於人間,花戶始盛,皆以接花為業。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養花,而天彭之花遂冠兩川。」「彭人謂花之多葉者京花,單葉者川花,近歲尤賤川花,賣不復售」。陸游還記述了天彭賞花時的盛況:「天彭號小西京(北宋以洛陽為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遺風。大家至千本。花時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處,張飲簾幕車馬歌吹相屬。最盛於清明、寒食時。」可見南宋時蜀人喜愛牡丹、花時狂歡的情景不亞於洛陽。《陸譜》記述了洛陽以外的蜀花34種。

隨着天彭牡丹逐漸擴散種植,距天彭(今彭州市)西北32里的丹景山亦以盛產牡丹而得名,成為川西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天彭牡丹興盛的原因有三:

* 一是「土人種蒔得法」;

* 二是後蜀滅亡後,散落民間的優良牡丹品種匯集於天彭;

* 三是彭人多從洛陽購入新品種。明末清初,戰亂頻仍,「天府之國千里為墟,兵燹之驅除,頓易繁華為草昧」,天彭牡丹由此衰落。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兩個文明」建設如強勁的東風,給天彭牡丹帶來了復甦的生機,至1980年,種植面積已達12公頃。1985年3月18日,原彭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批准牡丹為彭縣「縣花」,每年4月10日左右花開時節舉辦牡丹花會。首屆牡丹花會是1986年。1994年3月,撤縣改彭州市,牡丹遂為彭州市市花,牡丹花會照常舉辦。

峨眉山牡丹引自天彭。徐式文《蜀地牡丹考》(1993年)載:明末清初,天彭牡丹「多分散於青城寺觀、嘉州寺觀、灌縣、溫江、崇慶、新都、綿竹,特別是成都園林與附近花圃」,其中「嘉州寺觀」即樂山峨眉山區的各寺院道觀。峨眉山牡丹多集中種植於萬年寺。這裡的牡丹有些品種一年中常出現兩次開花,第一次為穀雨前後,第二次為冬季。 據《峨眉文史》(第12集,1996年)載:「1979年冬天,萬年寺花園中早已百卉凋零,牡丹花樹也枯枝光杆。然而,就在那枯枝上悄悄地綻出了花蕾,繼而在那飄飄灑灑的白雪中與嬌艷的紅梅媲美,斗雪怒放,真可謂奇觀。」1981年2月28日《人民日報》報道:「在海拔1000米的萬年寺,有兩株牡丹迎風斗雪,鮮花怒放。」1982年1月24日《文匯報》報道:「萬年寺已連續三年出現『牡丹冬開』現象。冬開的牡丹是400株牡丹中的名貴品種『七蕊牡丹』。」

形態特徵

灌木,各部均無毛。莖高0.7~1.5米,樹皮灰黑色,片狀脫落,分枝圓柱形,基部具宿存的鱗片。葉為三至四回三出複葉;葉片長10~15厘米;頂生小葉卵形或倒卵形,長3.2~4.5厘米,寬1.2~2厘米,3裂達中部或近全裂,裂片再3淺裂,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側生小葉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5~3.5厘米,寬1.2~2厘米,3裂或不裂而具粗齒;小葉柄長1~1.5厘米;葉柄長3.5~8厘米。花單生枝頂,直徑10~15厘米;苞片3~5,大小不等,線狀披針形;萼片3~5,倒卵形,長2.5厘米,寬1.5厘米,綠色,頂端驟尖。

花瓣9~12,玫瑰色、紅色,倒卵形,長3.5~7厘米,寬3.5~5厘米,頂端呈不規則波狀或凹缺;雄蕊長約1.2厘米,花絲白色,花葯黃色,長6-8毫米;花盤革質,杯狀,包住心皮1/2~2/3,頂端裂片三角狀;心皮4(~6),錐形,花柱很短,柱頭扁,反卷。果未見。花期4月下旬至6月上旬。 四川牡丹與牡丹親緣關係很近,但葉為三至四回三出複葉,葉裂片較小,兩面無毛,花盤包住心皮1/2~2/3,心皮無毛等,與後者易於區別。

主要價值

觀賞:牡丹色、姿、香、韻俱佳,花大色艷,花姿綽約,韻壓群芳。栽培牡丹有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黃牡丹系等品系,通常分為墨紫色、白色、黃色、粉色、紅色、紫色、雪青色、綠色等八大色系,按照花期又分為早花、中花、晚花類,依花的結構分為單花、台閣兩類,又有單瓣、重瓣、千葉之異。牡丹栽培和研究愈來愈興旺,品種也越來越豐富,中國產有五百餘種,着名品種有姚黃、魏紫、趙粉、二喬、梨花雪、金輪黃、冰凌罩紅石、瑤池春、掌花案、首案紅、葛巾紫、藍田玉、烏龍臥墨池、豆綠等等。清程先貞詠「春煙籠寶墨,入夜看來難。恐奏清平調,楊妃硯滴干」,足見此時已有色與暗夜無異的黑牡丹品種出現,而江蘇鹽城便倉產的枯枝牡丹,竟然「奇在一放十二瓣,如果是閏年,就一定是十三瓣,而且枝幹枯黃……一離開便倉,花即變種」。中國菏澤、洛陽均以牡丹為市花,菏澤曹州牡丹園、百花園、古今園及洛陽王城公園、牡丹公園和植物園,每年於4月15至25日舉行牡丹花會。蘭州、北京、西安、南京、蘇州、杭州等地均有牡丹景觀。此外,牡丹的形象還被廣泛用於傳統藝術,如刺繡、繪畫、印花、雕刻中。

食用:牡丹花可供食用。明代的《遵生八箋》載有「牡丹新落瓣也可煎食」,同是明代的《二如亭群芳譜》謂:「牡丹花煎法與玉蘭同,可食,可蜜浸」,「花瓣擇洗淨拖面,麻油煎食至美」,中國不少地方有用牡丹鮮花瓣做牡丹羹,或配菜添色製作名菜的。牡丹花瓣還可蒸酒,製成的牡丹露酒口味香醇。

藥用:栽培者品種單調,花多為白色。以根皮入藥,稱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涼血祛瘀中藥。李時珍謂:「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還認為野生單瓣者入藥為好,人工為觀賞栽培的重瓣者氣味不純,不可藥用。 [3] 丹皮以安徽、四川產量大,安徽銅陵鳳凰山為牡丹皮之鄉,所產丹皮質最佳,習稱鳳丹。丹皮以皮厚、肉質、斷面色白、粉性足、香氣濃、亮星多者為佳。藥材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略向內捲曲或張開,長5—20厘米,直徑0.5—1.2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淺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亮星,牡丹酚結晶)。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淡粉紅色,粉性。氣芳香,味微苦而澀。飲片為淡粉紅色彎月狀或環狀薄片。[12]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扑傷痛等證。現代研究表明,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過敏、抗腫瘤、止血、祛瘀血、清熱解毒、鎮靜、鎮痛、解痙等活性,還能促進單核細胞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應用時應注意,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牡丹花含黃芪苷,除觀賞外還可入藥,用於調經活血。

植物文化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藥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1]

詩畫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藥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藥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湧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市花:牡丹是中國洛陽、菏澤、銅陵、寧國市、牡丹江市的市花。每年4月11日至5月5日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四川牡丹d的花語

花型寬厚,被稱為百花之王,有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之意 。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四川牡丹之鄉:號稱中國第一丹景,曾與洛陽齊名卻鮮為人知

牡丹在咱們國家來說是非常特別的花,因為早在古時候它就被評為是咱們國家獨一無二的「國花」。不論是其艷麗大氣的美麗,還是歷朝歷代寄托在其身上的文化瑰寶,都讓牡丹在人們心裡有一份獨特的位置。而今天的主角就是四川一座著名的牡丹之鄉,號稱其丹景是中國第一,其名字就是以此命名的,它就是丹景山。

向來被譽為是天姿國色的天彭牡丹就是從這裡所發源的,尤其是在南宋時期的時候,這裡的花景幾乎沒有哪裡可以超越,所以也與洛陽齊名。雖然如今這裡並沒有那麼為人們所熟知,但其丹景依舊很有代表性,還保留了很多非常古老和稀有的花種,甚至難得。

除了牡丹之外,丹景山與其周遭的物產還是十分豐富的,尤其是像水稻風主要農作物年年豐收。而其乾果、動物養殖也非常不錯,甚至如今還被開發成了景點。在當地還有着很多關于丹景山的傳說,尤其是在三國時期的關於張飛營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

而丹景山本身也是頗具特色的,山勢奇特,還一直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關口,所以留下了很多古時候哆嗦建造的人文古蹟,現在也都成為景點讓人們能夠觀賞。雖然高度不高,但這座山脈山巒迭翠,風光秀麗無比,是一塊有名的風水寶地,在今年年初其景區級別就晉升了,還是非常不錯的。

佛山古寺是坐落於這裡的佛教名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一直香火不斷,不少高僧都在這些寺廟中修行過,其風水非常之好,被人們譽為是有靈氣的地方。如今的古寺又被重新的規划過,規模相較之前大了很多,但依舊保留着濃濃的古韻,供奉着上百尊的佛像、菩薩像,還都是由漢白玉打造,極為珍貴。還有金華寺、淨水寺等都是有名的佛寺。 [2] 來到丹景山,當然一定要看看這裡的牡丹盛景了。尤其是島花季旺盛時,其牡丹園中的花形態各異,組合在一起遠看宛若一副讓人驚艷的國畫。而走近細看又能看到眾多不同品種的牡丹,但無一例外都大氣而燦爛。除了牡丹園,其境內還有着專門的杜鵑園、丹霞園等,都非常具有美感。

尤其是在4月份牡丹齊放時候,也是這裡最為旺季的時候,每天都有着眾多的遊人前來。還有着豐富熱鬧的遊園會、歌舞會、甚至還有擂台賽等等吸引大家的興趣,也讓行程更加的豐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乘此時間去這裡看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