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蕨葉草(蕨葉草科、蕨葉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蕨葉草
圖片來自 360百科

開花的種類——蕨葉草(蕨葉草科、蕨葉草屬植物)

又名蕨葉罌粟,是日本特有種,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分布於本州中部和東北部的高山針葉林中或林邊。

蕨葉草(學名:Pteridophyllum racemosum)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蕨葉草
  • 拉丁學名:Pteridophyllum racemosum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毛茛目
  • 科:蕨葉草科
  • 屬:蕨葉草屬
  • 種:蕨葉草 P. racemosum
  • 命名者:Sieb. et Zucc.

形態特徵

植株高45-80厘米。根狀莖斜升,連通殘留的葉柄基部直徑1.5-2厘米。葉少數簇生;葉柄禾稈色,上面有溝槽,長15-30厘米,基部直徑1-2毫米,通體至葉軸被相當多的鱗片;鱗片貼生,淺棕色至紅棕色,薄膜質,卵形,急尖頭,全緣,易擦落。葉片卵形或卵狀闊披針形,長25-45厘米,中部寬9-1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闊圓形,通常略縮狹,二回羽狀;羽狀的羽片15-25對,互生至對生,略向上斜展,或下部幾對有時近平展,略有短柄,鐮刀狀披針形,長2-11厘米,寬1-2厘米,頂端漸尖至長漸尖,偶見下部幾對的頂端急尖,基部闊楔形,兩側對稱;小羽片7-20對,互生,彼此有明顯的間距,略向上斜展,矩圓形,長0.5-1厘米,寬2-4毫米,頂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形成具狹翅的小羽柄,不對稱,上側較寬,略突起呈耳狀,下側狹楔形,邊緣羽狀淺裂至淺半裂;裂片2-4對,向上斜展,卵圓三角形,頂端大多急尖,具向上彎弓的芒刺,不分裂或不等長二淺裂;葉脈兩面略可見,羽狀,側脈單一或分叉,每個裂片有小脈1條,在頂端不等長二淺裂的裂片上側有二叉狀小脈,小脈均不達邊緣。

葉草質,干後綠色,上面色較深;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溝槽;羽軸禾稈色或淡綠禾稈色,兩側通體有綠色的狹翅,上面也有溝槽,光滑,下面疏被暗棕色或紅棕色、卵形或長卵形、尾狀長漸尖頭、全緣、上部不貼生膜質薄鱗片;小羽片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披針形的棕色細小鱗片。孢子囊群小,直徑約1毫米,生於小脈頂端,靠近小羽片邊緣;圓盾形的囊群蓋灰棕色或灰色,全緣,厚膜質,易脫落。孢子赤道面觀超半圓形,周壁形成少數闊翅狀褶皺。

生長環境

分布於湖南西部(鳳凰)至西北部(桑植、石門)、重慶(南川、武陵)。日本也有。長於海拔400-1400米的山谷常綠闊葉林下溪溝邊。 [1]

分類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其列入荷包牡丹科,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雖然單獨列為一個科,但也認為可以選擇性地和荷包牡丹科及罌粟科合併,2003年經過修訂的APG II 分類法維持原來的分類不變。

農村隨處可見的蕨類植物芒萁,了解下

芒萁,中藥名狼萁草

又叫:穿路萁、路萁子柴、筲萁子柴、雞毛蕨、反蕨葉、蜈蚣草、冷豬窩、硬蕨萁、蕨葉草、鐵郎雞、篦子草、狼機柴、蘆萁、芒、狼萁、蕨萁草、山芒,為裏白科植物鐵芒萁的全草,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荒坡、林緣都有分布,芒萁喜強酸性土壤,耐酸、耐旱、耐貧瘠,根系發達,可以頑強地生長在山區及水土流失的地方,既可綠化環境也能保護土壤,減少水土流失。

芒萁是一種蕨類植物,蔓生,根莖橫走,全草可以入藥。該草藥具有不錯的藥用價值,藥性苦、澀,平。它具有清熱利尿、化瘀、止血、接骨之功效。芒萁在任何時候採收都可以,它性涼,可以入大腸經、脾經,具有潤燥和滑腸等多種功效,對大便燥結、脾胃不和等方面功效明顯。 春夏就可以採收芒萁嫩葉來涼拌或者炒菜,做之前需要洗乾淨然後焯水撈出。 引用錯誤:缺少 <ref> 標籤的結束標籤 </ref>

應用舉例

治婦女血崩芒萁幼芽或葉莖心(髓部),煅透研末,每次二至五錢和溫酒服。(《閩南民間草藥》)

治婦女白帶芒萁莖心四至五錢,龍眼肉一至二兩,冰糖一兩。酌沖水燉服。

治尿道炎小便澀痛不利芒萁的葉柄中間白心一兩。水煎服。

治湯火傷芒萁莖心燒灰研末,用桐油調敷。(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治外傷出血芒萁幼芽搗爛敷。(《閩南民間草藥》)

治痔瘺芒其葉柄燒存性,插入瘺管內,每天一次。(《湖南藥物志》)

治風疹瘙癢鮮芒萁,煎水洗。(《福建中草藥》)

用法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敷;或鮮品搗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