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 紫丁槐花 (豆科 槐花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 紫丁槐花 (豆科 槐花屬植物))

紫丁槐花是一種選用多種天然純中草藥配製而成的,具有扶正補虛,理氣活瘀,消腫散結,溫里祛寒效果的一劑中藥。紫丁槐花選用人參、當歸、木香、玫瑰花、槐花、茜草、澤蘭、牛黃、柴胡、附子、肉桂、乾薑等天然純中藥進行配製,從而達到扶正補虛,理氣活瘀,消腫散結,溫里祛寒的效果。

基本信息

  • 藥品名稱:紫丁槐花
  • 藥品類型:中成藥
  •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清熱解毒,清瀉肝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扶正補虛

人參、當歸

人參吸天地精英純粹之靈氣。凡補氣之藥皆屬陽惟人參能補氣,而本質屬陰,故無剛燥之病,而又能入於陰分,最為可貴。人參乃升提元氣之藥元氣下陷,不能與精血流貫,人參能提之使起。

當歸為血家必用之藥當歸辛芳溫潤,兼此數長,為養血之要品惟著其血充之效敗血之得所養,不待言而可知。能補女子諸不足子宮肌瘤患者往往元氣虧虛,氣血陰陽虧虛,免疫力低下,紫丁槐花選用人參,當歸兩種補藥,扶正補虛

理氣化瘀

木香、玫瑰花等

  • 木香能行氣止痛,理氣疏肝,用於肝膽氣滯引起的脅痛,是理氣的理想選擇。
  • 玫瑰花有利氣、行血,治風痹,散疲止痛之功效。玫瑰花及全株都有收斂性,理氣解郁、和血散瘀。主治肝胃氣痛,新久風痹,吐血咯血,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痢疾、乳癰,腫毒等。
  • 茜草有涼血,止血,祛瘀,通經的作用,常用於用於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瘀阻等。能化解石瘕患者體內瘀血。
  • 澤蘭活血調經,祛瘀消癰,利水消腫,是血瘀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的首選之藥。

此四味藥對於患者體內血瘀不散有良好功效,起到理氣活瘀之神效。

散結消腫

=== 牛黃、柴胡

===

牛黃化痰開竅,涼肝息風,清熱解毒。性涼,其氣芳香,入心經,能清心,祛痰,開竅醒神,拔毒消腫,散結。

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肝鬱氣滯。辛行苦泄,性善條達肝氣,疏肝解郁。治療肝失疏泄,氣機郁阻所致的胸脅或少腹脹痛、情志抑鬱、婦女月經失調、痛經等症。 紫丁槐花以牛黃、柴胡入藥治療子宮肌瘤,可大大加強散結消腫之功效。 [1]

溫里祛寒

附子、肉桂、乾薑

附子、肉桂、乾薑互相配伍,從而達到溫里祛寒的最佳效果。

附子、肉桂味甘而大熱,散寒止痛力強,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濕痹痛證,二者又能補火助陽,用治腎陽虛證及脾腎陽虛證。肉桂還能引火歸源、溫經通脈、用治虛陽上浮及胸痹、陰疽、閉經、痛經等。

乾薑能回陽救逆,用治亡陽證。常與附子相須為用。

《中國藥典》:槐花

拼音:Huái Huā

英文名:FLOS SOPHORAE

別名:金藥樹、護房樹、豆槐、槐米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乾燥花及花蕾。夏季花開放或花蕾形成時採收,及時乾燥,除去枝、梗及雜質。前者習稱「槐花」,後者習稱「槐米」。

性狀槐花:本品皺縮而捲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鍾狀,黃綠色,先端5淺裂;花瓣5,黃色或黃白色,1片較大,近圓形,先端微凹,其餘4片長圓形。雄蕊10,其中9個基部連合,花絲細長。雌蕊圓柱形,彎曲。體輕。無臭,味微苦。

槐米:呈卵形或橢圓形,長2~6mm,直徑約2mm。花萼下部有數條縱紋。萼的上方為黃白色未開放的花瓣。花梗細小。體輕,手捻即碎。無臭,味微苦澀。

鑑別

(1) 本品粉末黃綠色。花粉粒類球形或鈍三角形,直徑14~19μm 。具3 個萌發孔。非腺毛1~3細胞,長86~660μm,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8個。草酸鈣方晶少見。

(2) 取本品粉末0.1g,加乙醇10ml,加熱5 分鐘,濾過。取濾液1ml ,加鎂粉少量與鹽酸2~3滴,即顯櫻紅色。

(3)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5ml,密塞,振搖10分鐘,放置1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蘆丁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 含4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水(8:1: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三氯化鋁試液,待乙醇揮干後,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炮製槐花:除去雜質及灰屑。

炒槐花:取淨槐花,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深黃色。

槐花炭:取淨槐花,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褐色。 [2]

性味:苦,微寒。

歸經:歸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熱目赤,頭痛眩暈。

用法用量:5~9g。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