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肝風草(石蒜科、蔥蓮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肝風草
圖片來自 360百科

開花的種類——肝風草(石蒜科、蔥蓮屬植物)

肝風草,中藥名。為石蒜科植物蔥蓮Zephyranthes candida(Lindl.)Herb.的全草,我國南方有引種栽培。原產南美洲。具有平肝熄風之功效。用於小兒驚風,癲癇,破傷風。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肝風草
  • 別 名:玉簾、驚風草、白花獨蒜、石蔥、蔥蘭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
  • 綱:目百合目
  • 科:石蒜科
  • 屬:蔥蓮屬
  • 種:蔥蓮
  • 分布區域:原產南美洲,我國南方有栽培

形態特徵

蔥蓮,多年生草本,鱗莖卵形,直徑約2.5cm,具有明顯的頸部。葉狹線形,肥厚,亮綠色,長20-30cm,寬2-4mm。花莖中空;花單生於花莖頂端,下有帶褐紅色的佛焰苞狀總苞,總苞片先端2裂;花梗長約1cm;花白色,外面常帶淡紅色,幾無花被管,花被片6,長3-5cm,近喉部常有很小的鱗片;雄蕊6,長約為花被的1/2;花柱細長,柱頭不明顯3裂。蒴果近球形,直徑約1.2cm,3瓣開裂;種子黑色,扁平。花期秋季。

生長環境

我國南方有引種栽培。原產南美洲。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甘,平。

歸經:歸肝經。

功效:平肝熄風。

主治:用於小兒驚風,癲癇,破傷風。

相關配伍

1、治小兒急驚風:玉簾鮮全草3-4株,水煎調冰糖服;另用鮮全草3-4株,食鹽3-6g,同搗爛,分為2丸,貼於左右額角(太陽穴),外用紗布覆蓋固定。

2、治小兒癲癇:玉簾鮮全草3株。水煎,調冰糖服。(1-2方出自《福建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4株;或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引用錯誤:缺少 <ref> 標籤的結束標籤 </ref> 肝風草(石蒜科、蔥蓮屬植物)的信息簡介]</ref>

使用注意

《福建藥物志》:「有催吐作用,不宜多用,以防中毒。」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洗淨,多為鮮用。

藥理作用

具有抗癌作用。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平肝熄風,鎮痙解痛。主治小兒驚風,疳熱,癲癇,破傷風。」

《中藥大辭典》:肝風草

拼音注音:Gān Fēnɡ Cǎo

出處:《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石蒜科植物蔥蓮的全草。全年可采,多鮮用。

生境分布:常為盆栽。分布廣東。福建等地。

原形態

蔥蓮,又名:玉簾。

多年生草本。鱗莖灰黃色,內層白色含粘液,直徑約2.5厘米,並有明顯的頸。葉數枚,線形,長30厘米左右,光滑,葉面有槽。花單生司:花莖上,白色,外面常染淡紅色暈;花柄包藏於佛焰苞內;花被直立,漏斗狀,近喉部常有微小鱗片,裂片鈍或短尖;雄蕊6,比花被短,3長,3短;子房下位,每室有胚珠多顆,花柱線形,稍長於雄蕊,柱頭微3裂。蒴果近球形,3室裂。種子黑色,近扁平。花期夏、秋。

化學成分:全草含石蒜鹼多花水仙鹼網球花定鹼尼潤鹼等生物鹼。花瓣中含芸香甙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平肝熄風。治小兒急驚風,羊癇風 [1]

複方

治小兒急驚風鮮肝風草三至四錢。水煎調冰糖服;另用鮮肝風草三至四錢,食鹽一至二錢。同搗爛,分為二丸,貼於左右太陽穴,外用紗布覆蓋固定。

治小兒癲癇鮮肝風草三錢。水煎,調冰糖服。(性味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福建中草藥》。

拼音:Gān Fēnɡ Cǎo

英文名:Autumn Zephyrlily Herb, Herb of Autumn Zephyrlily

別名:玉簾、驚風草白花獨蒜、石蔥、蔥蘭

藥材基源:為石蒜科植物蔥蓮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ephyranthes candida (Lindl.)Herb.[Amaryllis candida Lind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心,洗淨,多為鮮用。

原生態

蔥蓮,多年生草本,鱗莖卵形,直徑約2.5cm,具有明顯的頸部。葉狹線形,肥厚,亮綠色長20-30cm,寬2-4mm。花莖中空;花單生於花莖頂端,下有帶褐紅色的佛焰苞狀總苞,總苞片先端2裂;花梗長約1cm;花白色,外面常帶淡紅色,幾無花被管,花被片6,長3-5cm,近喉部常有很小的鱗片;雄蕊6,長約為花被的1/2;花柱細長,柱頭不明顯3裂。蒴果近球形,直徑約1.2cm,3瓣開裂;種子黑色,扁平。花期秋季。

生境分部

  • 生態環境:我國南方有引種栽培。
  • 資源分布:原產南美洲。

性味:甘;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平肝熄風。主小兒驚風;癲癇;破傷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4株;或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2]

注意:

《福建藥物志》:「有催吐作用,不宜多有,以防中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