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卓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卓新

圖片來自搜狗百科

出生    890年10月10日

逝世    1963年6月10日

母校    哈佛大學威斯康辛大學

曾擔任   湖南大學校長

楊卓新(1890年10月10日-1963年6月10日),字華一,號祖谷,又號茂復,楊卓新出生在湖南省新化縣中和團北渡村。曾出任湖南大學校長。楊卓新是繼胡明復姜立夫之後第三位取得數學博士的中國人。[1][2][3]

生平

  • 少年時曾就讀由資江書院改制的資江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赴長沙考入湖南大學的前身湖南高等學堂,這是清末全國最早開辦的高等工科學校之一。
  • 民國2年(1913)他從該校機械科畢業,適逢庚款津貼生留學考試,被選錄。先赴美入哈佛大學,不久轉入威斯康辛大學,兩年中嘗試不同的本科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再轉入伊利諾斯大學電機系,攻讀三年,獲碩士學位。又入錫拉丘茲大學專攻數學,於民國8年(1919)榮獲博士學位。
  • 他是繼胡明覆、姜立夫之後中國近代第三位數學博士,同時也是實行新學制後湖南省歷史上的首位博士。其間加入民國4年(1915)成立的中國科學社,並曾被推舉為董事候選人。
  • 20年代初美國大學的研究水平還遠低於歐洲,感於此,楊卓新決定渡過大西洋前往西歐深造。趁一戰後歐洲幣值匯率低落的良機,他於民國9年(1920)抵達英國作博士後研究,先後進入劍橋大學倫敦大學
  • 民國11年(1922)到法國巴黎大學,選聽居里夫人的物理講座,在實驗室共同研討課題。民國12年(1923)赴德國柏林大學,專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來。憑藉優秀的數學和物理學造詣,楊卓新得以與愛因斯坦進行對話和探討。愛因斯坦為構建廣義相對論,曾經求助於黎曼幾何和張量分析,補學有關數學知識,所以大家在這裏不乏共同語言。
  • 在美、英、法、德先後學習11年後,楊卓新於民國13年(1924)回國,應母校(這時已改名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之聘擔任教務主任兼數學教授。民國15年(1926)1月,省立湖南大學成立,楊卓新任總轄校務的學校行政委員會10名委員之一,兼理科學長。
  • 次年春,北伐軍進入長沙,學校改制,楊卓新任教務主任。接着馬日事變發生,學校停辦,省政府以楊卓新、唐藝菁兩位無黨派理工科教授為特派員留守主持,保管校產。民國17年(1928)4月湖南大學覆校,民國19年(1930)8月楊卓新代理校長,任職半年多後改任理學院院長。理學院下設數理系和化學系,次年,數理系分家,楊卓新兼任數學系主任。
  • 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湖南大學由省立改為國立,楊卓新仍任原職。後推薦礦冶系畢業的吳樹基繼任數學系主任。
  • 抗日戰爭時期,湖南大學曾遷至湖南辰溪,條件簡陋,物資匱乏,物價飛漲,且時有日寇襲擾,但湖南大學一直堅持教學,未嘗中斷。楊卓新隨學校奔波輾轉,秉承「教育救國」的初衷,從未離開,並積極參與發起組織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其間,西南聯大曾有意邀請他去任教,但他謝絕不往。
  • 新中國成立後,曾赴京參加全國高校理學院長會議。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楊卓新隨理學院恢復原藍田國立師範學院結構,組建湖南師範學院,因政事、年事和人事等原因未再擔任領導職務。
  • 三年困難時期,他年老體衰,不久發現患上胃癌,於1963年6月10日在長沙病逝。
  • 因為特別讚賞嶽麓山儒、釋、道三教合流,和諧相處,楊卓新大半輩子都在湖南長沙湘江河畔的嶽麓山腳下度過。
  • 他生前注重道德修養,座右銘是「成己、成人、成物;立德、立言、立功」。
  • 彌留之際仍向家人口述:「為學不厭,誨人不倦,日知所無,月習所能;睥睨環宇,熙攘人生,徵考通家,張揚大道;彷徨壇席,俯仰名山,日月千秋,江湖萬古;非關人傑,或是地靈,逝者如斯,憂乎尚己。」

參考文獻

  1. 「洋博士」楊卓新. 紅網. 2007-03-30 [2015-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楊卓新博士的學術生涯. 搜狐. 2006-01-07 [2015-05-05]. 
  3. 楊卓新博士的學術生涯,長沙晚報,2006年01月07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