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念祖 (院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念祖

圖片來自Woodwar

出生    1928年5月1日

逝世    2008年10月14日

母校    哈佛大學

知名於   有機化學、生物化學、核酸化學

曾擔任   中央研究院第14屆(數理科學組)院士

榮譽    芝加哥大學AMOCO Prize(教學獎)

楊念祖英語:Nien-Chu C. Yang[1],1928年5月1日-2008年10月14日),生於中國上海,籍貫浙江慈谿,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擁有中華民國美國雙國籍。

家族

籍貫浙江省慈谿縣(慈谿舊境,今屬寧波市區江北區慈城乍浦鄉楊陳村。1928年5月1日,出生於上海。出生書香世家,曾祖楊泰享清朝進士。祖父楊家驥,號德生,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登進士第[2]。慈城楊家與鄞縣銀台第童氏有通婚,其中楊家驥娶童家小姐,岳父是童祥熊(光緒九年進士)。童祥熊是童槐(嘉慶十年進士)第四子童章之子,但楊家驥與童氏婚後無子女,楊故而納妾[3]。楊念祖父親楊猶龍,早年赴上海經商,是航運業巨商,曾擔任(上海)輪船業同業公會理事、秘書長[2]。母親曹蘭仙[2]

生平

1944年,楊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時年僅19歲,並獲畢業生唯一的一個特別獎[4]。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1948年秋,赴美國留學。1952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4][1]。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導師Burge Büchi)和哈佛大學(導師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4]

1956年,楊回到芝加哥大學化學系,擔任助理教授。1961年,晉升為芝大化學系副教授。1963年,晉升為教授。1962年,因業績突出,獲評芝大傑出服務教授。1992年至2000年,擔任芝大Gustavus F. and Ann M. Swift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是為該校教職之最高榮譽[4]。2000年,成為芝大榮休教授[4]

簡歷

  • 1948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赴美國留學。
  • 1952年,在Morris Karasch教授指導下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 1952-1955年在MIT的Burge Büchi組進行研究。
  • 1955-1956年間轉至哈佛大學R. B. Woodward門下從事博士後研究,參與了Calycanthine的研究,得到了降解產物Calycanine。
  • 1956年,楊念祖回到芝加哥大學化學系,擔任助理教授。
  • 1961年,晉升為芝大化學系副教授。
  • 1963年,晉升為教授。
  • 1992-2000年,擔任芝大Gustavus F. and Ann M. Swift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是該校教職的最高榮譽。
  • 2000年楊從芝加哥大學退休,
  • 2008年10月14日,楊因病逝世於美國芝加哥[4][5]。楊有二子一女,子Charles和Morris,女Julia Ann,並遺有3個孫輩[1]

研究發現

楊發現了一類新的熒光反應[1]

學術榮譽與委任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芝加哥大學編年史. Yang discovered new type of luminescence–chemical light emission. 美國芝加哥大學. October 23, 2008;Vol. 28 No. 3 [2012年9月25日] (英語). 
  2. 2.0 2.1 2.2 2.3 謝振聲. 傑出的光化學家楊念祖. 江北新聞網. 2008年5月27日 [2012年9月25日] (中文(簡體)‎). [失效連結]
  3. 周慧惠. 一門三進士,父子同翰林——「銀台第」童氏往事. 天一閣博物館. [2012年9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24日) (中文(簡體)‎). 
  4. 4.0 4.1 4.2 4.3 4.4 4.5 4.6 楊念祖院士與世長辭. 台灣中央研究院. [2012年9月25日] (中文(繁體)‎). [失效連結]
  5. 楊念祖院士與世長辭,中央研究院,2008年10月15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