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榴園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榴園鎮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城區西郊,是典型的城郊鎮。轄54個村委會,常住人口60827人(2017年)。轄區東西長50餘華里,南北寬近20華里,總面積122.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7萬畝。206國道縱貫南北。[1]

2014年,榴園鎮入選全國重點鎮。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榴園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中文名: 榴園鎮

外文名: Liuyuan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山東省棗莊市

地理位置: 棗莊市嶧城城區西郊

面 積: 122.96 km²

政府駐地: 棗莊市嶧城區承水西路

電話區號: 0632

郵政區碼: 277100

氣候條件: 暖溫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0827人(2017年)

機 場: 棗莊機場(籌)

火車站 :棗莊站、棗莊西站、棗莊東站

車牌代碼: 魯D

簡介

郯薛公路橫穿東西,南靠京杭大運河,北依棗莊水旱兩大交通樞紐,距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僅2公里。該鎮不僅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而且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冠世榴園」景區總體坐落於鎮境內,因此,得名「榴園鎮」,萬畝榴園連同市農業新技術園、康居生態園、石榴盆景園區民營經濟園、奇石園六大園區具相當規模,工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城鎮建設

為落實全區創建省級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的工作部署,榴園鎮堅持規劃先行,建管並重,突出生態,講文明樹新風,提升建設品味,優化發展環境,推動了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一是立足城郊優勢,加強規劃管理,提升配套建設水平。堅持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城鄉結合部。進一步加大設施改造和開發力度,着力抓好榴園路、206國道和開發區道路配套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完善照明、供排水、通訊、電力設施配套。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突出桃花村、馬河、北劉莊等「城中村」的改造和背街小巷治理,做到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硬化一步到位,一次成型,促進市容市貌明顯改觀。二是突出特色,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以「冠世榴園」景區為中心,向西部、南部輻射,擴大石榴生態林面積10000畝。堅持不懈地抓好平原林網和沿河、道路兩側、駐地單位周邊的綠化,建設綠化帶25公里,栽植綠化苗木200萬株。大力開發「農家樂」生態旅遊產業,建設休閒、垂釣、觀光、餐飲等生態精品工程20餘處,以創建文明生態村為抓手,紮實開展「一建四改」生態示範工程建設,建沼氣池450個、自來水入戶率達65%。三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倡導文明新風。大力開展「文明新風進萬家」、三下鄉、「創文明城市、做文明人」活動,評選文明家庭、文明標兵、好媳婦、好婆婆200餘個(人),深入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莊創建活動,全鎮建設村級「文明一條街」16個,開展科教、文化、法律、衛生、道德規範等「五進村」活動5次,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堅持「鞏固、提高、拓展」,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深化各項創建工作,推動了「三個文明」協調發展。

生態環境

生態經濟

嶧城區榴園鎮依託「冠世榴園」的優勢,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廢棄坑塘、煤礦塌陷地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林業、養殖業,營造出了林果飄香,坑塘涌綠,魚躍鴨歡的良好生態環境。

可持續發展

過去由於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實行掠奪式開發,造成該鎮河道污染,林網遭伐,磚窯林立。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威脅着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該鎮確立了科學發展主題,決心走生態農業的發展之路。該鎮種植面積達10萬多畝,涉及石榴種植的村達15個。石榴樹不僅可以綠化環境,防沙護坡,而且石榴果可以加工成上等的飲品和中藥材,經濟開發價值極高。他們抓住這一優勢,鼓勵和支持農民大力種植面積達2萬畝。2002年,他們又利用西南山區荒山資源多的優勢,投資100多萬元,新建了一座「冠世榴園」姊妹園,種植總面積達3萬畝。同時,他們還引導農民巧妙利用房前、屋後空閒地栽植石榴樹,發展生態石榴專業村,不僅美化了環境,而且還可以增加收入。該鎮王府山村,是市級生態村,每年僅庭院石榴一項人均收入500多元。此外,他們還藉助這一優勢,建立了20多家「田園人家」——莊戶飯店,並推出了「進榴園、觀榴景、喝榴茶、吃農家飯」的「休閒遊」主題。每年春季到立冬前,遊客盈門,生意興隆,為該鎮的「觀光農業」和「冠世榴園」新添了一景。僅此一項,每戶年可收入5萬餘元。在此基礎上,這個鎮又大力發展了以板栗、凱特杏為主的林果業和花卉、盆景業。全鎮已發展林果專業村18個,花卉、盆景專業戶40多家,林果業形成了榴園農民增收的半壁河山。

開發坑塘廢地,建設生態經濟園區。榴園鎮有大小沙河故道3000多畝,再加上60多個坑塘、廢窯場、煤礦塌陷地,可用於開發的濕地資源達5000餘畝。他們採取「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辦法,鼓勵農民和機關幹部承包租賃農村坑塘、廢棄窯場,開發沙河故道,聯手搞經濟開發,建設生態經濟園區,或種藕、或養殖、或養鴨、或植樹,使全鎮沙河故道、坑塘濕地得到了充分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