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次韻和甫詠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次韻和甫詠雪》
王安石的作品

《次韻和甫詠雪》 是宋 代詩人 王安石 所作詩詞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次韻和甫詠雪》[1]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創作年代;宋代

作 者;王安石

作者;宋 王安石

原文

《次韻和甫詠雪》

奔走風雲四面來,坐看山壟玉崔嵬。

平治險穢非無德,潤澤焦枯是有才。

勢合便疑包地盡,功成終欲放春回。

寒鄉不念豐年瑞,只憶青天萬里開。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2]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但不失大家風範。

視頻

百家講壇: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