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殷文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殷文圭
裴樞宣諭判官
國籍 中國
別名 殷舉
知名作品 《登龍集》
《冥搜集》
《從軍稿》

殷文圭(Yin Wen Gui)(?~920年) ,字表儒,小字桂郎,一說又名舉(見《宋類苑》 )[1]池州青陽人。初居九華,刻苦於學,所用墨池,底為之穿。與杜荀鶴、顧雲友善。

唐末,詞場請託公行,殷文圭與游恭獨步場屋。攜梁王表薦乾寧五年(898年)進士,為裴樞宣諭判官、記室參軍。後來朱全忠錢鏐交辟,皆不應。田頵置田宅迎其母,以上客待之,故文圭為盡力。頵敗,事楊行密。歷官、翰林學士,終左千牛衛將軍。

殷文圭能詩,著述甚富。有《登龍集》、《冥搜集》、《從軍稿》等,惜多散逸。子殷崇義,仕南唐,亦以詩文名世。

生平簡介

殷文圭,字表儒,小字桂郎,《舊五代史·周世宗本紀》注引《宋類苑》謂其名「舉」(按,「舉」或為「文圭」二字誤合。因「舉」字有異體「㪯」,而「文圭」上下合形近之。此說待考),池州青陽人(見《唐摭言》、《唐才子傳》。池州地方志多謂其「貴池人」)。 《唐詩紀事》言文圭少時「苦學,所用墨池,底為之穴」,又言其與顧雲杜荀鶴友善,同肄業九華。他的早年行蹤今已不甚清楚,其《邊將別》詩云:「地角天涯倍苦辛,十年鉛槧未酬身」,可見活動時間之長、地域之廣。 殷文圭於乾寧五年(898年)登進士第,主試者為裴贄。據《唐詩紀事》記載:「乾寧中,帝幸三峰,文圭攜梁王(朱全忠)表薦及第」,這裡的「三峰」指華山,時唐昭宗駐蹕華州。 擢第後不久,殷文圭擔任汴州宣諭使裴樞的宣諭判官,至汴州,東平王朱全忠再次表薦他。後來,為了掩飾自己曾經投靠朱全忠的行為,殷文圭遍投啟事於公卿間,曰:「於菟獵食,非求尺璧之珍;爰居避風,不望洪鐘之樂」,意為投靠朱全忠非其本意,便迅速辭官南歸。此事被多言者揭發,朱全忠得知後大怒,立即下令遣兵追捕殷文圭,可已來不及。從此,朱全忠多次慨嘆殷文圭負心之事[2]。 南歸後,入田頵幕,《新唐書·田頵傳》謂殷文圭為田頵上客。又,田頵母殷氏[3], 與文圭同姓,故田頵甥事之[4]。 田頵滅於楊行密後,文圭入吳,為淮南節度掌書記。天佑十六年(919年,即唐亡後十二年),楊行密之子楊隆演即吳王位,改元武義,以殷文圭為翰林學士。官終左千牛衛將軍。 殷文圭著述甚多,《宋史·藝文志》著錄「《登龍集》十五卷(《崇文總目》作「十卷」)、《冥搜集》二十卷、《筆耕詞》二十卷(《崇文總目》作「《湯文圭筆耕》一卷」)、《鏤冰錄》二十卷(《唐才子傳》作《冰鏤錄》。《崇文總目》作「《鏤冰集略》三卷」,不著撰人)、《從軍稿》二十卷」,鄭樵《通志》著錄「《殷文圭四六》三卷」,《直齋書錄解題·詩集類》又著錄「《殷文珪集》一卷」。其中,《從軍稿》鄭樵《通志》入軍書類、《筆耕》入表章類[5]。 文圭詩如今僅存三十三首,《全唐文》收錄其所作《後唐張崇修廬州外羅城記》一篇,《全唐文補編》收零句四則。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尚有六則殷文圭書啟零句為諸編未收,特補錄於此: 荀家門內羅列八龍,柳氏庭邊參差五馬(《海錄碎事·卷七下》)。 迷同斑馬,寒甚蟄蟲(《海錄碎事·卷九上》)。 象闕近災,龜城出狩(《海錄碎事·卷一〇上》)。 鉛筆才刊於魯籍(《海錄碎事·卷一一上》)。 將軍之舉左旃襲武者,咸思效勇;公子之虛右席雕文者,競願呈才(《海錄碎事·卷二〇》)。 二首六身,英識雅符於魯史;一形十影,遐程遂逸於燕山(《海錄碎事·卷二二上》)。

史籍記載

宋·錢若水等《宋太宗實錄·卷二十九》

(湯悅)父文圭,乾寧五年進士登第,以世方亂,將南歸。梁祖時節制夷門,愛其才,欲辟於幕府,文圭不欲就,遁去。至會稽,錢鏐欲縻之,亦不願止,去詣宣州田頵。頵執甥姓之禮待之。文圭但從容談笑,無所預。頵敗,獲免。至淮南,楊渥以為掌書記。悅幼穎悟,九歲而孤,善屬文,仕吳為秘書省校書郎。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八·殷文圭傳》

文圭,池州人,居九華,小字桂郎。苦學,所用墨池,底為之穴。舉進士,中途遇一叟曰:「眉綠,拳可入口,神仙狀也。如學道,當沖虛;為儒,當大有名於天下。」唐末,詞場請託公行,文圭與游恭獨步場屋。乾寧中,帝幸三峰,文圭攜梁王表薦及第,仍列牓中。尋為裴樞宣諭判官,至大梁,朱全忠表薦之。既而由汴宋馳歸,全忠大怒,遣吏捕之,已不及矣。自是屢言措大率皆負心,每以文圭為證。白馬之禍,蓋由此也。文圭事楊行密,終左千牛衛將軍。子崇義,自江南歸朝,改姓湯,名悅。 《九華賀雨吟》云:「陶公焦思念生靈,變旱為豐合杳冥。雷劈老松疑虎怒,雨沖陰洞覺龍腥。萬畦香稻蓬蔥綠,九朵奇峰撲亞青。吟賀西成饒旅興,散絲飛灑滿長亭。」 《贈池州張太守》云:「神珠無纇玉無瑕,七葉簪貂漢相家。陣面奔星破犀象,筆頭飛電躍龍蛇。絳帷夜坐窮三史,紅旆春行到九華。只怕他人留不住,別遷征鎮擁高牙。」 《和友人送衡尚書赴池陽副車》云:「淮王上將例分憂,玉帳參承半列侯。次第選材如創廈,別離排宴向藏舟。鵾鵬變化知難測,龍蠖升沉各有由。躞蹀行牽金錽(錽,亡犯切,馬首飾)重。嬋娟立唱翠娥愁。築頭勳業諧三陣,滿腹詩書究九流。金海珠韜乘月讀,肉芝牙茗撥雲收。赤鱗旆卷鷗汀晚,青雀船橫雁陣秋。十字細波澄鏡面,九華殘雪露峰頭。醉沉北海千樽酒,吟上南荊百尺樓。況是昭明食魚郡,不妨閒擲釣璜鈎。」(文圭《賀池陽太守正命》云:眾口聲光夸漢將,築頭勳業佐淮王。) 《中秋自宛陵寄池陽太守》云:「出山三見月如眉,蝶夢終宵繞戟枝。旅客思歸鴻去日,賢侯行化子來時。郡樓遐想劉琨嘯,相閣方窺謝傅棋。按部況聞秋稼熟,馬前迎拜羨並兒。」 《次韻九華杜先輩重陽寄投宛陵丞相》云:「日下飛聲徹不毛,酒醒時得廣離騷。先生鬢為吟詩白,上相心因治國勞。千乘信回魚榼重,九華秋迥鳳巢高。強酬小謝重陽句,沙恨無金盡日淘。」 《寄賀杜荀鶴及第》云:「一戰平疇五字勞,晝歸鄉去錦為袍。大鵬出海翎猶濕,駿馬辭天氣正豪。九子舊山增秀絕,二南新格變風騷。由來稽古符公道,平地丹梯甲乙高。」 文圭、杜荀鶴、楊夔、康軿、夏侯淑、王希羽等,皆為淮南將田頵上客。文圭有美名,不應朱全忠、錢鏐之辟,頵置田宅,迎其母,以甥事之,故文圭為盡力。夔知頵不足抗楊行密,著《溺賦》以戒,頵不用,果敗。文圭受薦於全忠,復擬飾非,投啟於公卿,略曰:「於菟獵食,非求尺璧之珍;鶢鶋避風,不望洪鐘之樂。」既登第,即南歸。俄為多言者所發,全忠捕之,則不及矣。 或云:文圭應舉,嘗經大澤中,驟雨震雷,眾駭躓,獨安詳如不聞。雨定,傍人見其兩耳中鬼神以泥封之。後為內翰,曾草司空李德誠麻,潤毫久不至,為詩督之云:「紫殿西頭月欲斜,曾草臨淮上相麻。潤筆已曾經奏謝,更將章句問張華。」時論少之。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十·殷文圭》

文圭,字表儒,池州青陽人也。乾寧五年禮部侍郎裴贄下進士。初未第時,道中嘗逢一老叟,目文圭久之,謂人曰:「向者布衣,綠眉方口,神仙中人也。如學道,可以沖虛;不爾,垂大名於天下。」未幾,兵馬振動,大駕幸三峰,文圭攜梁王表薦及第。時楊令公行密鎮淮陽,奄有宣、浙、揚、汴之間。榛梗既久,文圭辭親,間道至行在。無何,隨榜為吏部侍郎裴樞宣慰判官、記室參軍。至大梁,以身事叩梁王,王又上表薦之。文圭後飾非,遍投啟事公卿間,曰:「於菟獵食,非求屍璧之珍;爰居避風,不望洪鐘之樂。」俄為多言者所發,更由宋、汴馳過,梁王大怒,亟遣追捕,已不及矣。為詩有《登龍集》、《冥搜集》、《筆耕詞》、《冰鏤錄》、《從軍稿》等集傳世。 唐季,文體澆離,才調荒穢,稍稍作者,強名曰詩,南郭之竽,苟存於従響,非復盛時之萬一也。如王周、劉兼、司馬札、蘇拯、許琳、李咸用等數人,雖有集相傳,皆氣卑格下,負魚目唐突之慚,竊碔砆韞襲之濫,所謂「家有弊帚,享之千金,不自見之患也!」文圭稍入風度,間見奇崛,其殆庶幾乎![6] [11]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十一·殷文圭傳》

殷文圭,池州人(一雲陳州西華人),小字桂郎。居九華山苦學,所用墨池,底為之穴。唐末詞場,請託公行,文圭與游恭獨步場屋。乾寧中,昭宗幸三峰,文圭攜東平王全忠表薦及第,尋為裴樞宣諭判官,至汴州,全忠復表薦之。既而文圭投啟於公卿曰:「於菟獵食,非求尺璧之珍;鶢鶋避風,不望洪鐘之樂。」及南歸,為多言者所發,全忠大怒,遣吏捕之不及,由是屢言「措大率負心」,每援文圭以為證。時寧國節度使田頵雅重儒士,置田宅迎文圭母,以甥事文圭。文圭感頵意,為之盡力。頵死,事太祖(謂楊行密)父子,掌書記。以文章著名,太祖墓志銘蓋其手出也。武義元年,拜翰林學士(一雲終左千牛衛將軍)。有《登龍集》十卷、《從軍稿》二十卷、《筆耕》二十卷、《冥搜集》二十卷。子崇義,仕南唐為宰相。 先是,文圭舉進士,道遇老叟,目文圭久之,謂人曰:「向者若人眉綠,拳必入口,神仙狀也。如學道,當沖虛;不爾,有大名於天下。」而文圭拳實入口,後顯名當時,果符其言(《唐詩紀事》又云:「文圭中途遇一叟,須白眉綠,拳文入口,神仙狀也。曰:『如學道,當沖虛;為儒,當大有名於天下』」云云)。又嘗經大澤中,驟雨震雹,眾駭躓,文圭獨安詳如不聞。雨定,旁人見其兩耳中鬼神以泥封之,其異征有如此。 文圭晚年頗急於貲財。一日,草司空李德誠麻,潤毫久不至,作詩督之,因為時論所少(詩曰:「紫殿西頭月欲斜,曾草臨淮上將麻。潤筆已曾經奏謝,更將章句問張華」)。

清·張士范等《乾隆池州府志·卷四十一·詞臣·殷文圭傳》

吳殷文圭,小字桂郎,其先為陳州西華人,後遷江南貴池。 幼居九華山苦學,所用墨池,底為之穴。嘗赴舉,中途遇一叟奇文圭狀貌,曰:「子學道當沖舉,若為儒當大有為於天下。」唐末詞場公行請託,乾寧中,帝幸華山,文圭攜梁王表薦及第,仍與名下士游恭輩同省試《春草碧色》詩,列名榜中。有《省試夜投獻座主》詩、《行朝早春侍師門宴席上》詩。時立德王裕為皇太子,饗於行廟,有《觀賀太子冊命》詩。會散騎常侍裴樞宣諭汴州,辟文圭為宣諭判官,遂至汴,朱全忠表薦之。既而與全忠不合,遁歸江南。全忠大怒,遣人追之不及。自是,全忠屢言「措大率皆負心」,每以文圭為證,白馬之禍所由起也。文圭在江南,適楊行密僭國,遂事吳。武義元年,與沈顏同拜翰林學士,嘗為吳草制,終左千牛衛將軍。二子悅、淨。

詩詞作品

八月十五夜

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華岳影寒清露掌,海門風急白潮頭。 因君照我丹心事,減得愁人一夕愁。

省試夜投獻座主

辟開公道選時英,神鏡高懸鑒百靈。 混沌分來融間氣,欃槍滅處炫文星。 燭然蘭省三條白,山束龍門萬仞青。 聖教中興周禮在,不勞干羽舞明庭。

觀賀皇太子冊命

嗣冊儲皇帝命行,萬方臣妾躍歡聲。 鸞旃再立星辰正,雉扇雙開日月明。 自有漢元爭翊戴,不勞商皓定欹傾。 春宮保傅皆周召,致主何憂不太平。 《行朝早春侍師門宴西溪席上作》 西溪水色淨於苔,畫鷁橫風絳帳開。 弦管旋飄蓬島去,公卿皆是蕊宮來。 金鱗擲浪錢翻荇,玉爵粘香雪泛梅。 三榜生徒逾七十,豈期龍坂納非才。 《賀同年第三人劉先輩咸辟命》 甲門才子鼎科人,拂地藍衫榜下新。 脫俗文章笑鸚鵡,凌雲頭角壓麒麟。 金壺藉草溪亭晚,玉勒穿花野寺春。 多愧受恩同闕里,不嫌師僻與顏貧。

寄廣南劉僕射

戰國從今卻尚文,品流才子作將軍。 畫船清宴蠻溪雨,粉閣閒吟瘴嶠雲。 暴客卸戈歸惠政,史官調筆待儒勛。 漢儀一化南人後,牧馬無因更夜聞。

題吳中陸龜蒙山齋

萬捲圖書千戶貴,十洲煙景四時和。 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風披瑟瑟羅。 莊叟靜眠清夢永,客兒芳意小詩多。 天麟不觸人間網,擬把公卿換得麼。

經李翰林墓

詩中日月酒中仙,平地雄飛上九天。 身謫蓬萊金籍外,寶裝方丈玉堂前。 虎靴醉索將軍脫,鴻筆悲無令子傳。 十字遺碑三尺墓,只應吟客吊秋煙。

鸚鵡

丹觜如簧翠羽輕,隨人呼物旋知名。 金籠夜黯山西夢,玉枕曉憎簾外聲。 才子愛奇吟不足,美人憐爾繡初成。 應緣是我邯鄲客,相顧咬咬別有情。

邊將別

地角天涯倍苦辛,十年鉛槧未酬身。 朱門泣別同鮫客,紫塞旅遊隨雁臣。 漢將出師沖曉雪,胡兒奔馬撲征塵。 行行獨止干戈域,毳帳望誰為主人。

江南秋日

水國由來稱道情,野人經此頓神清。 一篷秋雨睡初起,半硯冷雲吟未成。 青笠漁兒筒釣沒,蒨衣菱女畫橈輕。 冰綃寫上江南景,寄與金鑾馬長卿。

題友人庭竹

叢篁蕭瑟拂清陰,貴地栽成碧玉林。 盡待花開添鳳食,可憐風擊狀龍吟。 鈿竿離立霜文靜,錦籜飄零粉節深。 何事子猷偏寄賞,此君心似古人心。

覽陸龜蒙舊集

先生文價沸三吳,白雪千編酒一壺。 吟去星辰筆下動,醉來嵩華眼中無。 峭如謝檜虬蟠活,清似緱山鳳路孤。 身後獨遺封禪草,何人尋得佐鴻圖。

玉仙道中

蓴鱸方美別吳江,筆陣詩魔兩未降。 山勢北蟠龍偃蹇,泉聲東漱玉琤瑽。 古陂狐兔穿蠻冢,破寺荊榛擁佛幢。 信馬冷吟迷路處,隔溪煙雨吠村厖。 《趙侍郎看紅白牡丹,因寄楊狀頭贊圖》 遲開都為讓群芳,貴地栽成對玉堂。 紅艷裊煙疑欲語,素華映月只聞香。 剪裁偏得東風意,淡薄似矜西子妝。 雅稱花中為首冠,年年長占斷春光。 《題胡州太學丘光庭博士幽居》 舜軌堯文混九垓,明堂宏構集良材。 江邊雲臥如龍穩,天外泥書遣鶴來。 五夜藥苗滋沆瀣,四時花影蔭莓苔。 草玄門似山中靜,不是公卿到不開。

初秋留別越中幕客

魂夢飄零落葉洲,北轅南柁幾時休。 月中青桂漸看老,星畔白榆還報秋。 鶴禁有知須強進,稽峰無事莫相留。 吳花越柳饒君醉,直待功成始舉頭。

送道者朝見後歸山

暫隨蒲帛謁金鑾,蕭灑風儀傲漢官。 天馬難將朱索絆,海鰲寧覺碧濤寬。 松壇月作尊前伴,竹篋書為教外歡。 神鼎已乾龍虎伏,一條真氣出雲端。

贈戰將

綠沈槍利雪峰尖,犀甲軍裝稱紫髯。 威懾萬人長凜凜,禮延群客每謙謙。 陣前戰馬黃金勒,架上兵書白玉簽。 不為已為儒弟子,好依門下學韜鈐。

九華賀雨吟

陶公焦思念生靈,變旱為豐合杳冥。 雷劈老松疑虎怒,雨沖陰洞覺龍腥。 萬畦香稻蓬蔥綠,九朵奇峰撲亞青。 吟賀西成饒旅興,散絲飛灑滿長亭。

贈池州張太守

神珠無纇玉無瑕,七葉簪貂漢相家。 陣面奔星破犀象,筆頭飛電躍龍蛇。 絳幃夜坐窮三史,紅旆春行到九華。 只怕池人留不住,別遷征鎮擁高牙。

中秋自宛陵寄池陽太守

出山三見月如眉,蝶夢終宵繞戟枝。 旅客思歸鴻去日,賢侯行化子來時。 郡樓遐想劉琨嘯,相閣方窺謝傅棋。 按部況聞秋稼熟,馬前迎拜羨並兒。 《次韻九華杜先輩重陽寄投宛陵丞相》 日下飛聲徹不毛,酒醒時得廣離騷。 先生鬢為吟詩白,上相心因治國勞。 千乘信回魚榼重,九華秋迥鳳巢高。 強酬小謝重陽句,沙恨無金盡日淘。

寄賀杜荀鶴及第

一戰平疇五字勞,晝歸鄉去錦為袍。 大鵬出海翎猶濕,駿馬辭天氣正豪。 九子舊山增秀絕,二南新格變風騷。 由來稽古符公道,平地丹梯甲乙高。

春草碧色

細草含愁碧,芊綿南浦濱。 萋萋如恨別,苒苒共傷春。 疏雨煙華潤,斜陽細彩勻。 花粘繁斗錦,人藉軟勝茵。 淺映宮池水,輕遮輦路塵。 杜回如可結,誓作報恩身。

和友人送衡尚書赴池陽副車

淮王上將例分憂,玉帳參承半列侯。 次第選材如創廈,別離排宴向藏舟。 鯤鵬變化知難測,龍蠖升沈各有由。 躞蹀行牽金鋄重,嬋娟立唱翠娥愁。 築頭勳業諧三陣,滿腹詩書究九流。 金海珠韜乘月讀,肉芝牙茗撥雲收。 赤鱗旆卷鷗汀晚,青雀船橫雁陣秋。 十字細波澄鏡面,九華殘雪露峰頭。 醉瀋北海千尊酒,吟上南荊百尺樓。 況是昭明食魚郡,不妨閒擲釣璜鈎。

貽李平南

紫殿西頭月欲斜,曾草臨淮上相麻。 潤筆已曾經奏謝,更飛章句問張華。

龍舒太守人中傑,風韻堂中心似月。(《方輿勝覽》) 眾口聲光夸漢將,築頭勳業佐淮王。(《賀池陽太守正命》,《唐詩紀事》)[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