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母公司理論是一個專有名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目錄

名詞解釋

母公司理論認為合併會計報表是母公司會計報表的擴展,其編報的基本目的是從母公司的角度出發,為母公司股東的利益服務。

母公司理論的觀點

傳統上認為,合併會計報表主要是為現有的和潛在的母公司或控股公司(指有法定支配權,以下同)普通股股東編制的,強調母公司或控股公司的股東利益。合併資產負債表中的股東權益和合併損益表中的淨收益僅指母公司或控股公司擁有和所得部分,而少數股權股東權益則被看成負債,當數股權所享有的淨收益則被視作費用。合併會計報表不過是母公司會計報表的延伸和擴展。這就是母公司理論的主要觀點。

母公司理論是以法定控制為基礎的,這通常是以持有多數股份和表決權(通常是50%以上)而取得的,但也可以通過使一家公司處於另一家公司的法定支配下的控制協議而實現。當一定公司處於另一家公司的法定支配下時,母公司或控股公司可以完全控制子公司的財務和經營決策。所以母公司理論與現行實務中的法規較協調,或者說,現行實務中有關合併報表的法規正體現母公司理論的主要思想。

母公司理論的缺陷

母公司理論的缺陷如下:

1、它假設一個集團是由控制着許多子公司的母公司構成。它既沒有考慮一個集團也可以由兩個以上規模相當的公司合併而成的可能性,也沒有考慮受一個以上公司控制或受到另一個公司重大影響的公司。

2、它不僅忽視了少數股權股東的利益,也忽視了除股東以外的所有其他利益當事人的利益。

3、合併有關資產和負債時,母公司自身按歷史成本,子公司淨資產中屬於母公司權益的部分按企業購併日的母公司實際支付價格,屬於少數股權的權益部分則仍按賬面價格——歷史成本。這樣對同一項目採用了雙重計價標準,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和一致性原則,得出的信息缺乏相關性。

4、在外幣報表折算時,時態法與母公司理論相適應,但實際中常有採用現行匯率法等,這就與編制合併報表所依據的母公司理論不一致。

5、母公司理論將少數股權股東的權益作為負債,將少數股權的收益看作費用,不符合負債和費用會計要素的定義。

母公司理論的主要特徵

母公司理論的主要特徵如下:

1、合併報表的目的和使用者。母公司理論認為,為了使母公司的所有者受益,合併報表應按母公司股東的觀點來編制,合併報表是母公司會計報表的擴展。合併報表的主要使用者是母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

2、合併淨收益。合併淨收益是母公司所有者的淨收益,子公司中少數股權股東所獲得的淨收益應排除在外。

3、少數股權收益。少數股權的收益,從母公司股東觀點看是一項費用,其計量是基於子公司的損益表賬面淨收益乘以少數股權的比例而得出。把少數股權的收益看作一項費用不符合費用要素的定義,目前會計實務中,將少數股權的收益確定為合併淨收益的一個扣除項目。

4、少數股權權益。少數股權股東權益,從母公司股東觀點看是一項負債,其計量是基於子公司資產負債表中所有總額乘以少數股權的比例而得出。將少數股權股東的權益作為一項負債不符合負債要素的定義,實務中將少數股權股東權益放在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間單獨列示。

5、子公司淨資產的合併。在子公司淨資產中,母公司所占有的部分按母公司為其所獲權益而支付的價格被合併,少數股權所占有部分則按賬面價值被合併。

6、未實現的損益。公司間未實現的損益,在母公司銷售給子公司順銷情況下,應全數從合併淨收益中抵銷;而在子公司銷售給母公司逆銷情況下,只抵銷母公司所享有的份額。實務中逆銷同樣晨分之百消除未實現損益,只不過要在少數股權與多數股權之間分配。這樣處理,使得合併淨損益與母公司的淨損益一致。

7、推定損益的處理。集團內部—企業購入其他企業所發行的債券,如果購入企業在購買債券時所支付的價格大於應付債券的賬面價值(債券面值加未攤銷溢價或減未攤銷折價),則發生推定損失。相反,則發生推定利得。母公司理論認為,在母公司債券被推定贖回情況下,應全數在合併淨收益中加以確認;而在子公司債券被推定贖回情況下,只應確認母公司所享有的份額。實務中,不論母公司債券還是子公司債券被推定贖回,都應全數在收入或費用賬戶中加以確認,但在子公司債券被推定贖回情況下,還要在多數股權與少數股利之間分配,與實務中公司間未實現損益處理類似。

8、外幣報表折算方法的選擇。在母公司理論下,外幣報表折算中持母公司貨幣的時態法,與以母公司理論為依據的合併會計報表編制方法相協調。

母公司理論和所有權理論、經濟實體理論的聯繫

母公司理論和所有權理論、經濟實體理論的聯繫:三者都屬於合併會計報表的合併理論。

在編制合併會計報表時,如何看待少數股權的性質,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會計處理,國際會計界形成了三種編制合併會計報表的合併理論,即所有權理論、經濟實體理論和母公司理論。

其中,所有權理論又稱「所有者權益中心論」是一種着眼於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持有的所有權合併理論。在此理論下,企業集團僅是指以投資公司為基礎,連同在經濟活動和財務決策中對另一公司具有重大影響的所有權部分。

經濟實體理論是從企業集團角度解釋與說明合併會計報表的目的、編制方法、少數股權性質、合併資產的計價、合併利潤的計量及企業集團內部未實現損益抵消等合併報表編制方法的一整套原理與結論。

術語解釋

母公司指一個在國內或國外擁有其他公司的大部分股票的公司,是「子公司」的對稱。

合併會計報表簡稱合併報表,亦稱合併財務報表,是指用以綜合反映以產權紐帶關係而構成的企業集團某一期間或地點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流轉情況的會計報表。主要包括合併資產負債表、合併損益表(或稱合併利潤表)、合併利潤分配表、合併現金流量表(或財務狀況變動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