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比較神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比較神學》,作者: [美]弗朗西斯·克魯尼,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副標題: 跨越邊界的深度學習,原作名: Comparative Theology: Deep Learning Across Religious Borders,譯者: 聶建松 等,出版年: 2014-11,頁數: 191,定價: 30.00元,裝幀: 平裝,叢書: 比較經學叢書,ISBN: 9787802548107。

宗教文化出版社是國家宗教事務局所屬的宗教專業性圖書、音像出版機構,創辦於1995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書範圍是:國家宗教政策、宗教學理論、宗教文化和宗教歷史方面的研究著作[1],以及宗教經典、教規、教義、解經、講道、經像等方面的社科書籍[2]

內容簡介

《比較神學——跨越邊界的深度學習》一書的作者弗朗西斯·克魯尼以其親身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以比較促對話、以對話促互鑒」的新視野,表明了基督教思想發展之中的一種新的可能性。它為宗教對話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解方式——尊重彼此的獨立性的同時,以對方的視野反觀自身,從中得出有益於自身的思想。作者言辭懇切,思想深邃,充分體現了梵蒂岡二、欠會議叉寸於宗教對話的影響,實為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

本書介紹了一種新的比較研究與宗教間對話的模式,即比較神學。這種模式基於作者自身的傳統,由此而出發進入到另外一個傳統之中,從那個傳統反觀自身,並再次回歸到自身傳統之中加以深化和發展。這種方法不要求消解自身的傳統,而是通過對異傳統的深度學習,來豐富和深化自身。此種方法不同於以往的比較研究,它不追求宏大的解釋,也不希望從前提中獲得預想的答案。此書對基督教聖母與印度教女神、基督教與印度教靈修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具體的比較,用實例來證明比較神學的特殊性和實用性,並對比較神學的未來進行了前瞻。

作者簡介

弗朗西斯·克魯尼,哈佛大學教授及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對話、比較申雪、印度教梵文和泰米爾文傳統神學評註等,其所倡導的比較申雪推動宗教對話的方法在國際上獨樹一幟。作品有《超越比較:薩勒的聖法蘭西斯和室利·吠檀多·提希伽對神的順從之愛》、《真理、道路、生命:對室利·毗濕奴派神三聖頌的基督教評註》。2010年6月,當選英國社會科學院(British Academy)成員。

目錄

總序

致中國讀者

獻給我的那些學生

前言與致謝

第一部分 出發點

第一章 宗教多樣性和比較神學

我們身邊的多樣性

我們內部的多樣性

比較神學作為對21世紀宗教多樣性的一種回應

比較神學與相關學科的區別

比較神學與學術的宗教研究

比較神學與跨宗教對話

比較神學和諸宗教神學(Theology of Religions)

基於自我經歷的比較神學

本書的局限性

前瞻

第二章 過去的幾代人:比較神學的一些前輩

比較神學與基督教跨宗教思考的悠久歷史

在印度的西方耶穌會學者

作為一門學科的比較神學(1699至今)

對傳教學術和舊有的比較神學的溫和批判

時代的結束

第三章 當今的比較神學

大衛·特雷西

奇斯·沃德

南樂山

對雷蒙·潘尼卡的評述

詹姆斯·弗雷德里克

新方向

從理論(回)到實踐

第二部分 比較地去做神學

第四章 從理論到實踐

(比較)宗教閱讀的實踐

理智的閱讀

作為一種宗教實踐的注釋

跨宗教的評註

為其他的閱讀者以及他們的閱讀方式留出空間

必要的精英選擇

第五章 進入具體:對印度教的一種基督教研究

專注的重要性

這一特殊的比較神學的(自我)說明

繪製地圖,標記領域:概論印度教

進入具體:瀰漫差,吠檀多,室利·毗濕奴派

欣賞相似之處

作為一種實際和恰當的關注方式的神一位論印度教

作為印度學一門學科的神學

印度教和其他傳統中的比較神學

我的比較神學,汲取自印度教神學

第六章 「學會觀察」:比較的實踐和神學視野的拓展

2003年,在美國天主教神學學會的全體報告

走近一位女神

提毗的美麗,提毗的愉悅

重新發現瑪利亞

通過穆斯林的角度,看瑪利亞和她的兒子耶穌

索瓊納·特魯思的解放的上帝

眾人在基督之中,但仍舊是自身

天職

「學會觀察」之後

第三部分 比較的成果

第七章 比較之後的神學

比較神學以及更為宏大的神學工作

比較神學家的多重責任

比較神學裡暗含的一些神學假設

具體的比較神學學習

神的形象與我們有福的命運

那羅延對於基督教徒的意義

與女神相遇

比較神學與虔信的強化

小範圍內的神學

第八章 「為我們而在的

「為我們而在的神」:一篇文章

一段經文、一條線索

印度教徒對這段經文的理解

讓經文變得生動

經文和更廣的語境

關於「如何觀看神」以及「神希望如何被觀看」的一段題外話

關注個人第一身份:對依納爵觀點的思考和我本來的身份

依納爵必須提及的內容

對於《靈性操練》中,關於想象力的集中與清空的幾種現代觀點

多重宗教歸屬,與人有關也與神有關

作為比較神學內容的「為我們而在的神」

第九章 比較的作者,比較的讀者

轉變的比較神學家

作為邊緣人的比較神學家

比較神學家的新團體

讀者的任務和機遇

超越本書

後記

· · · · · ·

參考文獻

  1.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
  2. 我社簡介,宗教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