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軸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毛軸蕨(學名:Pteridium revolutum (Blume) Nakai)是蕨科蕨屬陸生,粗壯的蕨類植物。植株高達1米以上。根狀莖橫走。葉遠生;禾稈色或棕禾稈色,幼時密被灰白色柔毛,老則脫落而漸變光滑;葉片闊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漸尖頭,三回羽狀;羽片對生,斜展,具柄,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幾平截,下部羽片略呈三角形,二回羽狀;對生或互生,平展,無柄,與羽軸合生,披針形,裂片對生或互生,略斜向上,披針狀鐮刀形,先端鈍或急尖,向基部逐漸變寬,彼此連接,通常全緣;葉片的頂部為二回羽狀,羽片披針形;裂片下面被灰白色或淺棕色密毛,葉脈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葉軸、羽軸及小羽軸的下面和上面的縱溝內均密被灰白色或淺棕色柔毛,老時漸稀疏。

分布於中國台灣、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也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長在海拔570-3000米的山坡陽處或山谷疏林中的林間空地。

嫩葉鮮食味略苦,加工成蕨菜乾後味道與蕨相同,可提取蕨根粉,是上好的綠色食品。毛軸蕨嫩葉、根狀莖可人藥,具有祛風除濕、解熱利尿、驅蟲等功效,可以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瘡毒等症。

形態特徵

陸生,粗壯。 植株高達1米以上。根狀莖橫走。葉遠生;柄長35-50厘米,基部粗約5-8毫米,禾稈色或棕禾稈色,上面有縱溝1條,幼時密被灰白色柔毛,老則脫落而漸變光滑;葉片闊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漸尖頭,長30-80厘米,寬30-50厘米,三回羽狀;羽片4-6對,對生,斜展,具柄,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幾平截,下部羽片略呈三角形,長20-30厘米,寬10-15厘米,柄長2-3厘米,二回羽狀;小羽片12-18對,對生或互生,平展,無柄,與羽軸合生,披針形,長6-8厘米,寬1-1.5厘米,先端短尾狀漸尖,基部平截,深羽裂幾達小羽軸;裂片約20對,對生或互生,略斜向上,披針狀鐮刀形,長約8毫米,基部寬約3毫米,先端鈍或急尖,向基部逐漸變寬,彼此連接,通常全緣;葉片的頂部為二回羽狀,羽片披針形;裂片下面被灰白色或淺棕色密毛,干後近革質,邊緣常反卷。葉脈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葉軸、羽軸及小羽軸的下面和上面的縱溝內均密被灰白色或淺棕色柔毛,老時漸稀疏。 [1]

主要變種

糙軸蕨(Pteridium revolutum var. muricatulum Ching et S.H.Wu)羽軸下面有粗糙的疣狀突起;裂片鈍頭或圓頭。分布於中國雲南(金平、蒙自)、四川(理縣、峨眉山)。生長在海拔800-2650米的山坡陽處。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台灣、江西(井岡山)、廣東、廣西、湖南(黔陽)、湖北(谷城、巴東)、陝西(秦嶺南坡)、甘肅(文縣)、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亞東、加仲卡)。也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長在海拔570-3000米的山坡陽處或山谷疏林中的林間空地。

栽培技術

毛軸蕨人工栽培關健是選地與種植,儘管毛軸蕨在一般生境下能夠存活,但人工栽培毛軸蕨要想達到高產優質,首先必須根據所栽培的種類選擇適宜的地塊,做到適地適蕨。毛軸蕨要求土壤深厚肥沃,陽光充足,不論山坡、平原均適宜種植;用無性繁殖方法栽培毛軸蕨須注意以下幾點:

栽培時間:應選擇在芽萌動前的冬季種植為宜。

採用全墾整地,沿等高線水平方向做成寬1米的長畦,在畦上挖種種2113植溝種植毛軸蕨。農家肥和生物肥作基肥,用4102硫酸鉀複合肥作追肥。

保護芽眼,以免影響長葉質量和時間。

適當修剪根系,栽植時充分壓實土壤,以免因5261「窩根」而影響種1653植成活率。

每年除草3次,分別在5月、7月和9月中旬進行;結合撫育每年於5月和7月施肥2次。

主要價值

食用:根狀莖內所含澱粉質量比蕨為佳。 嫩葉鮮食味略苦,加工成蕨菜乾後味道與蕨相同,可提取蕨根粉,是上好的綠色食品。

藥用:毛軸蕨嫩葉、根狀莖可人藥,具有祛風除濕、解熱利尿、驅蟲等功效,可以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瘡毒等症。

民族用藥:彝藥,幼嫩葉及根治濕熱痢疾,小便不利,婦女濕熱帶下,便秘《大理資志》。傣藥,哥怕顧:根狀莖用於瘡毒(內服外敷)《滇省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