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族服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民族服裝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裝或民俗服裝。民族服裝在造型和色彩上,具有抽象與誇張的鮮明特徵,人們通常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以民族服裝打扮出現,服裝上的一些裝飾品可以顯示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服裝。又稱民俗服。是民族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着民族心理素質。是每個民族特有的。

民族服裝特點

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民族服裝形象的設計提煉應該更抽象、更鮮明、更具標識性。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思維模式應為浪漫性能動的構思方式,具有敏銳的形象感知能力。

民族服裝的審美特徵較其他戲劇形式對更誇張、更強烈,也更具有自由度。在造型和色彩上,抽象與誇張是其最鮮明的特徵。

民族服裝的造型較其他戲劇形式對適應演員動作的要求更嚴格,對演員在大幅度動態的要求更高,表現在材料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間。

民族服裝文化

「服飾是人類文化的顯性表徵」的觀點,聯繫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飾來看,這一命題就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如果說,一些大民族或者現代民族的服飾反映的是現代的文化色彩和社會思潮,那麼,種類繁多、進步程度不一、處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的少數民族或前資本主義時期的民族的千奇百怪的服飾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就更為豐富了。

民族服裝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

不同的少數民族服飾,是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從最原始的意義上來說,服飾是為滿足人類禦寒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時,也可能有防蟲之類的實用目的。動物也受寒冷的侵襲,但動物抵禦寒冷只有兩種辦法,一是靠本能,二是靠逃避:秋冬季節,體表自然生長出厚厚的絨毛;秋季來臨,便向溫暖的南方飛遷或在冬季里躲進洞穴深處冬眠。而人則不同,人發揮出自己的創造力,或利用自然物,或改造自然物,將其做成衣服以禦寒。這就是人類光輝燦爛的文化事業的發端之一,儘管它在最初是顯得多麼的稚拙和渺小。

人類自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類這種具有創造精神的特殊自然物,在和整個自然界的長期交往中逐漸確立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形成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會生產力。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等從總體上來劃分的五個歷史發展階段。但是,由於世界上的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在閉塞的山區僻壤,與外界的交往困難,因而很難與許多大民族和先進民族同步,甚至現在還停留在「原始」的發展水平上。處在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不同的少數民族,其服飾格外豐富多彩、一般來說,某個民族服飾的質料、工藝、形制和該民族的生產技術水平是相適應的,和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是相統一的,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穿的是樹皮布,愛斯基摩人穿獸皮,中國的獨龍族、怒族穿麻布,而工業革命前的歐洲人穿粗製毛呢。反過來,一定的服飾的質料,工藝、形制,也就是一定的發展水平的標誌。由於不同的少數民族至今還處在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所以一部少數民族的服飾發展史,也就是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史的一個側面。這就構成了少數民族服飾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第一個文化內容。

民族服裝反映不同的裝飾習俗

不同的少數民族服飾,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裝飾習俗和其中蘊藏着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審美追求。審美,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理中很早就誕生的一種精神欲求和能力,因此人類在很早的時候便會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以裝飾自己。比如,在距今一萬八千年的北京山頂洞人的遺址,就發掘出不少原始裝飾品,「裝飾中有鑽孔的小礫石、鑽孔的石珠、穿孔的孤或獾或鹿的犬齒、刻溝的骨管、穿孔的海蚶殼和鑽孔的青魚眼上骨等,所有的裝飾品都相當精緻,小礫石的裝飾品是用微綠色的火成岩從兩面對鑽成的,選擇的礫石很周正,頗象現代婦女胸前佩戴的雞心。小石珠是用白色的小石灰岩塊磨成的,中間鑽有小孔。葬禮的牙齒是由齒根的兩側對挖穿通齒腔而成的。所有裝飾品的穿孔,幾乎都是紅色,好象是它們的穿帶都用赤鐵礦染過。」這裡所舉的都是一些純粹的裝飾品,很難說它們有多少實用性的功能,可見人類裝飾自己的要求和行為都是十分古老的。無疑地,這種裝飾自己的要求和行為肯定會表現到衣着上,不表現是不可能的。衣服穿着後就有了審美的功能,而且多與飾物一起使用,統稱「服飾」。透過不同的服飾,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和文化環境中所形成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 [1] 不同的少數民族服飾,反映了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等級差別和一些特殊的財產觀念。當人類社會內部出現了階級分化和私有財產以後,文化也就染上了階級的或等級的色彩,服飾自然也不能例外。某些由統治階級提倡或明文規定的服色和飾物自不待言,就是一些表面上看起來是「純粹的」民族服飾,也或顯或隱、或多或少地打上了階級烙印。這些烙印,有些反映的是純粹的年齡和輩份級差,有的則反映了家庭中的主從關係,而更多的則體現出階級的區別。我國西北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婦女外出頂戴蓋頭,其色有綠、黑、白之別,反映的就純粹是年齡級差:少女一顆綠蓋頭,結婚後戴黑蓋頭,而老年人戴白蓋頭。但在彝族中,過去黑彝服飾不同於白彝,就有着階級差別的意味在內。傣族貴族文身用紅色,也不同於一般人的藍黑色。同時,由於財產私有;服飾在表現社會等級時也有了「露富」、「夸富」的用意。雲南不少少數民族,直接用銀幣聯鈕扣或飾物,用瑪瑙或珊瑚做耳墜,都有顯示富裕和尊嚴的用意在內。當然,這種財產顯示又往往和美的考慮聯繫在一起,有的甚至和某種原始崇拜聯繫在一起,如有的民族認為金器可以避邪和治病等等。這當中,少數民族服飾反映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內容。

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格

不同的少數民族服飾,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們對自我實現的不同追求。少數民族的各種服飾,都是適應各自的自然環境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生活在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有適應嚴寒氣候的服飾和生活方式;我國北方的蒙古族,其服飾十分便於馬上馳騁;而我國南方的哈尼族葉車人,服飾卻又是另外一種樣子。不同的服飾,從一個特定的側面和角度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我們可以十分形象地從服飾上看出;有的民族強悍,有的民族堅毅。有的民族粗擴,有的民族細膩,有的民族平和,有的民族熱情。有的民族含蓄,有的民族灑脫-…這些民族的人們,不管他們已走上現代化的道路,還是仍處在原始社會末期,都有自我實現的願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服飾--表現自己。傣族和朝鮮族相隔近萬里,都愛戴鮮花,而納西族人,卻不喜歡用鮮花裝扮自己。在服裝和飾物的選擇上,自我實現的要求表現得既深沉含蓄又強烈突出,反映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內容。[2]

參考文獻

Category:423 衣飾;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