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調歌頭 再用韻答李子永提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調歌頭 再用韻答李子永提干》

作品名稱: 《水調歌頭 再用韻答李子永提干》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作者:辛棄疾

《水調歌頭 再用韻答李子永提干》南宋詩人辛棄疾的作品。[1]

此詞作於淳熙九年(1181),當時辛棄疾罷居帶湖。李子永曾官溧水縣令,淳熙六年至淳熙九年為坑冶司干官(故稱"提干"),分局信州,遂得與辛棄疾交遊。李子永曾以"秀野""綠繞"為題請辛棄疾為其寫兩首詩,"秀野""綠繞"大概是李子永宅第中亭榭的名字。辛棄疾寫詞多,賦詩少,覺得寫詩不如填詞順手,於是寫了這首詞送給他。

上片用喻申述歸隱之由:一,宦海險惡;二,官場污濁。據此,寧步淵明後塵,吟《歸來》而歸隱田園。換頭寫對酒持蟹、開荒植園的悠閒生涯,以下迭用故實,曲折反映對現實之不滿。通篇現身說法,但貌似飄逸而實兼無限憤懣。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你不要像嵇康那樣,寫抒發抑鬱憤懣之情的詩,請聽一聽我的陳說:平坦的通行車馬的長安道路上,也會忽然長起了高山。我不僅喜歡陶淵明的詩文,而且更仰慕他的為人,把《歸去來辭》寫在白牆上,以此陶冶自己的性情。一縷斜陽透過縫隙,光亮處可見萬千塵埃飄動。

估計我的下半生,只能持蟹飲酒,種樹開荒,悠閒一生了。久歷官場,宦海浮沉,人們稜角盡去,唯唯諾諾。可笑劉郎因寫詩而致不幸,再次遭貶。

鑑賞

在作者心目中,李子永出身名門,志向高遠,博學多才,他不是一個求田問舍、獨善其身的人。因此,在這首詞中,作者勉勵友人要向陳登那樣,豪氣不除,憂國忘家,積極進取,為國建功。

此詞看起來是疏導友人,其實更是自我排遣抒懷。上片用京道不平,喻仕途險惡;用虛隙飛埃,喻官場污濁;且以陶淵明體現歸休田園的決心。下片承歸隱意願,先描述對酒持蟹、開荒植樹的悠閒生活;再疊用故實,表達對陰暗現實的不滿;末以劉郎賦詩遭貶的際遇,隱寓內心的憤懣不平。通篇現身說法,然細加品味,詞人亦非渾身靜穆,一味飄逸。

簡介

辛棄疾[2]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3]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4]

視頻

9分鐘看辛棄疾的一生,不看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男子漢?

品讀經典--辛棄疾《永遇樂》_標清

參考資料